首頁歷史 > 正文

再讀《論語》被誤解的名句,我們也太冤枉孔子了

2022-02-10由 大明山人曾遜 發表于 歷史

再讀《論語》被誤解的名句,我們也太冤枉孔子了

孔子在世的時候就被人曲解,《論語》記錄了子貢為孔子的辯論。子貢無懈可擊的辯論使誤解孔子的人羞愧到無地自容。

孔子身後,誤解他的人更多。上世紀孔子遭遇過兩次大批判:一次是“打倒孔家店”運動;一次是“批林批孔”運動。

為什麼要批判孔子呢?因為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所以才有幸成為眾矢之的,別人沒這資格。

也正因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影響了中國文化兩千多年,所以對孔子的任何曲解都會影響到後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定位,不可不慎。

歷史上許多批評孔子的論調多數是理解不到位,有的則是斷章取義,僅《論語》就有許多被誤解的名句,這裡我們不妨試舉幾個例子重讀一下。

1、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論語·陽貨篇》)

許多人誤解了孔子的本意,認為孔子鄙視女子,將“女子”與“小人”同等看待。男人一旦和女人相處不睦,就往往借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來解嘲。也正因如此,孔子一直背上了“不尊重女性”的黑鍋。

其實,孔子這裡只是表達了君子的一些無奈。什麼無奈?看下一句:

“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這裡沒有半點歧視女性的意思,而是借與女性相處的分寸難以拿捏來比喻與小人相處的難度。

有人說女子約會的心態是矛盾的:“既怕他不來,又怕他亂來。”

其實,這樣的心理矛盾男子也有。與情人相處時,太親近她則擔心有不尊重之嫌,太疏遠她又可能招致埋怨,分寸的確難以拿捏。這種矛盾心理,從男女相戀的角度而言,無疑是一種微妙而含蓄之美,與歧視女性毫無關係。

但這種情狀一旦出現在君子與“小人”的社交上,則會令人厭煩!“小人”精於計較,沒有胸懷,且心思細膩,擅長糾纏,“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常令坦蕩磊落之君子左右為難。孔子對此類“小人”不屑於詳述,故借用與“女子”相處一樣來形容小人難以伺候(難養也),留下空間讓讀者自己去想象。

這裡孔子絕無鄙視天下女子之意,而是借一件女裝,套在“小人”身上,使之醜態百出!

一件美麗的女裝穿在女子身上自然風光無限,而套在男子身上則不堪入目!

傳統話語中類似的比喻還有“婦人之仁”等,也都沒有歧視婦女之意,因為“婦人之仁”發生在婦人身上是合理的,就像母雞護小雞一樣,是天經地義的,但有時發生在決策人物身上則顯得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甚至是非不分。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論語·泰伯篇》

五四運動以後,許多人把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當成是儒家主張愚民政策的罪證。解讀為:國家統治人民,只管驅使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

這是錯誤的解讀,完全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提倡有教無類,怎麼可能主張愚民政策呢!這顯然是一些文人為了迎合“打倒孔家店”運動而刻意歪曲的。

按照孔子的一貫思想,這句話按白話斷句應該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如果百姓服從領導,則任由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如果百姓不服從領導,那麼就要讓他們知道這麼做的道理。

這裡的關鍵是一個“使”字。

這裡的“使”不是白話文的“讓……怎麼樣”的意思,而是“使喚”、“使用”的意思,指服從領導。我們可以用《論語》的其他句子來印證:

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篇》)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

(《論語·陽貨篇》)

孟子說:“天之生此民,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孟子·萬章上》)孟子這裡的意思就是“不可使,知之”。“不可使”者即後知後覺者,當然需要讓他們明白,即“知之”以道。

這句話的全句是: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透過用詩、禮、樂這三種文化來教化民眾,建立文明和諧的社會。如果老百姓聽從號召,就任由他們發揮其積極性;如果老百姓不聽從號召,我們就要讓他們明白這麼做的道理。

3、愚不可及

(《論語·公冶長篇》)

“愚不可及”是一個指責人的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愚蠢到了極點,別人都趕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卻並非是這個意思,而是大智若愚的意思。

全句是: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是孔老夫子在稱讚一個叫甯武子的人。他說:“甯武子在邦國失道的時候就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邦國失道的時候就收斂自己,不願被壞人當槍使,像個愚笨的人。由此可見,甯武子的“智”人們可以做到,但是甯武子的“愚”,卻是難以做到的啊。”

甯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孔子很讚賞他收放自如的處事方式,用“愚不可及”這四個字給他以高度評價。今後有人說你愚不可及,你就笑著給他講這個故事。

4、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憲問篇》)

很多不孝晚輩會借用這句話來毒罵老人。那麼,孔子為什麼講這句話呢?且看全句: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意思是:

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不謙遜,不孝悌,長大了乏善可陳,到老了卻遲遲不死,真是白耗糧食。”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孔子是絕對不會對長輩將這樣的話的。這裡的原壤是孔子的鄉里發小,孔子既批評他為老不尊,不給晚輩樹立良好榜樣,同時發小相見,小打小罵,又體現了一種不生分的親熱。就像老戰友相見當胸一捶,也經常代表一種親熱。

《論語》中被誤解、誤用的句子遠不止這些,這裡只是拋磚引玉,諸君不妨也去找一找,辨一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