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大英帝國二戰前後(上)

2022-02-05由 d盤文件 發表于 歷史

之前一個評論中提及,英國在二戰之前的策略和二戰之後國際地位下降的情況,有網友比較感興趣,剛好今天有空,給大夥聊聊這段故事,談談我的淺薄看法。

講二戰必須先從一戰開始。

一戰之前,英國是國際力量最強的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啥意思呢,就是這個國家的領土和殖民地分佈在全世界,一天24小時,每個小時都有陽光照在英國的國土和殖民地上。還真的是日不落。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逐步演化為歐洲列強加美國加日本,當然也包含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之後的蘇維埃大國——蘇聯。

本身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大國之間談不攏,嫌地球太小,不夠分,要重新分配一下勢力範圍,才幹起來的。這個時期,英國還是相對強一點點的,但已經不是一家獨大了。

雖然不是一家獨大,但比較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是名義上的武林盟主那麼個地位吧。

一戰幹完以後,實際上大家還是不滿意。為啥呢,因為協約國戰勝同盟國以後,把德國(普魯士)削弱的很比較狠,德國人心裡不服呀。由於英國已經不具有一家獨大的領先地位了,所以在歐洲大陸搞合縱連橫,搞分化,不希望歐洲團結起來,也不希望歐洲大陸出現超級大國(百年後的今天英國又再次脫歐,跟歐盟大家庭分開,還是這個思路的延續)。

英國是歐洲大陸以外的島國,如果歐洲大陸聯合起來成為一個大國或者大的國際政治勢力,那英國就靠邊站了,當然不願意歐洲團結更不願意歐洲出現大國,外邊還有個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美國,美國也不願意看到歐洲變強,更不願意歐洲出現大國,這樣對美國也是威脅嘛。

但是美國遠啊,英國就在歐洲家門口,三個島又搬不走。沒辦法之只能在歐洲大陸搞小動作,搞群群主鬥群主,哈哈。

所以呢,二戰之前,德國由於被搞的太痛苦,內部矛盾突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啊,這時候德國風起雲湧,你看看近代大思想家哲學家都是德國人,他們苦啊,他們苦苦思索為什麼,大家都是白種人,憑啥就是我倒黴?

而且德國人還一根筋,想不通,憑啥我在一戰之後被英法聯軍這麼欺負,得報仇啊!

在這種思潮之下,又遇到1930年全球經濟大蕭條,德國人那個日子苦啊,又割地又賠錢的,鐵礦也給拿走了(德國海軍先天就存在沒出海口,缺乏港鐵的局面,二戰也一直沒緩過來。)

這個時候社會呼喚英雄啊,希特勒出現了,他在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裡冒出來了,你沒看錯,叫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然後搞了黨衛隊。他宣傳‘德國不能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受奴役(英國法國的奴役),納粹不是資本主義。

今天我們知道,納粹是極端民族主義,並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但那個時候德國老百姓也搞不清楚呀,覺得誰能讓德國重新站起來,回覆榮光(德皇和俾斯麥時期的地位),還能收回領土和鐵礦,不受英法的欺負,讓老百姓都有飯吃,誰就是好樣的。

最終希特勒上臺了,他很快穩住了經濟危機下的德國局面(老百姓一看,還行啊),希特勒怎麼幹的呢,第一,搞了一個覆蓋全德國的高速公路建設計劃(好眼熟),抓基建真有效!老百姓失業率下降了有飯吃了。第二步搞啥呢,繼續建設唄,全國房屋建設免稅啊,這好傢伙,家家戶戶有條件沒條件趕緊修房啊,這一傢伙經濟拉動起來了,透過建設拉動一系列產業鏈的發展。第三步搞啥呢,搞完建設搞製造啊,軍工優先,槍做出來賣給誰呢?德國要求老百姓人人配槍啊(內需)。

這一傢伙搞下來,德國迅速走出經濟危機,變強大了,可是英國法國呢,還在經濟危機的泥潭掙扎,他們不能搞希特勒那一套啊。希特勒號稱是國家社會主義,英國法國不是啊,是根紅苗正的資本主義啊!沒法跟德國學先進經驗。

歷史總是有強大的慣性的。

當德國強大以後且民族自信爆棚的時候已經開始躍躍欲試,在波蘭,先這裡試試水。

這時候,英國啥態度呢——我是盟主啊,地球我坐莊呢,你德國來踢場子是吧,那我也最好不跟你下場玩,我還是先找小弟上去擋一擋,直接跟你德國正面鬥爭,不論輸贏都是兩敗俱傷啊,的了,英國就不想真的跟德國撕破臉,搞綏靖啊,只能這樣,貌似風險相對小一些,收益大一些。

這就是為啥張伯倫首相不想打仗的原因,只要英國繼續保持住坐莊的地位,德國強大一些也不在乎,反正,歐洲不能出現超級大國就行,你德國地位上升我就罵你幾句就是了,一下場幹起來,自己被人大出血了太沒面子了。何況都是歐洲大陸的事,互相打一打沒壞處。這時候,英國人大部分都這樣想的,他們也沒人想到德國希特勒胃口那麼大。

要知道這時候的英國承平日久,早就沒了大航海時代的血性了,要享受下午茶的。在高貴的英國人眼裡,德國人是普魯士野蠻人(歷史何其相似)。

英國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就是丘吉爾。他認為必須在德國冒頭的時候就出手,以後就麻煩了。可是早期英國人沒有什麼人相信啊(丘吉爾海軍出身,還是有大航海時代的眼光的)。

這就是張伯倫的綏靖之根源(有些書把綏靖這個今天來不是最好的選擇的責任算到張伯倫一個人身上,這是不公平的,這是那個時代英國人的主流想法)。未完待續。

大英帝國二戰前後(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