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宋(一):一分鐘瞭解宋那些事兒

2022-11-21由 聞趣齋 發表于 歷史

今日開啟宋朝,會分成多個篇章整理,大家如果有感興趣的事件和人物,可以評論留言,我在整理的時候會詳盡些。

PS:更多歷史看

合集

喲~

宋朝:960-1276年

公元960年,宋太祖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史稱北宋。

隨後,金兵南下,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南宋則在風雨飄搖中建立直到1279年,宋末帝跳海殉國。

至此,宋朝退出歷史。

一、趙匡胤黃袍加身(陳橋兵變):960年

陳橋兵變

,又稱

陳橋驛兵變

,是

中國歷史

上一宗發生在顯德七年(960年)的軍事

政變

後周

禁軍效仿

後漢

乾和八年(950年)軍士擁立

郭威

登基稱帝的

[chán]

州兵變

,於陳橋驛(今

河南封丘

東南

陳橋鎮

)擁戴

趙匡胤

為帝。

此次兵變導致了

後周

的滅亡和

宋帝國

的建立,亦標誌著

五代十國

時代的結束。

宋(一):一分鐘瞭解宋那些事兒

1.1、後周恭帝柴宗訓:959-960年

柴宗訓

(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澶州濮

[pú]

陽縣(今河南省濮陽市)人,他是後周末代皇帝(959年8月3日-960年2月3日),周世宗柴榮第四子。

顯德六年(959年),他被授特進、左衛上將軍,冊封梁王。

周世宗去世後,正式即位,沿用”顯德”年號,年僅七歲,由符太后垂簾聽政,由宰相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重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顯德七年(960年),陳橋兵變後,他禪位於趙匡胤,宣告後周滅亡。

北宋建立後,他被降封鄭王,賜予“丹書鐵券”。

開寶六年(973年),柴宗訓逝世於房州,時年20歲,追諡“恭皇帝”,歸葬於順陵。

宋(一):一分鐘瞭解宋那些事兒

1.2、杯酒釋兵權:961年

杯酒釋兵權,

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禁軍軍將也黃袍加身,使類似澶州兵變和陳橋兵變的歷史劇重演,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透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被視為寬和典範。

其後,宋太祖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大大強化了北宋中央集權。

後來,“杯酒釋兵權”演變為一個成語,引申為輕而易舉解除將領兵權。

宋(一):一分鐘瞭解宋那些事兒

二、北宋建立:960年

北宋,

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市)。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北宋於1127年滅亡。

政權存續於960年—1127年,共歷9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

北宋疆域最大範圍:東、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相交,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與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青藏高原、大理國交界,以廣西與越南交界。

北宋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這些對維護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北宋時期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經濟文化繁榮。

鹹平三年(1000年)GDP為265。5億美元,佔據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北宋時期因推廣占城稻,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北宋對外關係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東亞同朝鮮和日本關係交流密切,在東南亞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絡,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

宋(一):一分鐘瞭解宋那些事兒

1.2、宋朝募兵制

募兵制,

是唐朝建立的一種募兵制度,募兵制起源於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是一種職業兵制度,同時也是導致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和安史之亂的原因。

中國古代兵制之一。

自唐五代以後,募兵制取代徵兵制,為封建時代兵制的一大變革。

宋朝不論禁兵、廂兵,還是南宋的屯駐大軍等,一般都採用招募的辦法。

災年招募流民和饑民當兵,是宋朝一項傳統國策。

統治者認為,將健壯者招募當兵後,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這是防止災年爆發農民起義的對策。

招募軍伍子弟,也成為宋朝重要兵源。

此外,健壯的罪犯也刺配當兵,特別是充當廂兵。

在兵源枯竭的情況下,統治者也往往強行抓夫,給民間造成很大的騷擾和痛苦。

宋(一):一分鐘瞭解宋那些事兒

三、北宋統一戰爭:962-979年

北宋統一戰爭

,是宋朝建立後,對五代十國剩餘的割據政權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及北漢的統一戰爭。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興國四年(962—979年),宋以先易後難、先南後北方的方針,進行了統一戰爭,主要包括慕容延釗、李處耘率軍平定武平周保權(963年),同時荊南高繼衝主動投降歸順。

王全斌率軍平定後蜀孟昶

[chǎng]

(965年)。

宋太祖率軍征討北漢(968年);潘美率軍平定南漢劉鋹(970年);曹彬、潘美率軍平定南唐李煜投降(975年);之後,吳越錢俶、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主動投降歸順(978年);宋太宗率軍平定北漢劉繼元(979年)。

北宋並沒有完全統一中國,二次討伐遼國失敗,燕雲十六州和遼西、遼東還在契丹手中。党項李繼遷及其後代後來控制了夏州、靈州、河西走廊,建立了西夏 。交州建立的交趾國,也只是成為宋朝的藩屬國,即越南正式從中國本土獨立出去 。

宋(一):一分鐘瞭解宋那些事兒

3.1、荊湖之戰:962-963年

荊湖之戰

,是北宋於乾德元年(963年)發動,趙匡胤借平張文表之亂,順勢攻取荊南及湖南一帶的戰役。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採取“先南後北”戰略,平定南方諸國。

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初,割據湖南的周保權乞師於宋廷,以討叛將張文表,宋太祖趁機派慕容延釗、李處耘

[yún]

領兵假道荊南(轄今湖北、四川、湖南部分地區),攻取湖南。

二月,李處耘密遣騎數千,襲取江陵(今屬湖北),割據荊南的高繼衝歸降,荊南歸入宋版圖。

宋軍進趨湖南,李處耘向朗州(今湖南常德),慕容延釗向嶽州(今湖南嶽陽)。

張文表被部將殺死,周保權轉而抗拒宋軍,慕容延釗大破周保權軍於三江口(今岳陽北),取嶽州。

三月,慕容延釗等入朗州,擒周保權,平定湖南。

3.2、宋滅後蜀之戰:964-965年

宋滅後蜀之戰

,為北宋於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平定後蜀的重要戰役,以後蜀滅亡而告終。

宋乾德二年(964年),後蜀國主孟昶密約北漢夾攻宋朝,其密書為宋截獲。

宋太祖遂發兵西討,十一月,以王全斌、曹彬等統步騎6萬,分路伐蜀。

蜀以王昭遠率兵迎戰,王昭遠驕躁輕敵,連戰皆敗。

次年初,宋軍擒王昭遠,進至綿州魏城(今四川綿陽東北),孟昶奉表請降,後蜀亡。

宋軍自出師至受降,僅66日。

3.3、宋滅南漢之戰:970-971年

宋滅南漢之戰

,是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至開寶四年,宋太祖滅南漢的重要戰役。

該戰役最終導致南漢滅亡,其地盡數歸宋。

宋開寶三年九月,宋太祖以潘美為統帥,領兵平南漢。

南漢久無戰事,軍隊戰鬥力低下,甚至有“兵不識旗鼓,人主不知存亡”的情況。

宋兵克賀州(今廣西賀縣),佔昭州(今廣西平樂),長驅取韶州(今廣東韶關),大敗南漢軍10餘萬於蓮花峰山下。

次年初,攻克英、雄二州(今廣東英德、南雄),進逼南漢都城廣州。

南漢兵敗,國主劉鋹

[chǎng]

降宋,宋得州60,縣214,戶17萬餘。

3.4、宋滅南唐之戰:974-975年

宋滅南唐之戰,

是從北宋開寶七年(974年)九月至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北宋發動統一戰爭中,聯合吳越國及升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棹

[zhào]

都部署曹彬等率水陸軍渡江,攻破金陵府(今江蘇省南京市),最終滅掉南唐的著名戰役。

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宋滅南漢後,南唐國主李煜不自安,上表自動削去國號,稱江南國主。開寶七年,宋太祖以曹彬為統帥,發兵10萬伐江南。宋軍取池州(今安徽貴池),克當塗(今安徽當塗),在採石磯(在今安徽省馬鞍山長江東岸)架浮橋渡長江。次年,包圍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又敗江南水陸兵10餘萬於秦淮(今南京附近)。十一月,宋兵入金陵城,李煜奉表降宋。宋得州19,縣108,戶65萬餘。此戰後,泉州(治今福建泉州)陳洪進、吳越錢俶先後歸附宋朝,宋遂完全統一南方各地,從而把主要兵力轉向北方。

3.5、陳洪進歸順:978年

陳洪進

(914年-985年),字濟川,清源郡仙遊(今福建莆田仙遊縣)人,一說臨淮(今安徽省鳳陽縣人),五代十國末期、宋朝初年曾任清源節度使(平海節度使)。

他年少時喜歡讀書,又學習兵法,以其才能勇略聞名鄉里,長大從軍後,在一次攻汀

[tīng]

州(今福建長汀縣)的戰役中,因功被任命為副兵馬使。

閩國永隆六年(944年),朱文進、連重遇殺閩帝王延羲,朱文進並自立為閩

[mǐn]

主。

陳洪進追隨留從效、董思安、張漢思等人反抗朱、連一黨,並被殷帝王延政任命為都指揮使。

在朱文進被殺、殷帝王延政投降南唐後,陳洪進亦隨之歸南唐,留從效被任命為清源節度使時,陳洪進被任命為統軍使。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三年(962年),留從效去世,繼立的留紹鎡年紀尚小,無法掌控軍政,陳洪進遂誣指其欲歸附吳越,將留紹鎡送往南唐,反推年邁的統軍副使張漢思為清源留後,陳洪進則任節度副使。

張漢思此時已經年老而不能處理軍政,因此事情都由陳洪進決定。

張漢思害怕陳洪進專權,因此在酒宴上埋伏士兵準備殺死他。

酒過三巡,忽然地震,和張漢思同謀的人恐懼,就告訴陳洪進,陳洪進趕緊離開酒宴,自此事以後,陳洪進就被張漢思以重兵嚴防。

建隆四年(963年)四月,陳洪進袖藏大鎖,穿著平常服裝進入軍府,喝退值勤衛兵,張漢思在裡面,陳洪進將其反鎖,脅迫交出印信後將其軟禁。

不久,南唐帝李煜順勢任命陳洪進為清源軍節度使、泉南等州觀察使,自此割據泉、漳二州。

乾德二年(964年),宋將清源軍改為平海軍,再任命陳洪進為平海節度使,泉漳

[zhāng]

等州觀察使、檢校太傅,賜號為“推誠順化功臣”。

陳洪進為求繼續割據,每年都向宋朝大量進貢,因此常向百姓徵收重稅,又命富人捐錢以免除徭役,而自己的子弟和親戚,反而交相賄賂,二州的百姓很是痛苦。

宋滅南漢、南唐後,陳洪進所轄泉、漳二州直接與宋朝接壤。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吳越王錢俶

[chù]

主動入宋朝覲見,因此宋太祖亦下詔命陳洪進入朝,行至中途,宋太祖剛好去世,陳洪進回泉州發喪。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陳洪進被加封為檢校太師。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入朝覲見,並奉表獻出泉、漳二州,結束割據,成為自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兩百年間,遍地藩鎮以來的最後幾個軍閥之一。

宋太宗則改命他為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陳洪進跟隨宋太宗的軍隊攻克太原(今山西太原),滅北漢。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被封杞國公。

雍熙元年(984年),再被進封為岐國公。

陳洪進此時已年過七旬,請求退休,宋太宗因此免其朝請。

雍熙二年(985年),陳洪進因病在開封去世,宋太宗為此罷朝二日,並贈中書令,諡忠順(岐忠順公)。

宋(一):一分鐘瞭解宋那些事兒

3.6、宋滅北漢之戰:979年

宋滅北漢之戰

,是北宋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發動的,針對中原國家的最後一場統一戰爭。

戰役於當年結束,最終以北漢滅亡告終,該戰役同時結束了中原地區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宋乾德二年(964年),北漢與後蜀相結,企圖夾攻宋朝,宋太祖遂於平蜀之後征伐北漢。

宋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領兵親征,敗遼朝援兵,引汾水灌北漢都城太原(今屬山西),不克。

開寶九年,太祖再命党進、潘美等分道攻太原,遼兵來援,會太祖卒,太宗遂令班師。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初,宋太宗領兵親征,派潘美等四將分四路進攻。

三月,宋兵在白馬嶺(今山西孟縣東北)大敗遼朝援兵。

四月,宋兵各路圍攻太原。

不久,北漢主劉繼元出城降宋。

四、北宋官制

北宋官制,

是北宋初期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亦有些許改變。

北宋的官制是相當複雜的,北宋政權雖然建立,但當時在南方和北方,還存在著南唐、吳越、漳泉、南漢、湖南、荊南、後蜀、北漢等八、九個割據政權。

就是在北宋統治區域內,也還有不少節度使,他們既有土地,又有人民、甲兵和財富

。在北宋中央政權中,還有一批在後周時同趙匡胤地位相當的禁軍將領,他們都手握重兵。趙匡胤是靠他們的支援才奪取後周政權的,但又害怕這些人也用同樣手段奪權。

宋太祖和他的繼承者以及他們的主要謀士採取了一系列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這一舉措也影響著南宋官制。

宋(一):一分鐘瞭解宋那些事兒

4.1、提點刑獄司:963年

提刑

,官名,是“

提點刑獄公事

”的簡稱。

北宋

初設於各路,主管所屬各州的司法、刑獄和監察,兼管農桑,其官署稱司,號“憲司”,

京畿

[jī]

地區設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掌畿內縣鎮刑獄、治安、場務。

南宋

稱提點京畿刑獄。

設有提刑使,後改為

按察使

都在各省設

提刑按察使

提刑司多設在佔據交通要道的州府,“提刑官”則每年定期到所轄的州縣巡查。

宋(一):一分鐘瞭解宋那些事兒

4.2、同平章事:宋朝

同平章事

,全名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宰相級官職。

同平章事初用於唐太宗時,自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始,實際擔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名義。

中書、門下二省本為政務中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與中書、門下協商處理政務之意。

宋朝初年,宰相的官銜沿用唐制,至元豐改制時廢。

南宋初恢復,乾道時再廢。

五代時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是宰相,但那時樞密使權重,“同平章事”的實權被剝奪。

宋(一):一分鐘瞭解宋那些事兒

4.3、三班院:宋朝

三班院,

北宋

的中央人事機構,負責管理三班使臣名籍、磨勘

[kān]

、差遣、注擬、升遷、酬賞。

三班院機構簡單,人員配備少,長官任職時間短。

4.4、參知政事:宋朝

參知政事,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官職,於唐朝首先設定,並非正式官位,而是三省長官以外的官員,加上此頭銜(或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的頭銜),即可以進入政事堂議事,等於成為宰相群的一員。

宋代太祖時,為了分割宰相權力,故在同平章事(即宰相,簡稱平章)底下設參知政事(簡稱參知、參政),原不知印,不升政事堂,為宰相的副職,開寶六年始升都堂議政,至道元年與宰相輪班知印,後來實際權力大致等於宰相,遼、金、元等朝多沿用此制。

參知政事一職,明代洪武九年以後就不存在了,清代的協辦大學士有時亦美稱參知,但參知政事已為虛職而無實權。

地方亦有參政一職,洪武九年,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以左、右參政為布政使之副職,清初略略沿用,乾隆時廢。

宋(一):一分鐘瞭解宋那些事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