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清流中走出的治世能臣的擔當與使命,堪稱近代中國的精神支柱

2022-01-26由 呱呱歷史說兒a 發表于 歷史

引言:

清朝在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為中國的屈辱史就是從他開始而不斷加劇與深化的。作為任何一個有良知的國人都對此深信不疑。其實這也是誤會他了。因為歷史的發展自有其歸宿,他只是作為一個最終的承載體罷了。一個制度的開始代表著新生,而一個制度的崩潰則又意味著舊的體制的結束,與新興的體制的崛起。而清朝正處於歷史與世界新舊交替的節點上,不得不承載著歷史的重擔。

只是他沒有發揮好自己的位置與轉型的銜接,所以也只能揹負著國家積貧積弱的罪名。而清朝又分為前後兩個階段,以鴉片戰爭為分界點,前期開創了輝煌的盛世,也算是完成自己最後一班崗的職責,最重要的是確立的當時的國土界限。而近代史的過程中,卻不能有效地適應新的制度的衝擊,從而在全球化的歷程中,不斷地處於不利地位。最終也敗在了人民的失望與中堅階層力量的拋棄上。

在面臨國家的危亡與民族的前途命運的轉折期時,也是這個古老帝國新舊兩派的衝擊與對於國家戰略決策的根本性問題進行國策之問的抉擇。而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的選擇上曾作為清流的中堅人物的代表,卻選擇了支援變革與行動派的抉擇,開始給這個國家進行變革。而他就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而他探索的救國之路也一直影響著以後的中國。

從清流中走出的治世能臣的擔當與使命,堪稱近代中國的精神支柱

(圖一 洋務運動主要代表張之洞)

一、清流領袖中的開明人士

在面臨國家轉型的立場問題中,形成了兩大派,一個是主張遵守祖制的清流,也就是保守派,而他們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翁叔同,另一派則是改革派也就是主張變革,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獲得國家的獨立與強大,他們的典型代表就是恭親王奕忻,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

還有一位則是比較特殊,他是清流人物,卻也傾向於變革,變成了事實中的洋務派,他就是張之洞,也是少有的清流中能夠開眼看世界的人物,他沒有盲目保守頑固,而是積極瞭解西方強國的動態,從而以實際行動來支援洋務運動,對於當時的晚清來說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與影響。

從清流中走出的治世能臣的擔當與使命,堪稱近代中國的精神支柱

(圖二 洋務運動首重國防領域)

二、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

張之洞督辦湖廣時,曾多次考察洋務的程序,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曾舉辦過漢陽鋼鐵廠,與湖北織布局,為當時洋務運動提供可靠的事實依據。成為當時的洋務運動主要的力量與標誌性人物。可以說當時做洋務的都是勇於辦實事的。而之所以興辦洋務也是政治因素佔主要地位,面臨著國內剛平定內亂的動盪與列強對於大清的威脅,使得不少人意識到了西方的強大,從而開始正視這個對手,而不得不學習的態度。

從清流中走出的治世能臣的擔當與使命,堪稱近代中國的精神支柱

(圖三 舉辦新式學堂)

鑑於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兩次打敗大清,使得帝國的很多人意識到了新的威脅,尤其是帝都被佔,皇帝北授熱河,最終被氣死的命運,對於當時內憂外患的清朝來說,對於洋人這個新的強國,就不得不進一步的瞭解與接觸,從而更好的維持清王朝的統治。

對於當時的世界而言,只要能抓住機會,還是能夠崛起的。而清王朝正處於這樣的階段,所以洋務變革是勢在必行的。如果不改革只會地位不保,難以有效的震懾西方的武力威脅與政治訛詐。所以有識之士意識到必須進行變法以自強,這也是危機產生壓力,壓力倒逼改革,而先行者就是洋務派的嘗試。

從清流中走出的治世能臣的擔當與使命,堪稱近代中國的精神支柱

(圖四 全國興起洋務強國運動)

三、提倡國學的重要性與重視西學的態度

而張之洞的成就不止在於器物方面的大動作,更是在於最根本性的教育的重視。在他的指導下開辦自強學堂,同時對於中西方的學習方向也提出自己的主張與見解。主張在尊重本身文明的基礎上,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不能捨本逐末的前瞻性的見解。

由於出身立場的問題,有一定的侷限性,但對於教育方面的投入與重視還是值得肯定的。總得來說在東西方文明與體制碰撞的過程中,究竟採取怎樣的態度去接觸,在當時確實是一個沒有定論的標準。都是在摸索中尋找正確的答案。但是他寫的《勸學》文章中,指出的問題,確實是在後來的變革中被證實了他的遠見。這也是在文明衝突與融合過程中,經過時間的驗證才能給出最正確的答案。

從清流中走出的治世能臣的擔當與使命,堪稱近代中國的精神支柱

(圖五 後期進行民用工業的建設)

四、開創了近代工業化的先河

洋務運動可以說是一次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在器物層面的一種嘗試與創新。而張之洞卻是看到了工業革命的基礎在於鋼鐵廠的冶煉。可以說政治眼光很準,抓到了工業革命方面的核心,卻是由於是舊官僚階層,難以真正瞭解西方的模式,抓到了重點,但具體的問題與細節卻不能把握。也導致了後續漢陽鋼鐵廠的失誤與最終的失敗。

但是卻不能掩飾他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的成就。同時漢陽鋼鐵廠也成為了中國鋼鐵工業的第一個里程碑,開啟中國近代化的標誌。鋼鐵是工業之母,而要想真正的實現強大與自立,就在於要有自己的工業體系,而當時的洋務運動雖然整的比較盲目,但也從客觀上打造了中國自己的軍工體系。只是後來由於認識與重視態度問題,導致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用。

從清流中走出的治世能臣的擔當與使命,堪稱近代中國的精神支柱

(圖六 漢陽鋼鐵廠中國工業之母)

五、支援變法與強軍的意願

在甲午戰爭戰敗後,簽訂的《馬關條約》,也深深刺激到了這位封疆大吏,更是由於洋務運動的失敗與停滯,使得這位飽經風雨的老頭意識到了,大清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所以也支援了戊戌變法,只是由於變法沒有群眾基礎與根基,光憑一腔熱血是難以改變當時的國情與落後的體制的。最終失敗而結束。但是也進一步的激化的統治危機,使得清王朝放寬了限制,不得不說又是一種另類的勝利吧。

庚子之亂,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得國家的實力更進一步的虛弱,也迫使清王朝進行最後的兵制改革,也就是新軍編制。而張之洞也奉命組建了自己的新軍,全部採用西方的標準,以達到武力衛國的意圖。但是由於清王朝的民心已失,使得最後新軍很多都接受了民主的思想,最後反倒使新軍成為清王朝的最後一把火。不得不說是一種奇葩。

從清流中走出的治世能臣的擔當與使命,堪稱近代中國的精神支柱

(圖七 湖北新軍編練)

六、一生致力於強國事業

張之洞的一生可以說是一直在為強國而努力,只是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思想碰撞中,並不是能夠馬上就能夠找到最正確的方向與道路的,最終到死都在找尋維持王朝統治與強國的目標中。作為地主階級開明派用自身的行動在詮釋著救國的責任與使命。雖然錯誤與問題不少,但是精神還是值得讚揚的。

從清流中走出的治世能臣的擔當與使命,堪稱近代中國的精神支柱

(圖八 一生辛苦為國忙)

結語:

張之洞作為晚清的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為由保守的清流人物轉化為洋務運動的中間派,不難看出,階級立場問題只是出於內部矛盾的紛爭,真正問題的解決與立場才是最主要的。而無關黨爭,只是對於國家體制的改革方向與決策的選擇權問題。權衡利弊得失只是個人與所在利益格局與集團的問題。但是涉及到國家與民族的長遠問題與根基,卻是有很多人選擇了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

如洋務運動的興起,維新變法的進行,新軍的編練,以及清末新政,都是在逐步的嘗試與革新,只是轉型的較晚,跟不上形勢的需要,所以最後弄得反倒不得人心。失去了作為正統地位的本錢與實力。最後淪為社會變革的犧牲品。而張之洞的立場轉換與革新可以說就是作為當代第一批進步力量的試水,開啟中國的轉型與接軌的嘗試與摸索。從而為後人積累經驗。從中也能看出張之洞個人的性格與政治主張,雖然也在進行改革只是還是偏於保守,而由於對技術的不瞭解也走入很多的誤區,可能這也是改革的代價。但他開啟的中國鋼鐵工業的母機卻是貢獻巨大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