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如果一個人不聽勸怎麼辦?那就讓他看清現實

2022-01-23由 柯時RJC 發表于 歷史

我是小二,這是我的第93篇原創文章。

秦始皇當初想要滅楚國的時候,遇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究竟是用20萬大軍去攻打楚國,還是用60萬大軍去攻打楚國。

如果一個人不聽勸告一意孤行怎麼辦,有一種方法就是叫做——無為而治。

如果一個人不聽勸怎麼辦?那就讓他看清現實

秦始皇的鐵騎橫掃六國,勢如破竹。到達楚國的時候,秦始皇問李信:“你覺得攻打楚國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告訴他:“20萬。”

秦始皇很高興啊,於是自己又去問了問自己的一個名將相同的問題,那個名將說:“60萬。”

秦始皇本來高興的心情突然被澆了涼水,不高興了,於是名將就勸秦始皇:“大王,楚國的實力咱可不能小瞧啊,雖然現在六國已經拿下了,但是20萬大軍還是有一定的風險。”

親王聽了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就說:“你呀,真是老糊塗了,區區楚國,能有多大威脅?”於是自己就聽信了李信的話,派20萬大軍去攻打楚國。老大臣笑了笑,也沒再多勸。

果然事實如同那位大臣說的那樣,20萬大軍被打得潰不成軍。秦始皇看到結果後,暴跳如雷,突然想起老大臣的話,覺得自己很對不起老大臣,於是自己問老大臣需要多少兵力,大臣還是說60萬。

秦始皇答應了,給了他60萬大軍,結果,楚國被滅了。而這個大臣就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王翦。

如果一個人不聽勸怎麼辦?那就讓他看清現實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確實會遇到人人不聽的問題,經常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困擾。

而大多數人的做法就是硬勸,別人已經不聽,但是隻要自己不死心,就相信奇蹟一定會出現。

但是這有時候卻並不是最好的方法,那種方式往往會讓對方對你留下不太好的印象。

就拿孩子與父母來說吧,作為父母,你會發現,你去勸一個孩子不要看電視太近,看手機不要太近,孩子就是不聽,我行我素,而且這種話畢竟說多了會被人所免疫的。

說得越多,他就越習以為常。最終我們就不得不去接受我們不想得到的結果的來臨。

如果一個人不聽勸怎麼辦?那就讓他看清現實

真的沒有辦法阻止嗎?

不是的,像王翦一樣,給予對方以事實,讓他看見當下的行為所導致的最終的結果,也就是讓孩子去看到那些長期看手機的人最後都過得怎麼樣了。

有的時候,看一眼現實要遠遠強過別人的千言萬語。

而且,從自己內心所生出的念想,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所以一旦孩子真的看到,聽到,感受到結果,他會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才是合適的。

至於孩子自己究竟想要怎樣,就是他自己的心之所想了。

但是我們還可以去對他施以影響,這樣會增加孩子“認知正確”的機率,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影響都會奏效,所以不需要對影響方面抱有太大的希望。

如果一個人不聽勸怎麼辦?那就讓他看清現實

人生在世,怎樣走都是走,怎樣活都是活,所以為什麼不去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內去做一些最起碼讓自己以後想起來不會後悔或者留下遺憾的事情呢?

該影響的去影響,該接受的去接受,如果對方不聽勸,那就不要強求了,強扭的瓜不甜嘛。

而且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別人的勸告,真的未必就適合對方,所以從另一方面來想,為了防止自己犯錯誤,我們也不應該去強行命令某個人應該做什麼。

當那個人後來接受了你的勸告,想拒絕也沒拒絕成,然後發現你的勸告並不適合他自己,或者說給他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那就尷尬了,有的時候雖然我們感覺不出什麼,但在別人的心裡面,其實已經系下了疙瘩。

如果一個人不聽勸怎麼辦?那就讓他看清現實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人生,你就把人生的掌控權交給他的主人,我們有時候代替不了另一個人的決定,我們也只能起個參與者的身份,所以在勸告別人一些事項時,沒有必要把自己的身份抬得特別高。

所以啊,去心平氣和的接受結果,默默地去做出改變,就夠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