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古代聖旨和紙鈔是如何防偽的?

2022-01-23由 中商防偽溯源 發表于 歷史

我們經常在電視、電影橋段裡看見假傳聖旨的情節,但在真實歷史中,不管是聖旨還是紙鈔都不是那麼容易被偽造的。

首先是聖旨的顏色

,清朝時,給五品以上官員的聖旨顏色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的顏色一般為單一的純白綾。級別越高,顏色就越多,最高等的是七色聖旨。

古代聖旨和紙鈔是如何防偽的?

除了顏色,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也嚴格區別。

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六品及以下全為烏木軸。就顏色和軸柄來說,聖旨已經很難被仿製了。而且其材料也非比尋常,為上好蠶絲織成的綾錦織品,這種織品多為貢品,產量低,極其難得。

同時,聖旨兩端也會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布料上也會佈滿祥雲圖案,如同今天的

防偽水印

一般。

古代聖旨和紙鈔是如何防偽的?

當然,接觸聖旨的多為宮廷之人,尋常百姓倒也無法熟知與仿製,但紙鈔卻是全民皆能使用。

那古人又是怎麼給紙鈔防偽的呢?

我國是最早發行紙幣的國家,宋朝便出現了最早的紙鈔——交子。

古代聖旨和紙鈔是如何防偽的?

相比較於金、銀、銅等材質,紙鈔仿製難度及成本都更低,所以歷史上也出現過假鈔滿天飛的情況。據《宋史》記載,“官交子”發行不到20年,市面上就已經出現了“偽交子”,擾亂市場經濟,各地轉運使一度“欲廢不用”。

所以紙鈔的防偽至關重要,

用紙一直是紙鈔防偽中的關鍵一環

,比如,《馬可波羅行記》提到過元朝的紙鈔主要用的是桑皮紙,明洪武年間發行的“大明寶鈔”也使用的是桑皮紙。這些紙張墨韻層次鮮明,難以仿造,民間也是禁止採購的。

古代聖旨和紙鈔是如何防偽的?

熟悉現代紙鈔防偽的朋友肯定都知道,

紙鈔上有許多放大鏡下都未必能看清的精美花紋,這許多都是手工繪製再刻於印版上的,其作用就是防偽。

古代銀票也有類似的設計,銀票上往往印有精細的花紋,大部分都是手工雕刻,房屋、花鳥甚至名人字畫都可以用來防偽。

明清時期,為了防偽,晉商還專門設計了

微雕章

,將極細密的內容文字或圖案刻在一方正常大小的印章內。清朝的新鈔發於各省布政司要鈐印記,各府、縣也要

簽押印證

,然後發於錢莊,讓作偽者不易臨摹。就是這樣層層相加,才使得紙幣的辨識度較高,避免假鈔出現。

那麼,現代紙幣在防偽上又下了什麼苦功呢?

以新版5元紙幣為例,我國使用了獨立自主研發的

印鈔專用技術——雙面凹印對印。

古代聖旨和紙鈔是如何防偽的?

透過雙面凹印對印技術,透光觀察可見正背面區域性圖案組成完整的對印面額數字與對印圖案,觸控有凹凸感。

這個首次應用在流通人民幣紙幣上的印鈔技術,是其他面額紙幣沒有的,充分展示了人民幣防偽技術的安全性和創新性。

此外,新版5元人民幣還運用了國際印鈔領域公認的先進防偽技術——光彩光變。

鈔票上的面額數字“5”,隨著觀察角度變化,其顏色在金色和綠色之間變化,並可見一條亮光帶上下滾動,易於公眾識別。

而CCN中商霓彩3D光變防偽技術,

與新版人民幣光彩光變防偽效果原理相通。霓彩光變技術是國際鈔票防偽領域公認的前沿公眾防偽技術之一,目前全世界已有包括中國、俄羅斯、歐元區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鈔票採用該技術。

古代聖旨和紙鈔是如何防偽的?

霓彩3D光變防偽技術優勢:

圖案呈現3D滾動金色多彩效果,隨視線變化,圖案可發生明暗變化、色彩變化、形狀漸變(棒槌狀、球狀、柱狀)。肉眼識別直觀、可靠、難複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