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青聯人 | 袁金芳:人在路上,路在心中

2022-01-21由 中華兒女人物觀察 發表于 歷史

青聯人 | 袁金芳:人在路上,路在心中

作者 |

記者 梁偉

記者 梁偉

編輯 |

陳晰

青聯人 | 袁金芳:人在路上,路在心中

濟源示範區婦聯副主席鄭杏利(右)向袁金芳頒發全國三八紅旗手證書

千百年來,發端於河南濟源的愚公移山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重要組成部分,愚公不畏艱難開山修路、子孫相繼的故事流傳千古。

一則寓言、一種精神,傳承千年。

在這片土地上,袁家祖孫三代為同一個夢想,養路修心一輩子,從爺爺到父親,傳承到今天的袁金芳,這些年來乾的都是同一件事。

全國青聯委員、濟源市公路管理局路達養護處西環道班班長袁金芳說:“我爺爺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養路工,父親又從爺爺手中接過鐵鍬和掃把,傳到我這裡,即使最初有委屈,也得硬著頭皮往下走。苦點、累點、髒點都沒啥,只要咱的路沒事就行!”

陳晰

1985年,袁金芳出生於河南濟源,爺爺和父親都是養路工。打從記事起,爺爺就已經退休,所以對於爺爺的工作,袁金芳沒有絲毫印象,只是常常聽老人提起,“老家在王屋山,那時候還沒有解放,不能走日本人修的路,只能自己修路去縣城,那時候最大願望就是從山裡走出去”。

對於父親的工作,袁金芳卻是記憶猶新。養路工是父親一生的職業,從未改變過。那時母親在單位上班,沒有人照料的袁金芳就跟著父親,父親在施工,她就在邊上玩耍。“父親每天都在加寬路,因為他和叔叔們的努力,路的質量一直在變好,砂石路、水泥路、柏油馬路,他們五六個壯勞力,用大青石拴著往下砸,鋪柏油。燒柴火,添料,柏油和石子攪拌在了一起,看著就非常辛苦。”袁金芳說。兒時的袁金芳告訴自己,長大後,一定不能做這般風吹日曬的工作。

2000年,袁金芳被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錄取,中專學歷,兩年後透過自身努力,考上學校的大專班,學習計算機應用。說起這段經歷,她還是有點自豪,當時六個班的學生參加招考,只有20多人被錄取,她位列其中。那時候袁金芳總在想,自己考取財務證書,又開始學習計算機,未來找一個大企業,坐在有空調的辦公室裡工作,她都能笑出聲來。

2004年,濟源環城路開通,舉辦了環城公路腳踏車大賽,袁金芳還去湊熱鬧看過。那一刻,她壓根就沒有想過自己能和這條環城路扯上一丁點兒關係。2月13日,父親遞給她一張單子,說,“填上”。她接過來一看,《濟源市公路管理局養護工報名表》,“爸,這是做什麼呀?”“填上。”還是那兩個字。袁金芳“哇”地一下就哭了,“爸,我要是幹了這,我這麼多年上學幹啥……”

多年之後,袁金芳才理解了父親的“狠心”。當時父母都是工薪階層,妹妹還在讀書,家裡希望她能有一個穩定的工作,至少未來生活能有保障。

2月15日,含著眼淚的袁金芳就這樣上崗了,一同工作的有40多個年輕人。每個人發的裝備就是一件橘黃色工作服、一輛三輪,一個鐵鍬、一把掃把。每個人清潔範圍520米,中午下班前,要將主車道打掃乾淨,下午下班前,要把慢車道垃圾全部清理,包括50米寬的樹林。袁金芳分不清臉上是汗水還是淚水,就一個勁地幹,幹著幹著,胳膊都抬不起來了。一抬頭,看到父親在遠處一直盯著自己。原來,父親怕她“逃跑”,起初幾天一直接送她,然後就在遠處觀察她的表現。

多年後,父親說,“其實那時候自己也很心疼,但是沒有辦法,孩子雖然不情願,但是工作起來還很踏實認真。”其實他不知道,袁金芳起初總在尋找逃跑的機會,只是一直沒有找到。

工作了五天,袁金芳哭了五天,周圍鄰居甚至嘲諷她,“讀那麼多書有何用,最後還是一個掃大街的”。這時候,爺爺從老家趕過來,嚴肅地說:“養路工的工作看似簡單,其實特別重要,這份工作不分男女,在我們家尤其如此。這就是家風,這就是傳承,既然傳到你手裡,你就得接穩了。”

爺爺一席話讓袁金芳放下了逃跑的心思。她知道,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一份爺爺和父親傳承下來的責任。

整整掃了一個月的街,單位組織新員工進行養路工專業培訓。在培訓中,袁金芳知道公路建成通車後,因承受車輪的磨損和衝擊,受到暴雨、洪水、風沙、冰雪、日曬、冰融等自然力的侵蝕和風化,以及人為破壞和修建時遺留的某些缺陷,使用質量會逐漸降低。定期養護有利於車輛行駛,減少意外發生,所以道路養護有必要且非常重要。

袁金芳學習非常認真:按操作要求修補瀝青路面和碎石路面的裂縫、坑槽、龜裂、鬆散、波浪等常見病害,鋪築磨耗層、保護層;按要求進行人工培植水泥混凝土和水泥砂漿;整理、加固路肩、邊坡和排水系統,檢查維修土牆、護岸和透水路堤……

袁金芳說:“對於我來說,這些全部都是難點,之前雖然看父親做過,但自己動手完全不一樣。就像路肩,新修的路就需要一點點挖土,再培起來,再用鐵鍬慢慢拍,還要掌握坡路角度。這是一門力氣活,卻又有技術的成分。”

培訓結束之後,袁金芳就正式上崗了,“從那一天起,道路養護工作就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說,“我是個愛乾淨的人,養路也一樣,路面上不乾淨就像我的臉沒洗乾淨一樣;水溝不暢通,路邊有雜草,就好像我衣著不整潔,叫人憋屈難受”。

夏天,整理涵洞,裡面多是生活汙水,必須清理暢通,多的時候用小挖掘機便可清理,但是有時候通道狹窄,只能人工下去用鐵鍬把沉澱物挖上來。因為氣溫太高,裡面的氣味讓人窒息,袁金芳在吐完之後,沒有絲毫猶豫,穿著膠鞋就跳了下去。鐵鍬挖出來的是雨後沉澱的泥土、糞便、樹枝,有些雜物得用手一點點往外掏,從而保證排水正常。冬天,暴雪過後,她一遍遍地敲打著道路兩側樹枝上的積雪,生怕積雪壓彎了苗木秀美挺拔的枝條,還要不間斷地到路上撒鹽、撒防滑料,衣服溼透了,頭髮結冰了,雙手被凍得像胡蘿蔔……

青聯人 | 袁金芳:人在路上,路在心中

袁金芳在工作中

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認真做。這些年來,無論颳風還是下雨,袁金芳從未懈怠過,每天重複單調乏味又累又髒的勞動。清晨,她會提前一個小時到崗,騎著三輪車在責任路段巡查,路上雜物隨髒隨清,有時剛掃過的路面又有了拋灑物。由於道路兩側經常有人趁深夜傾倒垃圾,她便放棄節假日,把這些垃圾清理乾淨,然後騎著三輪車,將垃圾傾倒在遠處的垃圾中轉站。

同事們都說袁金芳對路的呵護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生怕它受到點傷害,總是把它裝扮得乾淨整潔。正是因為這樣的工作態度,沒過多久,袁金芳就由一名普通的養護工,提拔為道班班長,也是唯一一名女班長。

成為道班班長的袁金芳沒有絲毫改變,依舊每天早早趕到現場,騎著那輛粉色電動車,對整個道班管養的線路進行巡查,將發現的情況上報,安排到人。安排好前期工作,她會和大家一起忙碌。清除綠化平臺雜草,清理邊溝,養護路肩,每樣活兒,她都衝在最前面。

袁金芳笑著說:“我們遠看像農民,近看像收破爛的,仔細看,掃大街的。”正是因為這樣的工作性質導致沒辦法顧及個人形象,所以找物件就成了最頭疼的事情。相親之後,別人的評價就倆字,“太黑”!經歷了無數次這樣的尷尬場面,一直被回絕,最終袁金芳還是找到了自己的愛情。老公對自己工作的支援,她非常感激。

2014年,位於濟源北部的水運道班沒有人願意接手,因為這條路段是焦克路的重要路段,焦克路是濟源的一條煤運主幹道,車輛多、行人多、店面多、村莊多,養護工作困難重重。領導找到袁金芳,她的回答是:“組織讓我去,再難我也上。”

袁金芳帶著自己的團隊頂了上去,這條路每天的煤渣都很多,光三輪車運,就得好幾車。同事董新豔說:“我們是一年進單位的。金芳能和男同事一樣跳進冰冷的水裡,一干就是幾個小時,完全不顧自己的身體。光這一點,我就佩服她,願意跟著她一起幹。”

焦克路柿檳鐵路立交橋下穿焦柳鐵路和侯月鐵路兩條鐵路主幹線,公路路面地勢低窪,每次下雨都需要開啟水泵,才能保障道路暢通。2016年端午節假期,濟源突降暴雨,柿檳鐵路立交橋積水嚴重,車輛無法通行。袁金芳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攔住過往車輛,勸導車輛繞道而行。由於當時電熔器燒壞,橋下積水不斷上升,袁金芳毫不猶豫跳到齊腰深的汙水裡,用手去掏下水道里的塑膠袋和雜物,一干就是兩個多小時。直到道路疏通,車輛安全通行。

17年來,不管是在東環道班、西環道班,還是水運道班,無論風吹日曬,下雨暴雪,袁金芳始終堅持在崗位上。憑著這樣的信念和幹勁,她帶的隊伍屢創佳績,她個人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模範養護工……

2020年8月,袁金芳當選全國青聯委員,她感覺身上責任很重,“在青聯這個大家庭裡,周圍都是各行各業傑出青年,自己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袁金芳說:“掃路沒什麼不好,路上出現的人和風景,都是我工作的樂趣。現在你給我再好的工作,我也不換。未來我要繼續努力,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把爺爺和父親養路愛路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 本文刊於《中華兒女》雜誌2021年第13-14期 ]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