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你不知道紫禁城,解密大清皇宮真面目

2022-01-20由 軍史解密 發表于 歷史

紫禁城宮殿是明、清兩代的皇室居息的禁地,長久以來充滿了神秘,本文將為讀者揭開清代宮廷生活的歷史面目。

每一王朝的宮廷又都各具特色,作為少數民族滿族,其皇家的清朝宮廷,帶有的特色內容更為豐富,且多與國家政治相關。清代宮廷有以下特點:

你不知道紫禁城,解密大清皇宮真面目

一、內務府、宮中設有武事機構

上駟院、武備院、御用營處這些機構的設定,與滿族皇帝為保持本民族的尚武精神及八旗兵的戰鬥力,而以身作則、帶頭演練,以激勵八旗兵訓練騎射有關。

上駟院。

隸內務府,掌御用馬匹、京城馬廄及京外養馬場如長城以北的商都達布遜諾爾牧場、達裡岡愛牧場及大淩河牧場的管理。上駟院衙署設在皇宮內,旁邊又有御馬廄、箭亭,都在東華門內的北部。箭亭,是皇帝檢閱八旗武進士、與武官校射之所。上駟院設侍衛、司鞍長等,掌御馬的訓練、選用,及侍奉皇帝、皇子乘馬等事。

武備院。

隸內務府,設東華門外,掌宮廷所用武器、皇帝出行儀仗等器械的製作、儲備供應及相關事務。宮中太和門以東的昭德門內、左翼門內,則有放置弓箭、刀槍、甲冑的武備院四庫。此外,宮中造辦處的炮槍處、鞍甲作、弓作、盔頭作等,也製造武事器械,成品器械等儲存於造辦處的活計庫。

御用營處。

是以皇帝為中心的武事服務機構。有御鳥槍處、內火藥庫、弓箭處,設於皇宮西側區,皇帝狩獵或出巡時,提供武器彈藥。此外還有馴養狩獵鷹犬的養鷹狗處、虎槍營,以服務於皇帝狩獵。滿族皇帝自詡以騎射定天下,極力維持八旗兵的弓馬技藝。因而皇帝自己首先注重這方面的訓練,並帶領皇子皇孫們演練,以作表率。康熙帝以身作則,在皇宮中設定箭亭,作為與侍衛、皇子們練習射箭的場所,並與八旗官員“校射禁廷”,也即在宮廷中的箭亭與八旗官員校射。

康熙皇帝還制定木蘭秋獮、南苑行圍等圍獵制度,作為訓練八旗兵的一種形式。其時還帶皇子參加,西方傳教士白晉據其見聞而記述:木蘭秋獮時,皇子們隨康熙帝射獵“整整一個月,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終日在馬上,任憑風吹日曬。他們身背箭筒,手挽弓弩……幾乎沒

有一天不捕獲幾件野味回來。首次出獵,最年幼的皇子就用短箭獵獲了兩頭鹿”,狩獵既訓練他們的騎射,又培養他們的吃苦耐勞精神。從乾隆皇帝、道光皇帝等小時候隨皇祖參加射獵的情況可知,其他皇子皇孫們也曾參加射獵練習的。因而,清代的滿族皇帝及其皇子皇孫與王公的武功較高,成為清朝皇家的一種特色。

為了激勵八旗兵訓練,康熙帝在大閱軍容、巡視八旗各駐防城時,經常帶皇子同侍衛、“十五善射”者一起演練,這方面的記載甚多。

二、清代宮廷的其他滿族特色

清代宮廷中,除了設有與滿族有關的武事機構以及滿族特有的行政機構外,還有其他具有滿族特色的內容,簡列以下幾方面:

1.滿族皇室有畜牧經濟,以專設機構管理。

牛羊之牧養,是滿族皇室畜牧經濟的主要收入。內務府下設的慶豐司,是專掌皇室牛羊之牧養與供用的機構。

其牛羊的牧養有京城內、外兩大部分。京城有4處,設牛圈、羊圈畜養。京城外,是長城以北的察哈爾蒙古牛羊群牧場,及達裡岡愛的羊群牧場。均由慶豐司管理。皇宮中膳房,祭祀、筵宴、喇嘛誦經所用牛羊,皇帝親耕所用牛,皇子、公主婚嫁所用禮牛、禮羊,宮中各處所用乳製品等,都由慶豐司供備。

再有,上駟院在京城各處、蒙古地區、盛京地區牧場的養馬,也可歸入此類經濟。另外,宮廷內務府還有採捕經濟。這一點,也帶有民族特色,如東北打牲烏拉之東珠採集與漁獵,京畿附近之內務府牲丁鷹戶、網戶、獵戶的捕罟等。

2.皇宮中宗教信仰方面的民族特色。

滿族信仰薩滿教,皇室在宮中舉行薩滿祭祀的處所是坤寧宮。坤寧宮,明代為皇后寢宮。清代僅東暖閣作帝后大婚典禮的臨時居住處,宮內中部、西部則打通,闢為日常薩滿祭祀的一個大場所,每日朝祭、夕祭兩次。宮外的“堂子”祭祀,也與宮內有關,堂子祭祀的某些神祇物件,由坤寧宮抬出,祭畢送回。頻繁的薩滿祭祀,是清代宮廷宗教信仰方面突出的滿族特色。

另外,宮中每天有蒙藏喇嘛入宮作誦經或做其他佛事,主要是召雍和宮喇嘛。宮中因此設有常日辦理這方面事務的機構———管理中正殿事務處,以掌喇嘛唪經、諸用物的供應及成造佛像等事,設管理事務王大臣、員外郎等官管理,筆帖式30多人辦理雜務。喇嘛常日在宮中舉行的藏傳佛教活動,也可視為是滿族皇室入居北京宮廷帶來的一種民族性特色現象。

3.滿族皇室以其家奴———上三旗包衣旗人。

上三旗包衣旗人為宮廷主要服務人員,太監人數比明王朝顯著減少,改變了以前漢族王朝宮廷以宦侍為主的狀況。

宮中服務的皇室家奴,主要是管領下包衣旗人。內務府三旗包衣編有30內管領。其管領下人,除充當營兵、任官外,其餘包括幼丁在內之丁口,挑選蘇拉數千名,與管領下婦人,承應大內雜役。主要負責諸如宮殿的糊飾、除塵,庭院道路之打掃、除雪、拔草,物件搬運、供冰運水,房屋、寺廟、朝房、官所之修葺,河道之開挖疏通,皇室成員各宮、所,及膳房、茶房,承應擔水、送柴、交送米麵糧油、牛乳,在宮中餑餑房、酒醋房製作食品、祭品、副食品酒醋等事務。

你不知道紫禁城,解密大清皇宮真面目

三、宮中行政、文化、製作等機構比明代大量增多

清代與明代宮廷中所設類同的機構主要有:

(1)明內閣。

在午門以內、會極門(初名左順門)之外。清代沿襲。

(2)明代文書房

。是太監負責的收通政司每日封進本章、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之處。會極門則是交接京官、各藩王公文之處,緊靠內閣。清代設“奏事處”兩處:外奏事處接受奏摺,內奏事處接交外奏事處奏摺及收發內閣題本。京、外(通政司)題本則均由內閣接收。

(3)文華殿。

為明代經筵、日講及皇太子就讀之所。皇帝召見官員議政有時也在此處。清代為經筵、日講之處。

(4)諸王館。

為明代皇子讀書之“書堂”,在皇極門外西廡。清代皇子皇孫讀書之處為上書房,在乾清門內。

(5)纂修典籍機構。

明代纂修“實錄”“會典”,於宮內設館,事畢裁撤。宮內纂修“起居注”,初斷斷續續,萬曆後恢復。清代宮中之起居注館,自康熙十年設定後常設。

(6)宮中服務於皇室生活及其他宮廷雜務的機構。

明代有太監24衙門:十二監、四司、八局。清代這種職掌的機構,除了總管太監事務的敬事房,主要是內務府與其下轄的上三旗包衣旗人服務機構——內管領關防處等,此外,還有外朝人之服務機構。

清代宮廷比明代增加的機構,則非常多,有以下幾類。

一是滿族特有的行政機構:

(1)內務府。

是滿族在入關前就設定的管理宮廷事務的總機構,入關後延續設定,其衙署在皇宮西華門內,內務府總管大臣值班處,則在乾清門右,軍機處旁。

(2)議政處。

是滿族最高權力階層共議軍國大政之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衙署。在太和門前東廡。

(3)翻書房。

也稱內翻書房,在太和門前西廡。是專掌公文、典籍等翻譯的機構,以翻譯皇帝諭旨及祝文、諭祭文為主,將滿文諭旨譯為漢文,漢文諭旨譯為滿文,並負責皇帝指定的其他需翻譯的檔案、典籍。

二是宮中直接服務於皇權或皇帝的機構:

(1)王公官員“內廷行走”6機構———1殿、2房、3處,即懋勤殿,南書房、上書房,軍機處、批本處、奏事處。

軍機處、(外)奏事處,設在乾清門兩側,其餘都設在乾清門內,屬後寢區。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辦理機要政務的中樞機構。批本處,是協助皇帝辦理批示題本之“批紅”的機構。奏事處,負責傳遞皇帝與官員之間公文及官員引見皇帝等事務。南書房,服務於皇帝之文學侍從的翰林入值之所。上書房,教育皇子皇孫讀書之處。懋勤殿,皇帝與內翰林從事文化活動之所,另外,全國秋朝審死刑犯之終審判決,皇帝與官員在此裁定。

(2)向皇帝奏報政務、皇帝召見或引見官員等事務的宮中設施。

清代,中央各機構向皇帝奏報事務,最初主要是在皇帝御門聽政時。雍正四年以後改定:中央文職21個衙門、武職10個衙門,分班輪流,每日1班到宮中向皇帝奏報事務。此外,還有個別官員被皇帝召見。而引見,則是將皇帝需要稽核的官員引領面見皇帝的一種固定制度。清代以前就有這種形式,但直至明代,只是皇帝臨時性的活動,很少舉行。到了清代,被廣泛應用於官制之中,並形成一套完整的固定性引見制度,凡各途徑新選任的官員、升遷調補之官、丁憂服闋復職職官、各種原因告假到期任職之官、降革處罰之官、考核評優(京察一等、大計卓異)的官員等等,都要引見皇帝,由皇帝面看、試問,再作職官任用、考評等級的最後裁決。引見官員多時,一個月就近200名。最多的是吏部引見文職官,需要分成排,按排引見。與上述行政相關的設施,則有設在乾清門東側的官員待漏所、景運門內南側的王公待漏所。待漏,因古代計時器而引申的待時、候時用語。凡輪班奏事、引見、召對的官員,便在這些處所待旨候召,聽到宣召、叫起,由奏事處侍衛引領,到後寢區內的養心殿或乾清宮面見皇帝。

此外,清代的內閣,也比明代內閣的機構規模擴大,增設了諸多分支機構、相關機構,這些機構有:典籍廳、漢本房、滿本房、漢票籤處、滿票籤處、批本處(前述)、收發紅本處、誥敕房。相關機構有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等。以上機構都設於皇宮內。

三是常設的纂修出版機構。

有國史館(東華門內)、方略館(皇宮內之西側)、武英殿修書處(方略館南)、御書處(西華門內)。

四是造辦機構。

造辦處,設於皇宮內之西側的隆宗門外。設有作坊、處、館等十餘個,製作工藝品及武事器械等。

五是宮中守衛機構。

(1)領侍衛府(侍衛處),其機構是在太和門旁。

此外,在乾清門旁、神武門內等處,有內班侍衛宿值所。宮中太和門,及各嚴格把守的門禁、宮室門,由侍衛及親軍守衛,領侍衛府是總管理機構。

(2)景運門值班處,設在景運門旁。清

代皇宮中,除侍衛處、上三旗包衣甲兵守衛部分處所外,其他大部分門禁、宮殿、庫倉、機構等等處所,都由上三旗護軍營、八旗前鋒營官兵守衛,並負責巡邏,其總管理機構是景運門值班處,以護軍統領、前鋒統領輪班入值。

六是宮中學校。

設於皇宮隆宗門外以南的鹹安宮官學、蒙古官學、回緬官學,均為旗人子弟讀書之所,教習們教學生滿漢文、蒙古文、迴文、緬文,以及弓箭射技。

四、宮廷、外朝在事務上的交叉性

宮廷事務,本為獨立系統,這只是就其基本情況而言。實際上,清代宮廷系統的機構或官員,也管外朝某些事務,另一方面,宮廷某些事務,也有由外朝官管理者。總之,是宮廷、外朝在事務上具有交叉性,這一特點在清代宮廷體現的特別明顯。

1.內務府官員兼管外朝事務。

內務府三旗包衣旗人,除以科舉及外升而任府外職官外,還有部分府外機構設有包衣缺,或由內務府包衣參與選任。

(1)內務府官員在中央機構中的任職

:外奏事處,所設奏事官,有4名為內務府官缺,筆帖式,由內務府充任者有2人。文淵閣四庫全書的管理職務,由大學士、翰林院與內務府共任,其中提舉閣事,以總管內務府大臣兼任。其兼管司員、筆帖式各四人,也由內務府官擔任。上虞備用處有筆帖式3人、養鷹狗處有筆帖式6人、稽查內務府御史衙門有筆帖式8人,均內務府缺。禮部會同四譯館設朝鮮通事官4人,為內務府官缺。樂部和聲署的滿洲署正、署丞,由內務府掌儀司官員兼任。戶部三庫庫差,是內務府與部院司員以保舉的形式共同出任。

(2)內務府機構管外朝事務。

內務府慎刑司,兼管外朝之監禁、審判等刑事,武備院,負責八旗修造兵器之鐵匠的培訓,院下作坊工作的八旗匠役,亦由其管理。內務府還兼管禮部會同四譯館事務,乾隆五十五年諭:以後“安南、緬甸、暹羅、南掌等國來京使臣、隨從人等,應行照料事宜,俱著內務府經理”。

(3)內務府官員在地方的任職。

義州駐防旗人武官,其中的城守尉1人,佐領、驍騎校各數人,由內務府包衣旗人擔任。稅關監督,有由內務府官出任或以內務府織造兼任者,其較固定或兼任時間較長者,有崇文門副監督,天津關、宿遷關、龍江西新關、滸墅關、杭州南北新關、粵海關監督。鹽政,由內務府官出任或由織造兼任時間較長者,為兩淮、長蘆鹽政,其次為兩浙鹽政。任鹽政的內務府官員,管轄地方鹽務區的鹽運使、行鹽省份的鹽法道道員,這些被內務府任鹽政之人管轄者,都是外朝官。

(4)內務府三旗的皇室包衣家奴服役於府外。

雍正三年定,於“內務府旗鼓佐領、管領下挑取能射箭之閒散人三百八十名,充當綠旗兵丁”。此處的綠旗兵,指京城屬綠營兵系列的巡捕營,乾隆四十六年再次挑取甲兵編入巡捕營。嘉道年間,又從內務府包衣旗人中挑取600餘人,充任鑾儀衛的校尉。

2.外朝官在內務府任職而管宮廷、內務府事務。

(1)內務府總管大臣。除了府屬官簡補外,還以外朝大臣、王公擔任或兼攝。

(2)內務府織染局管理大臣,有由內務府外之官員簡任者。

(3)慶豐司牧群總管,由察哈爾都統兼任。

(4)廣儲司郎中、六庫的員外郎,有8缺是外朝官六部司員的專缺。

(5)上駟院、武備院、奉宸苑的管理大臣、卿,御茶膳房、御藥房管理大臣,中正殿事務、雍和宮事務管理大臣,武英殿修書處、御書處管理大臣、總裁,總理工程處、官房租庫管理大臣,奉宸苑總理大臣,圓明園、暢春園、頤和園等處總管大臣,等等,都有外朝官充任或兼攝。

(6)鹹安宮官學協理事務大臣、總裁,由六部、翰林院、詹事府滿官充任。蒙古官學管理大臣、總裁,由理藩院官充任或兼任。

(7)馬蘭鎮總兵兼任東陵總管內務府大臣,泰寧鎮總兵兼任西陵總管內務府大臣。

3.外朝機構或官員管內務府事務。

(1)內務府官兵俸餉、內務府旗人科舉、出任府外官,分別由戶部、禮部、吏部辦理。

(2)內務府護軍營統領等之軍政考績,初由欽派之王大臣審查,後歸兵部。文職之三院卿的京察考績,道光二十二年歸吏部稽核。

(3)奉宸苑之南苑門禁守衛官兵,以外八旗人充任。

(4)內務府在錦州地區的莊園莊頭事務,以錦州副都統管。

(5)錦州副都統、張家口都統,分別兼管上駟院的大淩河牧場、蒙古地區的兩處牧場。

(6)內務府都虞司設在吉林的打牲烏拉,乾隆十三年後由吉林將軍兼管。打牲烏拉總管,曾一度由當地人充任。

你不知道紫禁城,解密大清皇宮真面目

五、男性人員平日大量出入宮廷

明代,每日出入宮廷的,主要是大量的太監。其他男性官員、護衛官兵、御醫、教官等出入宮廷者,遠比清代少。清代每日出入、活動於宮廷的,主要是太監以外的男性,有以下幾類:

1.上三旗包衣。

有蘇拉及其管理官員5千多名,負責宮廷雜務。這些雜務在明代都是由太監擔任。

2.日夜守衛宮廷內的官兵。

明代,日常守衛宮廷的,是親軍衛官兵,日夜守護在紫禁城外圍。入宮內保護皇帝的,是錦衣衛侍衛官兵,只在大朝、常朝時入宮內,以錦衣衛中“有勇力”且“豐偉”者“直殿內”。常朝日的夜間,只以少量的錦衣衛官兵宿值宮中的“內直房”,清代,則每日有侍衛處、上三旗護軍營及前鋒營、內務府包衣驍騎營護軍營等官兵,守衛紫禁城中的各個門禁、宮殿、倉庫,夜間在宮內巡邏,並有值宿者。還有“紫禁城內,派有六大班,諸王、文武大臣及前鋒統領、護軍統領等輪流值宿”。平日皇帝身邊護衛的,是御前大臣、御前侍衛。

3.進入宮中辦理政務的官員。

進入宮中辦理政務的官員主要有:日常內廷行走6處的官員、每天向皇帝奏報政務及皇帝召見或引見的官員(均見前述)。另外,王公、大臣進宮辦事,每人可帶入宮隨侍人員數人不等。入宮辦理政務的官員中,也有夜宿宮中者,如軍機處的軍機章京,便值夜班,宿於方略館。其他官員也有夜間被召進宮中,或至夜間才退值出宮者,如南書房行走的高士奇,就“終日侍便殿,備顧問……至暮乃出,或及夜分……戴星出入其間耳”。

4.服務性人員。

如:御茶膳房中,由侍衛處侍衛擔任的管理官員尚膳正、尚茶正等。上虞備用處黏竿拜唐阿、弓箭拜唐阿。上駟院廄長拜唐阿、武備院弓箭匠役等。這些人因為常日在宮中,因而由宮中的侍衛飯房給予飯食。

5.宗教人員。

每天固定有32名喇嘛入宮誦經,每月又都有幾天特殊之日,增加十幾名、數十名喇嘛作不同名目的佛事瑏瑠。還有,每日兩次薩滿祭祀的司俎、宰牲人員。

6.造辦處的匠役及管理人員、國史館的撰修人員、翻書房的翻譯、武英殿修書處的書籍編纂印刷人員。

7.宮中學校———鹹安宮官學、蒙古官學、回緬官學的師生,可住校。

比起明代,清代的皇宮中之所以可以有大量的男性常日出入,重要原因之一,是清代滿族皇家的男女之防不如明代森嚴。也正因此,清代的內廷行走官員,可進入皇室的後寢區,如乾清門內的各殿房、養心殿。守衛官兵也入值後寢區的慈寧宮、壽康宮、寧壽宮門,及吉祥門、啟祥門、文華門、蒼震門。上三旗護軍營、前鋒營守衛官兵輪班宿值宮中。宮中學校的“教習、學生內,有情願在內者,著宿居學內”。而明代所有與外朝官行政有關的機構,都設在遠離後寢區的皇極門(清代太和門)外。皇帝召見官員、君臣共議政務,也是在皇極門(清代太和門)及其內外的後左門(又稱平臺)、中極殿(清代中和殿)、德政殿、文華殿②,均在前朝區,與後寢區隔離。而清代則將進宮辦公的官員召至後寢區內。至於明代由外朝翰林詞臣教太監學習的“內書堂”,則更在紫禁城外的皇城厚載門(或作北安門,清代稱地安門)旁的司禮監內③。

六、宮廷區域縮小

清康熙年間入值宮中南書房的高士奇,曾記述秦漢至明清時期皇家宮廷區域的變化:嘗讀往史所載,秦漢隋唐之宮闕,高者七八十丈,廣者二三十里。而離宮別館,綿延聯絡,彌山跨谷,或至數百所。何其奢侈宏麗可怖也!明因金元之舊,宮闕苑囿,較秦漢隋唐,僅十之三四。然皇城之中,即屬大內,禁絕往來,唯親信大臣,得賜遊宴,故或記或詩,鹹自詡為異數。亦有終身官侍,從未得一至者,聞人說苑西亭臺宮殿,無異海外三山,縹緲恍惚,疑、信者半。

我國家龍興以來,務崇簡樸,紫禁城外,盡給居人,所存宮殿苑囿,更不及明之三四。凡在昔時嚴肅禁密之地,擔夫販客皆得徘徊瞻眺於其下,有靈臺靈沼之遺意焉。高士奇根據所讀史籍之載,梳理出自秦漢至明清時期宮廷區域逐漸減小的變化,對其讚譽清代本朝之諛辭不必採信,而所記清代皇家宮廷區域比明代縮小,則是事實。

你不知道紫禁城,解密大清皇宮真面目

明清皇城,是紫禁城外圍的城區,其範圍:南部由大清門(明代大明門)、東長安門、西長安門以北,北部由地安門(明代北安門)以南,與東安門、西安門,諸門連線起來的城牆內部區域。

明代,紫禁城及其外部的整個皇城,都屬皇家宮廷區域的“大內”,是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的禁區。

而清代,皇家宮廷區域的“大內”,已縮小到只有紫禁城的範圍,紫禁城外部的皇城區,已成為官民住居生活之地,“擔夫販客”也活動於其間。高士奇被康熙帝賜給的府宅,就在皇城中的西苑(今中南海及北海之苑囿)之西,他因而聯想到明代朝臣有終身未能進入皇城者,感慨自己“移家其間,炊煙燈火,鄰於紫極”。

明代,皇城內全部是太監衙署及相關的製作、服務性機構、設施,其太監24衙門,大部分設在皇城中。

清代,掌宮廷事務的內務府及其七司、三院,有設在紫禁城西華門、東華門之外者,如掌儀司、慶豐司、會計司、都虞司、營造司、慎刑司、武備院、奉宸苑等,這兩門外為皇城之地,清代已不屬宮廷禁區。有設在紫禁城中者,如內務府衙署及內務府總管大臣值班處,廣儲司及其六庫,及上駟院衙署,武備院的某些器物庫。造辦處也設在紫禁城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