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齊國的地緣優劣淺析

2022-01-18由 閱史銘心 發表于 歷史

齊國在今天的山東北部河北南部一帶,東背大海,大海不僅讓齊國的東面沒有威脅,還為齊國提供源源不斷的魚鹽之利,自管仲相齊開始,齊國的海鹽業就非常發達,在當時為齊桓公的霸主事業源源不斷的提供資金支援,戰國七雄中燕國和楚國也是臨海國家,但是他們兩國對大海的開發遠遠不如齊國,不僅沒有系統的鹽業,造船業和漁業以及衍生的海上武裝力量更是不如齊國,事實上齊國在海上的武裝力量非常強大,春秋時期吳國也是一個臨海國家,也擁有不錯的海上力量曾想從海路北上討伐齊國,與齊國在海上交手後被打的大敗,丟掉了海路控制權,吳國不得已最後只得開挖邗溝,用這種耗盡民力的方法維持自己北上的水路。到戰國時期齊軍在濟西戰敗,齊人最後退守即墨和莒兩城也是這個原因,莒和即墨都是南臨大海,在強大的齊國海軍面前,燕軍無法切斷兩城的海路交通,即使陸地上被圍困五年之久,兩座城池也巍然不動,燕國最終未能滅齊,被田單的火牛陣反殺,最終功虧一簣主要原因就是齊國海上力量的強大。

齊國的地緣優劣淺析

齊地的土地在周代可能並不肥沃,發展農業的條件比不上宗周的岐山之地,甚至不如封給殷商後人的宋地,當初得知自己被封在齊地時,姜太公就滿腹牢騷非常不開心。但他很快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到達封地之後姜太公‘因其俗,簡其禮,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揚長避短髮展工商業,這是齊國崛起的基因,當週圍的衛 魯 等國還在移風易俗,專注於單一的農耕經濟的時候,齊國的經濟模式已經比他們高出一個層次了――不在計較於土地的產出多少努力發展工商業,海洋商業文明的種子在立國之初就種在了齊人的基因裡,史載在先進經濟制度的號召下週圍國家的人大量往齊國聚集,除了魚鹽業,齊國的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是服裝業,齊國的帽子,衣服,鞋子,暢銷天下,齊人的穿戴更是引領當時的時尚潮流,我們今天說的漢服是繼承先秦周代的服飾,而周代引領服飾潮流的是齊國人,也就是說漢服實際上是齊服的傳承。繁榮的經濟帶來大量的人口,此後這片曾經不被看好的土地就常強於諸侯。齊國商品經濟的發達的另一個結果就是齊軍的薪酬是‘金’就是貨幣的形式支付,與當時的主流土地使用權支付士兵酬勞的方式截然不同。但股東和打工仔的工作心態是不一樣的,這也是齊軍戰鬥意志不如魏國秦國的原因。

齊國的地緣優劣淺析

幾百年的商業立國早已深入人心,到戰國時期齊國根本沒有“務耕戰”的基礎,無法建立秦國那樣耕戰立國,奪取更多耕地,然後用奪取的新耕地養更多的兵的這種不斷的發動戰爭才能存活軍國主義制度。再加上齊秦兩國的地理不同,秦國面對諸侯只有三個出口,南方的通楚國武關,東方通中原的函谷關,以己北面通趙國的坂蒲渡,秦國只需要控制這三個通道,軍事上就可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這種被山帶河的地形也造成秦國遠離中原,商品和文化交流不足,經濟和文化都比較落後的局面,客觀上適合他的那套耕戰制度。而齊國的地形在軍事上就差的多了,向西向北都是平原,面對魏趙燕几乎無險可守,南方的山地也是漏洞百出,不能形成一個很好的關隘來防備南方的楚國,由於華北平原向西是扇形擴大,向西發動兼併戰爭對齊國是非常不利的,齊國越向西擴張,陸地邊界就越長,越難以防守,樹敵越多,反彈的風險越大。事實上齊桓公和管仲的那套“霸業”才適合齊國的發展和生存,即齊國要學會結盟,利用盟友的的力量,和盟友建立利益共同體,或者至少要有一個方向堅固的盟友比如威王時帶領韓趙對抗魏國,宣王時與楚國結盟,閔王前期孟嘗君為相時幫助韓魏對抗秦國等。

齊國的地緣優劣淺析

但是孟嘗君去相蘇秦入齊後,閔王終於開始不斷的攻打三晉與楚宋,盲目效法秦國的那套兼併戰略,引來五國伐齊,鑄成大錯,不僅自己身死,還葬送了中華大地上的一個成熟的海洋文明,成就了秦國的耕戰神話,後世從此不法齊而法秦,開始了2000年的重農抑商!!我不得不說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假如齊閔王能像他的父親爺爺一樣賢明通達,沒有招來五國伐齊和濟西大敗,後來的歷史將會改寫,也許這個民族會在更加成熟的時候才會統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