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田野讀書」第145期《社群主義》(當代西方政治哲學流變)

2022-01-15由 田野政治學 發表于 歷史

「田野讀書」第145期《社群主義》(當代西方政治哲學流變)

《社群主義》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俞可平的《社群主義》(當代西方政治哲學流變)。

俞可平在開篇對西方政治哲學及其流變作了介紹,我個人認為這對讀者來說很有必要,即使你對政治思想史的瞭解足夠多,作者的梳理也能給予一些啟發。政治哲學是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政治價值和政治實質。政治哲學屬於政治理論的範疇,它是關於根本性政治問題的理論,是其他政治理論的哲學基礎。

政治哲學是一種規範理論,而其他政治理論主要關注的是政治事實,是人類最古老的學問之一。政治哲學經歷了這樣幾個發展階段:

1。古希臘、羅馬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學者將奴隸制貴族制國家當作理想的政治制度,把基於分工之上的等級秩序當作最高的政治價值,把不平等的政治秩序看作是“正義”“自然理性”的體現。這一時期,世俗性和神學性混合在一起,具有雙重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世俗性逐漸讓位於神學性,到了古羅馬奧古斯汀時期,政治學中的世俗因素幾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神學政治學,《上帝之城》向人們展示了一條通往天國的“至善至德”之路。

2。中世紀時期。顯著特徵是“神學性”,這一階段的集大成者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他把封建的等級秩序和君主政治加以深化,將之當作神聖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價值,把國家的統一與和平看作是最高的“善”,把維護和保障國家統一與社會福利的政治行為當作“正義”,把心甘情願服從既定的等級秩序和法律制度的行為看作“德行”。俞可平認為,阿奎那不但把奧古斯汀的神學政治觀推到了極致,而且也大大推進了亞里士多德的許多政治學觀點,對近代西方的政治哲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

關於“自然理性”和“自然法”的思想實際上構成了近代西方自然權利學說的重要理論來源

3。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時期。這一階段標誌著西方政治哲學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代表人物有義大利的馬基維利亞、英國的莫爾和法國的布丹,這一階段政治哲學的特徵是“世俗性”,這一階段西方政治學基本上走完了從天國到塵世的歷程。此時,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第一次成了政治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君主專制、國家主權成為政治家們關注的焦點。在另一方面,少數思想家已經預感到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內在矛盾,開始探索超越資本主義的理想社會,如莫爾的《烏托邦》。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快速興起的時期,也是政治哲學的極盛時期,變革的時代需要思想上的變革,於是格勞秀斯、斯賓諾莎、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人紛紛走上歷史的舞臺,,他們將資產階級共和國和代議制政府視為共同的理想,自由、平等、福利和正義成為共同的最高價值。一些人強調自由的價值,因此被稱為自由主義者;一些人因強調國家權威,而被稱為國家主義者;另一些人強調國家的罪惡,被稱為無政府主義者,還有一些人強調未來的“烏托邦”,而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者。

以上的這些流派,不僅在當時有著很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至今依然存在。在這一時期,還產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政治是經濟的產物,也代表是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政府根本上是服務於資產階級。為此,馬克思主義者們將共產主義視為最高的政治理想。

進入當代以後,政治哲學在西方發生了變化。二戰以後,尤其在60、70年代以後,西方政治學界發起了一場“行為主義革命”,所謂行為主義是用現代科學方法和實證方法研究現實的政治問題,使得政治研究科學化、定量化,行為主義政治學家主張研究事實,反對談論價值;倡導研究的中立性,反對價值偏向。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亨廷頓的《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伊斯頓的《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等。

但政治哲學依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因此在70年代後,西方又興起了“後行為主義運動”,主張恢復對傳統政治哲學的研究,政治學很難做到真正的“價值中立”,進而形成了現今傳統政治哲學和現代政治哲學並存的局面。

在當今西方(雖然俞可平的這本著作寫於上世紀末,但今天的流派也大致如此,並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主要的政治哲學流派有心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精英主義、多元主義和社群主義等。當然,這些流派大多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已不太可能作涇渭分明般的區分。

羅爾斯等人的新自由主義是對密爾等人功利主義的批判和發展,社群主義又是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和發展,因此要理解社群主義,首先應瞭解新自由主義;要了解新自由主義,首先應該瞭解功利主義。(此處具體的內容,之前已經有過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閱讀相關著作)

當代的政治哲學,根本上還是新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爭論,到底是個人優先還是社群優先?西方學界可能並無定論,但有一個結果是肯定的,即學術上的爭鳴會促進當代政治哲學的不斷向前發展。注:社群主義代表學者有邁克。桑德爾、邁克爾。沃爾澤、查爾斯。泰勒等人。

(未完待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