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洋務運動時期大清 帝國陸軍 軍制的演變

2022-01-11由 溫藝文 發表于 歷史

整個清代,受國內外衝擊較大,反映在軍事制度上也特別多變。按其發展變化大體可分三個階段:一、八旗綠營階段;二、勇營階段;三、新軍階段。八旗綠營兵制,它一方面沿襲明代軍制,具有中國歷史傳統;另方面,也帶有中國地方少數民族的特點。基本上沒有受外來影響。一八六○年以後,清政府同外國侵略者簽訂的《北京條約》,標誌著中外反動派開始勾結,從此,外國侵略者以“合法”的地位干預、左右清政府的政局。中國的軍隊組織也和政治、經濟一樣,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八六○年至一八九五年清軍勇營的洋式編練,實際上是清政府開始接受外來影響,在軍事上的反映;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一一年新軍的出現和編練,是清政府進一步接受外國影響的產物。現僅就這兩個階段清代陸軍軍制的演變問題,談談粗淺看法。

洋務運動時期大清 帝國陸軍 軍制的演變

安慶內軍械所

(一)從湘淮軍到防軍的演變

湘淮軍,本來是由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組織起來的地方鄉勇,後來,逐漸發展為一支兇悍的漢族地主武裝,成為絞殺太平天國的最主要的反動軍隊。這支反動武裝早在六十年代初,同太平軍作戰時,就開始編練洋槍隊。當時湘軍除從外國購買新式武器外,主要是依靠安慶軍械所。另外,也得到江南製造局供給的部分軍工產品。淮軍一出世,就在上海一帶得到英美資本主義侵略者的新式武器裝備,並進行了洋式訓練。江南、金陵、天津機器局辦起以後,所有產品,絕大部分武裝了淮軍。淮軍裝備比湘軍精良。

洋務運動時期大清 帝國陸軍 軍制的演變

拆解運輸大炮

(二)從綠營兵到練軍的演變

清政府的經制兵——綠營兵,雖早已腐朽透頂,“久成虛設”,但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左右,仍有六十多萬人。使用的武器基本上是弓矢刀矛抬槍鳥槍。駐地“零星分佈於各鄉各鎮”。軍隊的空額很多,軍官借吃空額大飽私囊。“會督撫閱操則僱市上游手乞兒以充數”,“大小操時,則列陣徒走,既畢散歸”,“或貿易營生,或手藝餬口”。充當土匪者,亦不在少數。部隊向來不住營房而是與家屬同居,部隊**很困難。清政府感到白白“養此數十萬無用之兵,耗此數千萬有用之餉,”(《清朝續文獻通考》兵二。)既佔用很大一筆軍費開支,又不能充當清廷統治支柱。清政府曾決心加以裁汰。可是綠營兵各級軍官以“驟以鏟改,足以召變”和彈壓地方需要為藉口,“設辭阻撓”,一再拖延。

清政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早在一八六三年,就有“以直隸額兵酌改練兵”之議。從一八六五年便陸續著手從直隸額設經制兵內挑選出來一部分綠營兵,配備部分新式武器,進行新的編練。因它以“簡器械,勤訓練”為標榜,故定名為“練軍”。另外,防軍不歸兵部統轄,繫個人籌餉招募而來,“兵為將有”,根深蒂固。清廷在防軍之外,設法改編綠營,加強“練軍”訓練,也含有建立一種均衡力量,以制約防軍之意。

洋務運動時期大清 帝國陸軍 軍制的演變

射擊訓練

繼直隸之後,各省均設有“練軍”。其營哨餉章亦仿照湘淮軍規定。步兵一營分前、後、左、右、中五哨,計五百人。設營官一人,哨官四人。中哨由營官自帶,不設哨官。每哨八隊。所配武器,起初僅有中哨第一、三兩隊有洋劈山炮和開花洋炮,其它哨隊所用武器,仍是刀矛、抬槍、鳥槍。馬隊自成一營,亦是槍炮刀矛參用。但到後期大部分練軍“所用器械俱是新式後膛”槍,故有“練軍即洋槍隊”之稱。練軍的駐地,和綠營制兵不同,“綠營制兵,分佈列郡汛地”,駐地分散;練軍則駐守在戰略要地和交通中心,駐地比較集中各省的“練軍”,基本上效法直隸,在綠營兵內抽選兵丁,“留強汰弱”,“化散為整”,輪流訓練,以洋操澤槍洋炮、陣式變換為練兵內容。東南沿海幾省都聘請洋人充教練,大部分省先訓練教官,後分頭操練各營。清政府試圖用編練練軍,以改變綠營原來分汛散漫、營制不一、調動不靈、將兵不相習的狀態。但練軍實行額內挑選、輪換訓練等編練方法,戰鬥力仍無顯著提高。如有的人被選為練兵後,並不去報到,而是“於練營左近,僱人頂替應點應操,少分練軍所加之餉給予受僱冒名之人。一遇有事調使遠征,受僱者又不肯行,則又轉僱乞丐窮民代往,兵止一名,人已三變”(《清朝續文獻通考》兵十六。),所謂“練軍”仍極腐朽。

洋務運動時期大清 帝國陸軍 軍制的演變

洋務運動時期的大炮

(三)八旗兵的洋式編練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八旗兵在籍人數為二十二萬左右(包括養育兵),按規定“旗兵定額無可裁減”。清政府是靠這支軍隊起家的,所以對它的訓練特別重視。早在同治初年,就在京師“創設神機營,改弓箭為洋槍,春秋二季,出屯郊甸”。一八六二年,從京畿火器營、健銃營、圓明園八旗三營中各抽選四十人計一百二十人,又派章京六人,由滿族大員統帶到天津訓練,聘請英國教練十七人,專習洋槍洋炮,訓練陣法與步法。一八六五年,神機營又先後派圓明園八旗騎兵五百人,威遠步隊五百人,赴津學習“馬上刀法,施放洋槍及分合陣式”,同時,又派兵丁到江蘇,委李鴻章負責“專令學習外洋炸炮炸彈及各種軍火機器與制器”(《洋務運動》叢刊第三冊468頁。),準備設機器局。其後,清政府又有整理各省駐防旗兵,挑選精壯,編成“八旗練營”之議,擬編成“洋槍步隊”、“洋槍馬隊”,聘任教官進行新式編練。直至一九○○年三月間,清廷還批准一項從旗人軍事組織神機營挑選一萬人受西方操練的計劃,試圖把八旗兵訓練成為具有戰鬥力的勁旅。可是八旗兵都是世襲制,生而有餉,過慣了寄生生活,早已“驕隋成習”,頹廢不堪,“徒享特權而一無作為”。外國人評論說,這樣的軍隊除了恐嚇兒童而外,沒有什麼用處。清政府對某些八旗兵雖然進行了洋式訓練,企圖重振士氣,但積弊太深,效果甚微。

洋務運動時期大清 帝國陸軍 軍制的演變

這個階段,清政府軍隊具有什麼特點

1。首先是這次洋式訓練,只採用一部分西式武器和操典,其軍隊建制仍維持勇營和綠營組織形式。這反映清政府的軍隊已經開始西化,但還沒有全盤西化。2。其次,清軍內部矛盾重重,缺乏集中統一組織領導。經過太平天國運動,清王朝受到沉重打擊,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逐漸膨脹。各省所轄軍隊都有嫡系和親兵,畛域很深。特別是湘淮軍閥及湘淮各派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各自經營地盤,擴充實力,爭權奪勢。再次,武器裝備混亂,形式主義嚴重。當時清軍的武器裝備,既有大刀長矛,又有洋槍洋炮。新式武器大部分從各個資本主義國家進口,也有的是各省的軍工廠自造。當時各省督撫,都可以用本省名義委派人員到通商口岸,和外國商行訂立合同,購買槍支。這樣一來,就造成武器的種類和規格極不統一,不但各省之間不一律,即使同一省甚至同一個連隊使用的武器也不一致。據調查,“中國所用的來福槍就有十四個不同的種類”。武器缺乏標準化,是清政府軍隊的嚴重弱點之一。清軍配備洋槍操演陣式。有的有洋教習指導,貌似步伍整齊,威武雄壯,實際上是槍彈不對號,槍炮不通用,只知操演,不知作戰的形式主義相當嚴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