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蜀王府2|劉邦都失算了,朱元璋為何還要封藩王

2022-01-10由 何大江的吃瓜亭 發表于 歷史

元末至正十二年(1352年),時年25歲的朱元璋在濠州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開始了推翻元蒙統治的南征北討。16年後,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王朝。汲取元朝覆滅時無旁支相助的教訓,朱元璋決定加強宗室力量,遂三次分封諸王,使子孫遍佈全國。洪武十一年(1378年),年僅七歲的第十一子朱椿被冊封為蜀王。

蜀王府2|劉邦都失算了,朱元璋為何還要封藩王

朱元璋分封諸子,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子子孫孫榮華永繼;二是拱衛皇室,以便危難時有勤王之軍。這兩個目的都達到了嗎?

先說第一個目的,可以說是部分達到了,至少在藩王和郡王這兩層,人上人的生活是得到保證的,除了在明末的戰亂中被李自成抓起來和鹿肉一起烹成“福祿宴”大餐的福王朱常洵等少數者之外。

蜀王府2|劉邦都失算了,朱元璋為何還要封藩王

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史,政權與爵位的傳承基本上都是嫡長子制。其他兒子,則降一級封爵。如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成為太子準備接手皇位,其他的兒子則封為親王(親王到封地就藩,又稱藩王);親王的嫡長子繼承親王之位,其他兒子成為郡王;郡王除了傳位給嫡長子之外,剩下的兒子就不再是王,稱作鎮國將軍。以下依次類推,到了第八世子孫,則降到了“中尉”——八世及以下,都叫封奉國中尉。

朱元璋是很能生的,共26個兒子。這些有爵位的子孫也無不妻妾成群,這樣後代的數量就以幾何級數增長。到了明代末年,朱元璋子孫的數量已經達到了幾十萬人。物以稀為貴,龍子龍孫也一樣,多了就不值錢。大明帝國縱然強盛,但財力畢竟有上限,要養活這幾十萬不事生產、只食奉祀之輩也殊為不易。所以到了明末,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降級,朱元璋的子孫窮得吃不上飯也不是稀奇事。

再說分封,能否達到效果,看看朱元璋的先輩劉邦就大致可以明白了。劉邦先為了籠絡、驅使手下大將,把最能打的韓信、彭越、英布等都封了異姓王。待這些人立下汗馬功勞,為他打下江山之後,又一一剪除。

蜀王府2|劉邦都失算了,朱元璋為何還要封藩王

劉邦的下一步是,分封自己的子孫來保衛皇權。他與文臣武將殺白馬為盟,約定“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這句話的針對性之強,已不用解釋。不過,劉邦沒有想到的是,在他生後不過四十來年,正是他分封的劉姓諸王發動了“七國之亂”,差點將大漢王朝掀翻在地。

作為中國歷史上為數極少的兩個平民開國皇帝之二,朱元璋跟劉邦的權術路徑極其相似,都是甫一得鼎就殺功臣,為太子除去荊棘。不過,朱元璋倒是吸取了劉邦封異姓王的教訓,即使功勞大如徐達,也只封了公爵。

“七國之亂”舊事,朱元璋不可能不瞭解,但他最終走了劉邦的老路,也是情非得已。劉邦死後呂后掌權,她給自己的兄弟侄子都封了王。還是“白馬之盟”起了作用,宗室、齊王劉襄起兵,開國之臣周勃、陳平裡應外合,最終保住了劉氏江山。

處在朱元璋的位置,很容易想到的是:馬皇后固然賢良,但難保之後不出現呂雉、武則天之類的女強人,果如此,怕是等不到“七國之亂”就會埋葬在“諸呂之亂”了。

明朝版的“七國之亂”,來得極快。僅僅在朱元璋死後的第二年,就爆發“靖難之役”,庶子朱棣奪取了建文帝的皇位。一百多年後,又發生了寧王朱宸濠之亂。不過朱元璋若泉下有知,也許會慶幸:相較之下,江山落在同姓人的手裡,再怎麼也是自己的子孫。

封建者,所謂封土建制、封邦建國也。它與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之優劣,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論》中有過非常精到的闡釋。在筆者看來,封建的根源,在於國家的經濟財政和管理水平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大一統的帝國。漢、明這種補白性質的封建制,已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妥協,遑論等而下之的歐洲中世紀封建領主制了——那其實是落後的代名詞。

劉邦分封異姓王,其實是帝王與將軍之間的一種約定:我給你榮華富貴,你幫我打天下。目的達到,就撕毀合同。朱元璋分封藩王,也是一種約定,是皇家與宗室的約定,是爵位與忠誠的交換。

蜀獻王朱椿,是一名優秀的履約者。(未完待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