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費爾巴哈:黑格爾的哲學貶低東方,吹捧西方,並非絕對真理

2022-01-09由 讀書廣記 發表于 歷史

馬克思在《神聖家族》中說西方近代哲學就是

形而上學

唯物主義

的鬥爭史。在17世紀,笛卡爾、萊布尼茲等人構建了一座形而上學大廈,公開為宗教與神學做辯護;到了18世紀,伏爾泰將洛克的學說傳入法國,掀起了反對現存政治制度的啟蒙運動。啟蒙學者孔狄亞克、愛爾維修、狄德羅與霍爾巴赫都自覺運用經驗論來抨擊舊形而上學,並積極同教會進行鬥爭,形成了法國唯物主義百科全書派。

在1789年大革命爆發,與法國人的熱情相反,德國人“卻仍然可以很安靜地戴著睡帽,坐在那裡,讓思維自由地在內部進行活動”——當時哥尼斯堡有一個深居簡出的大學教授正在醞釀著復興形而上學的計劃,此人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說:“曾經有一個時候,形而上學被稱為一切科學的女王……如今,時代的時髦風氣導致她明顯地遭到完全的鄙視”;為此,這名教授決定做個“最忠實而恭順的僕人”,幫助形而上學女王完成復辟——此人名叫

康德

,他開創了德國思辨古典哲學;之後經過費希特與謝林的過渡,最終由

黑格爾

建立起了一個“

形而上學的包羅永珍的王國

”。

恩格斯說在1830到1840年之間,“黑格爾主義”取得了獨佔的統治地位。

人們普遍認為黑格爾的哲學集所有哲學之大成,不僅盡善盡美,而且正確可靠;因此,哲學大廈在黑格爾的體系中已經修建完成,後人只需進行適當修補與運用就可以了

——“絕對真理”被一個西方人所發現,他的哲學才是真正的哲學。然而這種醉醺醺的思辨幻想很快就遭到了另一個德國人清醒地打擊,此人名叫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

,他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者。

費爾巴哈:黑格爾的哲學貶低東方,吹捧西方,並非絕對真理

費爾巴哈的哲學標誌德國古典哲學走向衰落

黑格爾的哲學不可能是絕對真理

費爾巴哈是黑格爾的學生,他在柏林大學讀書期間幾乎聽完了黑格爾的所有講義(美學除外),其中《邏輯學》甚至還聽了兩遍。1826年,費爾巴哈已經成為了一名狂熱的黑格爾信徒,他稱《邏輯學》為“哲學的法規大全”,認為它“包含了全部哲學”;然而費爾巴哈畢竟有著懷疑的精神,在第二年時他就說“黑格爾堅決主張哲學和宗教,特別是和基督教的教義一致”,然而現存宗教中卻包含著許多與真理不相容的東西,黑格爾的哲學是否真的盡善盡美呢?

30年代初,在黑格爾已經過世之後,二人的分歧愈加凸顯。費爾巴哈對他的學生們說:“

我不像黑格爾那樣,把邏輯作為絕對的、最高的、最後的哲學,而是把它作為哲學的組成部分講授的。

”從這時候起,費爾巴哈不再認為《邏輯學》“包含了全部哲學”了,至於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否是“絕對的、最高的、最後的哲學”,這也是一個可以進行討論的問題。

在普魯士政府把黑格爾的哲學吹捧為官方哲學,用來為宗教與貴族政治做辯護之後。黑格爾的信徒們逐漸分裂成“青年黑格爾派”與“老年黑格爾派”,前者繼承黑格爾的批判精神,主張批判一切;後者則將黑格爾視為教主,把一切都歸入他的邏輯範疇中,宣佈現存的一切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兩派雖然觀點對立,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以黑格爾的正統信徒自居,並且相信“

宗教、概念、普遍的東西統治著現存世界

”——在黑格爾的哲學中表述為:自然界只是絕對觀念的“外化”或下降,觀念是本原而自然界是派生的,這便是《邏輯學》與《自然哲學》的關係。

費爾巴哈:黑格爾的哲學貶低東方,吹捧西方,並非絕對真理

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從信仰變成懷疑再變成批判

作為青年黑格爾派的一員,費爾巴哈也曾在這個問題中彷徨許久。但出於對現存宗教進行鬥爭的實踐需要,他很快就被推到了英法唯物主義一邊;在《比埃爾·培爾》中,費爾巴哈大量吸收了這名法國唯物主義先驅的思想,並於次年(1839年)發表《黑格爾哲學批判》,宣佈與“黑格爾主義”徹底決裂。

費爾巴哈認為藝術並不絕對實現在一名藝術家的身上,哲學也是如此;黑格爾把自己的哲學視為絕對的哲學,當成了哲學史的結論,然後再將之前各派哲學都看作它的某些發展環節,這相當於把自己當作救世主,認為哲學史中存在著末日。然而費爾巴哈說:“

時間以後如果和以前一樣繼續它的可悲程序,黑格爾的哲學就不可避免地要失去絕對性這個賓詞了

”——在幾個世紀之後,黑格爾的哲學也會像其他各派哲學一樣成為一種流傳下來的哲學,是特定時代的產物,而不是最終的、最盡善最美的哲學。因此,費爾巴哈大膽地說:

黑格爾的哲學只是一種一定的、特殊的、存在於經驗中的哲學。

黑格爾不是哲學界的救世主,他的哲學也不是最後的哲學——或者說,並不存在所謂“最後的哲學”。

費爾巴哈:黑格爾的哲學貶低東方,吹捧西方,並非絕對真理

黑格爾的哲學不是絕對真理

黑格爾的哲學有哪些弱點和缺陷?

在《黑格爾哲學批判》的開頭,費爾巴哈就直接說

黑格爾哲學的主要特徵是貶抑東方而嚮往西方

,它只看到差異而遺忘了同一,只知道連續和相繼,卻不懂得並列與共存。

當黑格爾說東方沒有哲學時,他的潛臺詞是“東方人的思想跟我們不一樣”。黑格爾在哲學史中只能看到精神的發展、邏輯的連續與思辨的演化,卻看不到道德的反思、語言的構建、心性的修養也同時並存著;他說在孔子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這說明他認為只有自己的思辨哲學(邏輯學)才是真正的哲學,而道德、倫理、語言、政治等都算不上是哲學。然而

費爾巴哈指出世界的發展並非只有時間上的連續、邏輯上的銜接,它還存在著空間上的並列。

黑格爾想把歷史上的所有哲學都納入自己的體系中,視為“絕對”發展中的某一個環節,當他無法把東方哲學也納入其中時,就乾脆說東方沒有哲學,這是不客觀的。

在《哲學全書》中,黑格爾的體系被描繪成了一根前後連續的鏈條:從“有”到“無”再到“變”,從“質”到“量”再到“尺度”……

我們只看到從屬和繼承,卻看不到任何並列與共存,這是黑格爾哲學的第一個缺陷。

費爾巴哈:黑格爾的哲學貶低東方,吹捧西方,並非絕對真理

黑格爾的哲學裡只有前後連續,沒有同時並列

以虛假的東西為開端是黑格爾哲學的第二個缺陷

。在歷史上,許多哲學家都以前人的思想作為自己體系的開端——伊壁鳩魯的原子論來自德謨克利特、馬勒伯朗士的偶因論師承笛卡爾、法國唯物主義以洛克的經驗論為前提。黑格爾則試圖掩蓋這個時代基礎,他聲稱自己的哲學是從“純粹的存在”開始的,並不藉助前人的原則——這樣就可以擺脫時代的缺陷,就如上帝化身成聖人耶穌,直接跳過了從猿猴到人類的漫長進化階段。然而,費爾巴哈說黑格爾的哲學實際上是以費希特的知識學為前提和基礎的,他藉助謝林的部分思想,繼續實現費希特沒有完成的任務,建立起更為完整的體系——“

黑格爾是透過謝林為中介的費希特。

黑格爾哲學的第三個缺陷是用表達來代替證明。

許多哲學家都有這種毛病,他們在寫作時不是把讀者當做應加以說服的異見者,而是直接當成自己的信徒。面對異見者,我們在論述時會更加著重於展示證據、做出證明,而在向信徒講述時,我們常常忽略掉證明的過程,只想把觀點表達清楚、通俗,而不在乎它是否具有說服力。在《邏輯學》中,“絕對精神”作為最後的結論,是需要在書里加以證明的。然而黑格爾並未從經驗和實踐的角度去證明“絕對精神”的真理性,不去證明為什麼說自然界是由“絕對精神”下降而成的?他略過了一切證明,直接把“絕對精神”視為不容置疑的東西,把待證明的東西當成了現成的真理——因此,他所謂的證明也就變成了一種表達:《邏輯學》實際上只是在講述“純粹的存在”如何透過各個環節最終上升為“絕對精神”的過程而已,在裡面並沒有提供任何有力的證據。

費爾巴哈:黑格爾的哲學貶低東方,吹捧西方,並非絕對真理

費爾巴哈揭露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諸多問題

唯心主義是黑格爾哲學的最後一個缺陷

。在《黑格爾哲學批判》裡,費爾巴哈已經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來批判黑格爾了,他說:

黑格爾是從‘存在’開始,也就是說是從存在的概念或抽象的存在開始……為什麼我就不能從存在本身亦即現實的存在開始呢?

“存在”這個概念是從現實中存在的事物得來的,如果世界上什麼東西都沒有,那麼人腦中就不會產生“存在”這個概念。要知道,“存在”概念的真正對立面並不是“虛無”概念,而是現實中存在的事物、是感性的具體存在。

與其從概念出發,不如從現實出發

;從概念出發就是從人自己的角度出發,這必然喪失懷疑自我的勇氣,把自我當做了真理——像康德一樣,用批判的態度對待一切,卻沒有用批判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哲學,只會在謬誤中越陷越深。

費爾巴哈:黑格爾的哲學貶低東方,吹捧西方,並非絕對真理

脫離現實的唯心主義是黑格爾哲學的要害之處

用唯物主義來取代思辨哲學

費爾巴哈認為黑格爾實際上以謝林的哲學為起點,他們都認為“

自然就是客觀化了的自我,就是自己在自身之外觀看到的精神

”。謝林說:自然只是我的創造物;黑格爾則說:自然只是“絕對精神”的外化。因此,費爾巴哈把他們稱為“理性神秘論”者,並站在自然哲學的立場來進行反駁,他主張把自然從唯心主義者的“自我”捆綁中解放出來,恢復其獨立的存在,並將哲學建立在自然之上,他說:

哲學是關於真實的、整個的現實界的科學;而現實的綜合就是自然(普遍意義的自然)。

1841年,費爾巴哈出版了《基督教的本質》,“直截了當地使唯物主義重新登上王座”,證明自然界不依賴任何哲學、精神而存在,它是人類賴以生長的基礎,宗教只是自然與人類本質的產物。

恩格斯在四十多年後回憶說:“這部書的解放作用,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時大家都很興奮:我們一時都成為

費爾巴哈派

了”。也就是在這本書出版之後,費爾巴哈把黑格爾哲學看成了“死狗”,一腳踢開,不再關心了。然而黑格爾學派雖然已經解體,但黑格爾哲學並沒有被批判地克服,費爾巴哈沒有繼續前進,而是逐漸退隱到孤寂的頭腦中,逐漸“被擠到後臺去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