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鄭宋決戰在即,鄭寤生的兒子鄭突卻先發了一篇千古宏論

2022-01-04由 一說春秋 發表于 歷史

鄭宋決戰在即,鄭寤生的兒子鄭突卻先發了一篇千古宏論

鄭國織了一張好大的網,要開始捕撈宋國這條大魚。

>>>> 然而這時候出了個小插曲,戎人冒出來了,開始攻打鄭國。

戎人在周代朋友圈裡屬於最外圈,在周代的這些諸侯國裡面就是蠻族國家。

到底為什麼攻打鄭國呢,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的是,鄭寤生對這件事情非常的頭疼。原因是,戎人多數的人都是步兵。所以鄭寤生非常擔心,他們會從後面偷襲鄭國的軍隊。

>>>> 這裡我們需要說說當時的戰爭形態。

當時諸侯之間的主要戰爭方式是車戰。所謂車戰,就是一輛戰車,上面有三個人。

一個人稱為御,是負責駕車的。

一個人稱為車右,他站在車的右邊,執一根長戟,負責近距離拼殺,當兩車相近衝撞的時候他就拿著長戟拼殺。

還有一個人是在後面,一般是持有弓箭,負責射箭,屬於遠距離攻擊,

如果這輛戰車是指揮車的話,第三個人也就是負責弓箭的這個人他會在後面弄一個令鼓,在後面擊鼓。

一輛戰車是這樣的形式,車戰是很多的車,一併排向前衝。車後面可能會帶上幾個步兵。這個戰法有點像現在的坦克戰,前面是坦克後面步兵跟隨。

車戰強大的地方在於防禦力強,攻擊力強,突襲能力強,缺點是轉向不易。

你想,那麼大一個戰車,你往前衝的時候是很快,但是敵人從側面或者後面攻擊的時候,你想扭頭轉回來,馬要先轉回來,車再轉回來,這需要好大一個圈才能轉過來,而且如果在疾馳中轉彎的話,搞不好會翻車,所以轉向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從戰國之後,車戰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騎兵。因為騎兵相對於戰車來說更靈活,而步兵雖然不如車兵的突擊能力強,防禦能力強,攻擊能力強,速度快,但是步兵的重要性在於靈活作戰,它可以分抄包圍。

像後世三晉攻打齊國的時候,就是利用步兵,消滅了齊國的大部分的兵,這是有經典戰役的案例的。

這就是為什麼鄭寤生會擔心戎人的步兵會從後面包抄他的軍隊。

>>>> 這時候,鄭寤生的兒子鄭突提了個建議。

他說,我們可以派勇猛而不恥於後退的戰士,先過去試探敵人,如果敵人向我們攻過來了,這幫人就立即撤退,然後國君您準備三支伏兵,埋伏在後面,等待敵人。

戎人的特點是輕率而沒有秩序,貪婪而不團結,所以一旦遇見勝利的時候大家一擁而上,互不相讓。可是失敗的時候,一擊而潰,互不相救。

所以呢,我們用一小股的部隊,就可以引誘他們跑到我們的伏兵圈裡,然後,當我們伏兵四起攻擊他們的時候,他們後面的部隊看到前面的部隊被圍攻也不會救援,這樣,我們就可以取得勝利。

>>>> 於是,鄭寤生就接受了鄭突的建議。

到了十一月兩軍對壘的時候,戎人前軍遇到伏兵馬上逃跑,而鄭國的大夫叫做祝聃率軍追擊,將前軍分割包圍,前後夾擊,而戎人的後隊沒有趕過來救援,於是,戎人的前軍被徹底殲滅,緊跟著戎人大軍一下子就奔潰了,最終,鄭國取得了勝利。

這兒,我們要多說兩句。

組織學裡有一個原則:組織的強弱不在於組織的大小,而在於組織內的緊密程度。也就是說,一個軍隊和另一個軍隊對抗的時候,哪一個軍隊分工協作的更好,那麼這個軍隊就可以戰勝,不在於他的人多或者人少。

這就是我們經常會看到,正規軍擊敗民兵,地方武裝這些烏合之眾的時候,就非常容易。

像三國時代曹操攻打黃巾軍的時間,黃巾軍動輒十萬二十萬三十萬,可是曹操手底下呢,也就幾千人最多也就上萬人,屢戰屢勝,最後,將三十萬黃巾軍徹底消滅。

西方也有類似的案例。

比如羅馬的兵團,經常派一個兵團兩個兵團一下就可以征服千里之地,那些各種蠻族多得是,人數加起來也比兵團人數多得多,可是為什麼羅馬就能戰勝呢,就是因為它的兵團方陣組織有方,進攻、撤退都是協作的,所以才能戰無不勝。

維京人攻打英國人的時候也是這樣的,維京人靠的是盾陣,透過協作就可以戰勝對方。

鄭突所說的戎人輕率而沒有秩序,貪婪而不團結,進攻的時候一擁而上、互不相讓,失敗的時候一潰而散、互不相救,這實際上是將歷代的烏合之眾失敗的原因說的一針見血字字珠璣。

當然,我就那麼一說,您,就那麼一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