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呂夷簡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宋仁宗對他特別眷顧?(上)

2022-01-04由 文石齋主 發表于 歷史

宋史趣問100題·25·呂夷簡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宋仁宗對他特別眷顧?

呂夷簡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宋仁宗對他特別眷顧?(上)

呂夷簡

一、呂夷簡

呂夷簡(978-1044),字坦夫,《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傳第七十》有傳。

本傳記,呂夷簡祖籍萊州(治今山東萊州),他的祖父呂龜祥曾任壽州(治今安徽壽縣)知州,後全家定居壽州,呂夷簡成為壽州人。

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23歲的呂夷簡考中進士,受職絳州(治今山西新絳)“掌助理軍政”的“軍事推官”,後升通州(治今江蘇南通)、濠州(治今安徽鳳陽)通判。

後黃河以北發生水災,呂夷簡被選任為濱州(治今山東濱州)知州。

其後,呂夷簡被提拔為“提點兩浙刑獄”,主管浙東、浙西兩路的政法事務。

之後,呂夷簡回朝,任總管國家最高監察機構“御史臺”日常事務的“侍御史知雜事”。期間,呂夷簡的兒女親家趙安仁出任御史臺長官“御史中丞”,呂夷簡向宋真宗上言,提出改任他職避嫌,宋真宗改任他為國家最高信訪機構“通進司”“銀臺封駁司”兩個部門的這個“同勾當通進司兼銀臺封駁事”。

其後,呂夷簡出使遼國,回國後改任皇帝是文字秘書“知制誥”。川東、川西發生饑荒,呂夷簡受任“安撫使”,完成任務後任開封府知府。

乾興元年(1022)二月宋真宗去世,宋仁宗繼位,升呂夷簡為高階諫官“右諫議大夫”。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八、九月間,呂夷簡升任參知政事,即副宰相。天聖六年(1028),呂夷簡“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升任宰相。

明道二年(1033),呂夷簡罷相,不久復職。景祐二年(1035)又罷。康定元年(1040),再次拜相。慶曆元年(1041),兼任國家最高軍政機構樞密院長官樞密使,以“太尉”職銜退休。

慶曆四年(1044),呂夷簡去世,享年66歲。朝廷贈予他“太師、中書令”榮譽職銜,諡號“文靖”。

嘉祐八年(1063)三月,宋仁宗去世,呂夷簡“配享”宋仁宗廟庭。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朝廷仿照唐太宗建“凌煙閣”紀念、褒彰功臣,建“昭勳閣”,呂夷簡名列“昭勳閣二十四功臣”。

呂夷簡的次子呂公弼在宋神宗朝任樞密使,三子呂公著在宋哲宗朝任宰相,都有賢名。

二、為人為官

呂夷簡考中進士,出任絳州軍事推官,時在宋真宗鹹平三年。幾年後,呂夷簡的堂叔、曾在宋太宗、真宗朝三任宰相,很受宋太宗、真宗推重的呂蒙正向宋真宗舉薦給了呂夷簡。

呂夷簡的祖父呂龜祥和呂蒙正的父親呂龜圖是同胞兄弟,都是後唐御史中丞、戶部侍郎呂夢奇所生,呂夷簡的父親呂蒙亨和呂蒙正是叔伯兄弟。呂夷簡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他9歲時,堂叔呂蒙正升任宰相。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到鞏縣(今河南鞏義)祖陵祭奠父親宋太宗,四年(1011),到汾陰(今山西萬榮)祭祀“后土”,兩次經過洛陽,都到呂蒙正的家中看望他,賜予很多錢物。第二次看望的時候,宋真宗對呂蒙正說:“卿諸子孰可用?”卿的幾個兒子哪個何以重用?呂蒙正回答說:“臣的幾個兒都不足用,倒是有一個侄子呂夷簡,現任潁州(《宋史·呂夷簡傳記為“絳州”》)推官,是宰相之才。”從此,“夷簡由是見知於上”,呂夷簡受到宋真宗的知遇。

大約正是由於呂蒙正的舉薦,在朝廷準備舉行“制科”考試時,呂夷簡受召應試“材識兼茂明於體用科”,雖然有人向宋真宗上言考錄“六科”人才是為了探求政事缺失,現在泰山封禪大典告成,有什麼正是缺失可求,制科考試終止,但呂夷簡還是得到了提拔,升任通州通判,後改濠州通判。

呂夷簡在濠州任職時,黃河以北發大水,朝廷將他調往處於災區的濱州任知州。

早年的呂夷簡很是體恤民情,盡忠為國,敢於向朝廷提出自己的意見。

濱州任滿,呂夷簡回朝,向朝廷進言:朝廷徵收農具稅,不利於發展農業生產,請求免除這項沿襲已久的雜稅。呂夷簡的上言得到宰相王旦的讚賞,朝廷予以批准。

其後,呂夷簡被提拔為“提點兩浙刑獄”,主管浙東、浙西兩路的政法事務。當時宋真宗在京城開封大建宮觀,從南方伐取木材。有關部門嚴格規定伐木上交的期限,為了趕工期,有的“工徒”竟至累死,官吏卻誣陷死者逃亡,將其妻子、兒女抓進監獄。呂夷簡向朝廷上言,請求延緩工期,朝廷“從之”,聽從了他的建議。之後,呂夷簡又上言:“隆冬時節民夫拉船運輸木材,非常艱難、痛苦,應該在春天河流漸通的時候,派部隊輪番運送。”宋真宗看了呂夷簡的上書對他說:“看了卿的奏章,有為國愛民之心啊!”其後,提拔他為刑部員外郎兼總管國家最高監察機構“御史臺”日常事務的“侍御史知雜事”。

呂夷簡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宋仁宗對他特別眷顧?(上)

宋真宗

到任御史臺後,有一年發生旱災、蝗災,呂夷簡上書宋真宗,請求宋真宗“責躬修政”,親自修明朝政,嚴肅告誡宰相,認真思考怎樣才能順天意,安天下;又彈劾負責東南漕運的發運使李溥為了迎合皇帝,拼命徵調錢糧,欺君罔上。

寇準任永興軍(治今陝西西安)知軍,在罪犯的臉上刻字後,將罪犯發配湖南,罪犯經過京城開封,向朝廷告發寇準造反。呂夷簡說:“寇準管理下面的人很急躁,這是這些人中傷寇準,不應受理,而且應該把這些人發配到更遠的地方。”宋真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意見。

後趙安仁出任御史臺長官“御史中丞”,呂夷簡向宋真宗上言,自己與趙安仁是兒女親家,應該避嫌,宋真宗改任他為國家最高信訪機構“通進司”“銀臺封駁司”兩個部門的這個“同勾當通進司兼銀臺封駁事”。

其後,呂夷簡出使遼國,回國後改任皇帝是文字秘書“知制誥”。川東、川西發生饑荒,呂夷簡受任“安撫使”,赴四川慰問、安撫百姓,升龍圖閣直學士,後再升刑部郎中、開封府知府。在任治政嚴格、能辦事,有政聲,宋真宗把他的姓名寫在辦公大殿的屏風上,準備“大用”。

但還沒來得及起用呂夷簡,宋真宗就在乾興元年(1022)二月去世。宋仁宗繼位,升呂夷簡為高階諫官“右諫議大夫”。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七月,朝廷為宋真宗修建陵墓“永定陵”,宦官雷允恭擅自更改陵墓地址,導致陵墓基址透水,呂夷簡與參知政事魯宗道“驗治”,審明案情後報告宋仁宗,雷允恭被處死。

當年,呂夷簡以皇帝侍從“給事中”官職升任參知政事,即副宰相,上任之初,呂夷簡就向垂簾聽政的宋真宗皇后、宋仁宗去世後升為太后的劉娥和宋仁宗進言,請求把宋真宗在大中以祥符年間的所謂“天書”埋進宋真宗的陵墓,得到劉娥批准,宋真宗在世時勞民傷財、被後人貶稱“舉國上下若癲狂”的“拜神”活動終止。

宋真宗安葬後,靈牌“祔廟”,安放到太廟廟室,太后劉娥想按照把宋真宗在世時的所住的宮殿一樣裝飾,並用用銀罩覆蓋宋真宗的“神主”即靈牌。呂夷簡進諫說:“此未足以報先帝。今天下之政在兩宮,惟太后遠奸邪,獎忠直,輔成聖德,所以報先帝者,宜莫若此也。”這不足以報答先帝。現在天下大政在太后、今上之手,太后遠離奸邪之人,獎拔忠直之臣,幫助今上養成良好的品德,才是報答先帝最適宜的做法。

後宋仁宗在開封南郊舉行祭天大典即“郊祠禮”,按照慣例,禮畢,宰相、副宰相等輔臣都“頒恩”升官,但呂夷簡與同僚都辭謝,從此成為“定製”。

不久,呂夷簡升任“尚書禮部侍郎、修國史,進戶部,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景靈宮使”,升任宰相。

天聖七年(1029)六月二十夜,位於皇宮大內的玉清昭應宮被雷電擊中,發生火災。玉清昭應宮是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四月動工、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十月曆時七載建成的超大型道教建築,“總二千六百一十區”,主體建築有四:一是寶符閣,又名飛閣,“高可插天”,安放“玉刻天書”;二是玉皇殿,安放玉皇大帝神像;三是聖祖正殿,安放宋真宗自認的“聖祖”趙玄朗神像;四是安聖殿,安放宋真宗“御容”即畫像。一夜之間,這座幾乎全部化為灰燼,共燒燬殿室等建築物3611間,僅剩長生、崇壽兩座小殿。第二天,太后劉娥哭著對大臣說:“先帝尊道奉天而為此,今何以稱遺旨哉。”先帝尊奉道教、奉上天旨意修了玉清昭應宮,現在燒成這樣,怎樣才能稱先帝之意?

呂夷簡猜測劉娥是想重新修建玉清昭應宮,援引《尚書·洪範》中人間發生災異是上天向皇帝示警,告誡皇帝實行善政的道理,勸諫劉娥不要重修,“太后默然”,劉娥聽後沒有作聲,也沒再堅持重修。其後,呂夷簡進升吏部尚書,“拜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升任首相,當“國史”修成,朝廷照例加升他的官職,但呂夷簡辭謝,沒有接受。

呂夷簡任職宰相、首相期間,先任參知政事、後任宰相的“直臣”王曾多次與呂夷簡“爭事”,爭論政事,呂夷簡“不平”,王曾斥責呂夷簡“納賂市恩”,受賄賣好。呂夷簡“乞置對”,請求宋仁宗當面對質。宋仁宗問王曾是否確有其事,但王曾“語屈”,說不過呂夷簡,於是宋仁宗將二人同時罷免職務。呂夷簡以“鎮安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官職出任許州(治今河南許昌)知州,後改任天雄軍(治今河北大名)知軍。時間不長,呂夷簡回朝,以“右僕射”官職復任宰相,一年後,進位“三公”之一“司空”,呂夷簡辭謝,改封“許國公”。

呂夷簡受封“許國公”的時候,恰逢西夏侵犯宋朝,宋朝正做戰備,宋仁宗任命呂夷簡為國家最高軍政機構“樞密院”長官“判樞密院事”,諫官田況上言“總判名太重”,宋仁宗改任呂夷簡為首相兼樞密使。

慶曆二年(1042)年初,遼國趁宋朝與西夏交戰呈僵持之勢,乘火打劫,“聚兵幽薊,聲言將入寇”,名臣范仲淹朝廷整城洛陽城,以作防備。呂夷簡說:“遼國一向害怕強者,欺侮膽怯之人,如果匆忙整修洛陽城,就無以向他們示威。景德初年澶淵之戰,不是真宗皇帝親征渡河,遼國就不會那麼容易服帖。應該在大名府建都,顯示今上將親征,制服遼國的陰謀。”范仲淹說:“修城不過是虛張聲勢,還是不如修洛陽。”呂夷簡說:“這是古時楚國子囊修建郢城之計,不足效法。假使遼國真的渡過黃河,攻入內地,雖有高城深池,又豈能仗恃?”朝廷最終採納了呂夷簡的意見,建大名府為北京。

但是,呂夷簡雖然“有宰相才”,也能盡心為國,卻“頗務收恩避怨,以固權利”,“非無一疵可議”,尤其對反對他的人不夠寬容,往往將這些人貶往遠方任職,甚至加以迫害。

比如對范仲淹。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出任“權知開封府事”,即開封府知府,認為呂夷簡選任官員多出私門,向宋仁宗上《百官圖》,指出“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不可不察也”,進而建議宋仁宗“進退近臣”必須由皇帝掌握,不能一概委託呂夷簡。呂夷簡看到《百官圖》非常不高興,但隱忍沒有發作。後來遼國聲言進犯,范仲淹主張修整洛陽城。宋仁宗徵詢呂夷簡的意見,呂夷簡稱范仲淹迂闊而不可信,特別注重追求聲名,缺乏政治才幹,徒有虛名。范仲淹知道後,向宋仁宗上“四論”攻擊呂夷簡專權徇私,“陰竊人主之柄”。呂夷簡惱羞成怒,以“越職言事”罪名,把范仲淹趕出朝堂,外放饒州(治今江西鄱陽)知州,秘書丞餘靖、太子中允尹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人為范仲淹鳴不平,“皆坐貶”,都被貶官。更過分的是,呂夷簡還讓人上書宋仁宗,請求在朝堂立“朋黨榜”,把范仲淹等人名字寫上,讓其他官員“引以為戒”,開了後世立“元祐黨碑”的先河。

呂夷簡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宋仁宗對他特別眷顧?(上)

范仲淹

又如對富弼。呂夷簡任開封府知府時,時任諫官的富弼發現有官吏偽造僧侶名冊,開封府卻不予追究、懲治,富弼上書宋真宗,請求將開封府官吏交有關部門審訊,這令呂夷簡不快。慶曆二年(1042)年初遼國向宋朝發難,宋朝準備派出使臣去往遼國談判,已經升任首相的呂夷簡舉薦了富弼。在當時的情形下,出使遼國非常危險,甚至有性命之憂。很多朝臣看出呂夷簡這是有意報復、陷害富弼,歐陽修更上書宋仁宗,說唐朝李希烈謀反,顏真卿在宰相盧杞的排擠之下被迫出使,最終被李希烈用繩子勒死,如今讓富弼出使,也是一樣。呂夷簡扣下歐陽修的上書,宋仁宗沒有看到。而富弼卻對出使沒有絲毫懼怕,在進見宋仁宗時說:“人主之憂是臣子之恥,臣不敢忘記人主之憂貪生怕死”。

富弼前往遼國,經過艱苦談判,遼國同意和談,但需要交換“國書”,用檔案確定雙方責任、義務。富弼回國,請示宋仁宗、呂夷簡敲定了檔案內容,帶著“國書”再次去往遼國。但走到半路,富弼不放心,開啟檔案,卻發現自己要求新增的三條附加條件沒有寫進檔案。富弼連夜趕回京城,找宋仁宗、呂夷簡詢問為什麼沒寫。誰知,當著宋仁宗的面,呂夷簡竟說:“此誤耳,當改正。”這不過是失誤,改正過來就好了。

這也就難怪歐陽修激烈批評他“二十年間壞了天下。其在位之日,專奪國權,脅制中外,人皆畏之”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