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70歲以上的天津人兒時多數沒吃過煎餅餜子,為嘛?

2022-01-04由 桐哥說津味兒 發表于 歷史

煎餅果子,現在天津街頭太普通不過的早點、小吃,但在很多70歲、80歲甚至90歲的老人印象中很淺。很多老人在被詢問,小時候吃沒吃過煎餅餜子的時候,多數回答是沒有。在他們的記憶中,1950年至公私合營的這段時間是有賣煎餅餜子的,但真正普及是改革開放以後了。

影片載入中。。。

張顯明是一位研究天津歷史文化的學者,一直住在老城裡。他說,不記得小時候的早餐裡有煎餅果子。他是1935年生人,記事的時候,天津還在日偽統治時期,早點鋪有餛飩、老豆腐和餜子(不是現在的棒槌餜子),就是沒有煎餅餜子。煎餅餜子不是早點。

但煎餅餜子作為夜宵,在他的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還是50年代一篇報道:說的是裘盛榮來天津演出後,一定能會吃一套煎餅果子。地點就是中國大戲院的門口。

首先,煎餅餜子最早是以夜宵的形式,專門供應給夜生活人群的小吃。價格不可能很親民。但隨著以此為營生的從業人群增加,售賣的時間會相應調整,夜宵變身全天候特色小吃也就是順理成章了。

70歲以上的天津人兒時多數沒吃過煎餅餜子,為嘛?

一張1948年《民治週刊》的老報紙上記錄了當時天津的兩種特色小吃:炸螞蚱和煎餅果子。文中寫到:“天津售賣煎餅果子的小販。常是由清晨起一直活躍到夜晚。我們走到街巷裡,只要細心觀察一下,便可以發現有賣煎餅果子的。有的是挑個小挑。有的是推著小車。隨時隨地吆喝著煎餅果子的叫賣聲送入耳鼓。”

從這一段文字不難看出,在1948年的天津,特色小吃煎餅果子已經不再僅侷限於夜宵了,不僅有挑著挑子賣的,還有推著小車賣的。

文章中還寫到:另有一部分賣煎餅果子的小販,他們並不沿街吆喝,專門在澡堂裡賣供給一般的澡客們吃點心,每天的收入也是相當可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