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是清室違約在先,還是民國對契約精神的踐踏?

2022-01-04由 深度讀歷史 發表于 歷史

清朝末年神州大地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軍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原本已經剝奪軍政實權,賦閒在河南老家的袁世凱,在11月1日被清政府緊急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執掌軍政大權,清朝皇室希望袁世凱能指揮當時最精銳的北洋新軍,平復各地的革命浪潮。

袁世凱能夠拯救大清嗎?不,但他可以顛覆大清!

由於革命軍的實力遠遠不如北洋軍,湖北漢口、漢陽紛紛被北洋軍攻佔,攻克武昌也是指日可待,但此時的袁世凱,可不想死心塌地為大清賣命了,反而希望借用革命力量迫使清朝皇帝退位,所以緊急撤下前線猛打猛殺的馮國璋,換上政治覺悟高的段祺瑞,指揮北洋軍對武昌圍而不攻,使得武昌革命不僅未能平定,而且革命行動迅速擴散到全國範圍。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是清室違約在先,還是民國對契約精神的踐踏?

武昌起義後,宣佈獨立的省

隨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關內各省相繼通電宣佈獨立,脫離清朝的統治,此時清朝的統治已經成土崩瓦解之勢,在關內十七省的擁護下,

1912年1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宣佈成立,孫中山就任首位民國大總統

,緊接著清朝駐外各國公使也紛紛擁立共和,致電請求清帝退位。

一.《清室優待條件》的達成與主要內容

在此大勢已去的情況之下,清皇室只得委任委任袁世凱為全權和談代表,與南京國民政府進行和談,隨後外有英、法、俄、日等國支援共和,內有段祺瑞聯名北洋46名高階將領逼宮請求清帝退位。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是清室違約在先,還是民國對契約精神的踐踏?

法國共和革命,國王路易十六被押上斷頭臺

為了避免遭遇法國共和革命中,國王路易十六、王后瑪麗等王室成員紛紛被殺害的悲慘下場,在袁世凱從中斡旋的情況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清朝無奈的接受了南京國民政府提交的《清室優待條件》。

那麼這份《清室優待條件》主要內容有哪些呢?

《清室優待條件》全文一共3大項19條,其中主要內容有以下5條。

1.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2.清帝歲用400萬兩(白銀)由民國政府撥發。

3.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立衛兵保護。

5.清帝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是清室違約在先,還是民國對契約精神的踐踏?

清帝退位詔書

隆裕太后被迫接受《清室優待條件》之後,以宣統皇帝溥儀的名義頒佈了退位詔書,國祚長達276年的清王朝正式宣告終結,同時也標誌著中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時代的結束。

1912年2月13日,根據南北和議的約定,孫中山正式辭去南京國民政府大總統職務,隨後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並且議決臨時政府已經設立於南京,不過袁世凱並沒有前往南京就職,而是以北京兵變為由遷都到北京 ,

從此中國正式進入到北洋政府時期

二、北洋政府對於《清室優待條件》履行的情況如何?

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之後,初期對於《清室優待條件》中的各項條款,秉承契約精神的原則,更為了給當時剛剛成立的新政權,在國際上呈現一個良好的信譽形象,所以前面兩年基本都有嚴格履行各項條例事宜。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是清室違約在先,還是民國對契約精神的踐踏?

中國民國銀元,俗稱“袁大頭”

但是1914年中華民國頒佈《國幣條例》,推行貨幣制度改革,將全國的法定貨幣統一改成銀元,俗稱“袁大頭”。而且單方面將本因支付給清室的每年400萬兩白銀更改成了400萬銀元。

從字面上看,不過一字之差,但是實際情況卻出入很大,要知道清朝時期一兩白銀為37。3克,而民國一塊銀元不過27克,其中銀佔89%,銅佔11%,因此實際白銀含量僅僅24克。

所以透過貨幣制度改革,北洋政府原先每年應付清室的400萬兩白銀,折換成銀元就變成了260萬兩白銀

,袁世凱僅僅透過白銀改銀元這一項高超手法,等於將本應支付給清室的優待費砍掉一大截,直接減少了三分之一,想當初隆裕太后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將清室優待費從300萬兩白銀講到400萬兩白銀,這一下子就被打回原形。

事情到此還不算結束,由於清朝滅亡之後,全國各地督撫擁兵自重,將各省財稅紛紛截留,不再上繳中央,北洋政府能夠徵稅的只有直隸、山東、河南、江蘇幾個省而已,因此導致中央財政極為困難。

這也是為什麼1913年袁世凱不顧各界反對,以鹽稅、關稅作為擔保,同五國銀行簽訂了《中國政府善後借款》合同,,以5。95%的年息,借款2800萬英鎊,因為政府實在是沒錢週轉了。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是清室違約在先,還是民國對契約精神的踐踏?

中國政府善後借款

在財政如此拮据的情況下,北洋政府也難以為繼,各種拖欠便形成常態,清室優待費也不能例外,袁世凱在任期間還可以勉強維持,1916年袁世凱因尿毒症去世後,北洋政府內部也開始四分五裂,中央權力進一步勢微,財政基本崩潰,全靠向各國舉債維持。

這時候每年400萬元的清室優待費,像一座大山壓在北洋政府頭上喘不過氣,所以拖欠變的愈發嚴重,按照溥儀的英國老師莊士敦記載,到1924年北洋政府已經累計拖欠清室優待費數百萬元不給。

三、馮玉祥驅逐溥儀出紫禁城,並且修改《清室優待條件》始末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突然倒戈,囚禁了民國大總統曹錕,發動北京政變,很多人都認為馮玉祥廢除了《清室優待條件》,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正確,事實上馮玉祥只是指使內閣修正了《清室優待條件》,而非廢除。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是清室違約在先,還是民國對契約精神的踐踏?

《修正清室優待條件》

在馮玉祥的指使下,總理黃郛召開臨時內閣會議,以大總統的名義頒佈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主要修改內容有以下三點:

1、大清宣統皇帝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

2、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五十萬元。

3、清室即日移出宮禁,以後可自由選擇住居。

這一修正案對於清朝皇室來說,無疑是一個噩耗,皇帝的尊號被廢除了,紫禁城也不能住了,然後每年400萬元的優待費,直接降到了50萬元,為了威逼清室搬出紫禁城,馮玉祥直接把大炮架到了景山之上,再不搬走就要跑轟紫禁城了。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是清室違約在先,還是民國對契約精神的踐踏?

清室搬出紫禁城

《清室優待條件》本質上屬於清政府與民國政府達成的正式合同,如有修改,按照合同法來說,至少需要經過雙方共同商議決定,但是馮玉祥的行為,明顯屬於單方面修改合同,也是置契約精神於不顧。

胡適當時曾義憤填膺的說道:“我是不贊成清室儲存帝號的,但清室的優待乃是一種國際的信義,條約的關係。條約可以修正,可以廢止,但堂堂的民國,欺人之弱,乘人之喪,以強暴行之,這真是民國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譽的事。”

但是要說違約的話,馮玉祥表示他也有話要說。

首先最初的《清室優待條件》也沒有說把紫禁城讓給溥儀長期居住,原文說的都是:

“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

,意思也就是說紫禁城只是讓清皇室暫時借住一陣子,但是不能老住著不走,最終還是得搬到頤和園去。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是清室違約在先,還是民國對契約精神的踐踏?

頤和園

但是問題是當初的協議並不夠明確,所謂的“暫居”是多久?“日後”又是到什麼時候,也不知道當時南北和談雙方那麼多人,為什麼在一些重要的條款上用如此模糊的概念。

這就是一個扯不清的糊塗事了,但是俗話說強權底下出真理,面對各執一詞的說法,最終誰拳頭硬誰有話語權,很明顯,清室此時如同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馮玉祥說暫居的時間到了那就是到了。

得了住不了紫禁城,搬去頤和園還不行嗎?答案是不行,為什麼呢?

這個就牽扯出第二個問題的,對於清室違約責任的追究,清室違約?按理說之前不是一直都是民國違約拖欠人優待費不給嗎?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是清室違約在先,還是民國對契約精神的踐踏?

張勳復辟

這得說中間發生的一件大事,那就是1917年6月,張勳率領5000辮子軍復辟,溥儀重新登基稱帝。開歷史倒車的復辟行動遭到全國上下的嚴厲譴責,很快就在7月12日被段祺瑞率領的討逆軍平定,雖然復辟時間只有短短的12天,但是造成的社會影響極為惡劣。

從法理上講,《清室優待條件》的達成是建立在清帝退位這一根本性的條件上

,也就是首先清帝得退位,那些所謂的優待條件才算生效。而民國拖欠優待費,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算嚴重違約,第一沒有拒不承認,其次也並沒有惡意拒付,只是因為自身財政困難不能全額支付。

但是張勳復辟,溥儀登基之事,就屬於極為嚴重的違約情況,甚至從最根本上撕毀了《清室優待條件》,你違反了退位約定,那麼我承諾的那些優待條件自然不復存在了,而且清室已經有過一次復辟行動,誰能擔保你不會有再來一次的企圖?所以馮玉祥之所以敢於《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的理由也是來自於此。

四、結 語

由於張勳復辟溥儀二次登基造成的惡劣影響,基於民眾對於君主專制遺毒的厭惡,也為了徹底打消君主專制捲土重來的企圖,所以當時全國上下對於馮玉祥廢除溥儀皇帝尊號,並且逐出紫禁城的行為,基本都表示強烈的贊同。

而《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在當時同樣擁有廣泛的民意支援基礎,反對者寥寥無幾。這也客觀的說明馮玉祥的行為,至少在當時是秉持了絕大多數人的意見,我們並不能片面的“以今代古”不客觀指責民國踐踏契約精神,事實上從溥儀二次登基那一刻開始,清室就已經單方面撕毀了《清室優待條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