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這番話,道出了百姓不講誠信的根源!

2022-01-03由 魚藻集 發表于 歷史

流水清濁,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猶水,君自為詐,欲臣下行直,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這番話,道出了百姓不講誠信的根源!

貞觀初年,有大臣上書請求除去奸佞之臣。唐太宗說:“凡是我任用的人,是經過慎重考察的,都是賢臣,你說哪些是佞臣?”上書之人大概是個地方小吏,說:“臣生活在鄉野民間,對朝中之事不瞭解,也不知道哪個大臣是奸佞之臣,不過陛下可以假裝發怒,來檢驗一下大臣的成色。如果見您發怒仍然直言相勸的,那就是忠臣,如果曲意逢迎的,自然是佞臣。”

《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這番話,道出了百姓不講誠信的根源!

唐太宗聽後,對封德彝說了文中一開始引用的那番話:“流水清濁與否,在於水的源頭是否澄清。帝王是國家政事的源頭,百姓就好像流水。如果帝王自己不自律,經常不講誠信,行欺詐之事,卻要求官員百姓正直行事,就好像河流的源頭本身是渾濁的,卻希望河流流淌出清水,這是不可能的!”

《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這番話,道出了百姓不講誠信的根源!

孟子曾說: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這裡強調的也是一國之君對於國家風氣的影響,古代專制社會,國君的言行對於百官和百姓的影響是很大的。大凡政治清明、繁榮昌盛時期的君主,都比較自律,反之,君主出爾反爾、暴虐無道、驕奢淫逸,臣民也會爭相效仿。

《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這番話,道出了百姓不講誠信的根源!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楚靈王喜歡大臣腰身纖細,於是楚國大臣紛紛節食瘦身,以至於宮中多有餓死之人。

晉文公好惡衣。

晉文公不喜歡大臣穿華麗的衣服,喜歡大臣穿難看粗鄙的服飾,於是大臣們紛紛穿戴皮裘絹帽,迎合君王。

越王好勇,民多輕死。

越王勾踐喜歡士兵勇猛,訓練時,放火燒船,讓士兵救火,士兵赴湯蹈火,勇往無前,輕死者百餘人。

《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這番話,道出了百姓不講誠信的根源!

可見君王的言行對臣下的影響力是多麼的巨大!如果君主不約束自己的言行,非得根據自己的喜好施政,官員百姓必將受其影響。現代社會,雖無君主,但政府施政同樣影響力巨大,政府官員的一言一行都會對百姓造成巨大的影響。

《貞觀政要》:唐太宗的這番話,道出了百姓不講誠信的根源!

孔子說:“君王以禮對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人際關係是相互的,只有肉食者做出表率,普通民眾才會打心裡敬佩,並服從管理。而君王官吏一味只強調民眾責任,“只許州官點燈,不許百姓放火”,長此以往,民心盡失,歷史上的教訓,歷歷在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