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讀詩|最新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她是誰?

2022-01-02由 三生Arts 發表于 歷史

當地時間10月8日,瑞典文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佈,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以表彰她在文學上的成就。瑞典文學院的頒獎詞是:“

她用無可辯駁的詩意嗓音,以樸實的美感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讀詩|最新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她是誰?

對於普通中國讀者而言,露易絲·格麗克的名字還比較陌生的。

她究竟是誰?

她的詩究竟有何魔力?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格麗克和她的詩歌王國。

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1943~),美國當代女詩人,2003-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至今著有十二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證據與理論》(1994)。遍獲各種詩歌獎項,包括普利策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國際筆會∕瑪莎·阿布朗德非虛構文學獎、波林根獎。詩集《新生》獲《紐約客》第一屆年度讀者獎。現居住在麻省劍橋,任教於耶魯大學。2012年11月出版詩合集《詩1962-2012》。主要詩(文)集包括:《頭生子》(Firstborn),1968;《沼澤地上的房子》(The House on Marshland),1975;《下降的形象》(Descending Figure),1980;《阿基里斯的勝利》(The Triumph of Achilles),1985;《阿勒山》(Ararat),1990;《野鳶尾花》(The Wild Iris),1992,(獲普利策詩歌獎)。

讀詩|最新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她是誰?

露易絲·格麗克詩合集二冊《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讀詩|最新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她是誰?

關於格麗克的評價,《紐約時報》稱:格麗克是繼1996年波蘭作家維斯瓦娃·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之後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女詩人,也是繼2016年鮑勃·迪倫之後第一個獲得該獎的美國人。

中國作家趙松評論格麗克的詩:

閱讀的時候,你會感覺是和她一起坐在一艘船上,一同渡過一條河,一同抵達對岸的某個事件。當你讀完後,你會感覺這個事件並不是這首詩本身,這首詩反而像是這些事件的預兆。這也是為什麼她的詩總有特別耐人尋味的角度。

露易絲·格麗克的詩

卡斯提爾

橙子花在卡斯提爾上空隨風起舞

孩子們在乞討硬幣

我曾經遇到我愛的人,在橙子樹下

難道那是金合歡樹

難道他不是我愛的人?

我曾經讀著這些,也曾經夢見這些:

現在醒著,就能喚回曾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嗎?

聖米格爾島的鐘聲

在遠方迴響

他的頭髮在暗影中金黃略白

我曾經夢見這些,

就意味著它不曾發生過嗎?

必須在這世界上發生過,才成為真實嗎?

我曾經夢見一切,這個故事

就成了我的故事:

那時他躺在我身邊,

我的手輕撫他肩膀的肌膚

中午,然後是傍晚:

遠方,火車的聲音

但這些並非就是這個世界:

在這個世界上,一件事最終地、絕對地發生,

心靈也不能將它扭轉。

卡斯提爾:修女們兩兩走過黑暗的花園。

在聖天使教堂的圍牆外

孩子們在乞討硬幣

如果我醒來,還在哭泣,

難道這就沒有真實?

我曾經遇到我愛的人,在橙子樹下:

我所忘記的

只是這些事實,而不是那個推論——

在某個地方,有孩子們在叫喊,在乞討硬幣

我曾夢見一切,我曾恣意沉迷

完全地,永遠地

而那列火車把我們帶回

先到馬德里

再到巴斯克鄉村

讀詩|最新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她是誰?

忠誠的預言

此刻,曦光裡,在宮殿臺階上

國王懇求王后的寬恕。

他並不是

表裡不一;他已盡力

正好做到誠實;難道還有別的方式

誠實地面對自己嗎?

王后

掩著臉,某種程度上

她由陰影支撐著。她哭泣

為她的過去;當一個人生命中有了秘密,

這個人的眼淚永遠無法解釋。

但國王仍然樂意承擔

王后的悲痛:他的

寬大的心胸,

在痛苦中如在歡樂中。

你可知道

寬恕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

這世界已經有罪,這世界

必須被寬恕——

讀詩|最新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她是誰?

白百合

正如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在兩人間造一個花園,像

一床星斗,在此

他們留戀著這夏天的夜晚

而夜晚漸冷,

帶著他們的恐懼:它

可能結束一切,它有能力

毀壞。一切,一切

都可能迷失,在香氣中

細長的圓柱

正徒然地升起,而遠處,

一片巨浪翻騰的罌粟之海——

噓,親愛的。我並不在乎

我活著還能回到多少個夏天:

這一個夏天我們已經進入了永恆。

我感到你的雙手

將我埋葬,釋放出它的輝煌。

讀詩|最新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她是誰?

時間

總是太多,然後又太少。

童年:病中。

在我的床邊上有一隻小鈴鐺——

鈴鐺的另一邊,媽媽。

疾病,灰雨。

小狗始終在睡覺。它們睡在床上,

在床頭,我覺得對於童年

它們很明白:最好一直懵懵懂懂。

雨在窗戶上形成灰色長條。

我拿著書坐著,小鈴鐺放在旁邊。

沒聽到一點兒聲音,我讓自己模仿一個聲音。沒看到精神的任何標誌,我執意

生活在精神之中。

雨淅淅瀝瀝又稀稀疏疏。

一月又一月,在一日之內。

事物成了夢,夢成了事物。

後來我好了;鈴鐺回到櫥櫃裡。

雨停了。小狗站在門口,

喘著氣到門外去。

我好了,後來我長大成人。

而時間繼續——就像那場雨,

那麼多,那麼多,彷彿一種無法移走的重負。

我是個孩子,半睡半醒。

我病了;我被人保護。

我活在精神的世界之中,

灰雨的世界,

失去的世界,回憶的世界。

然後,突然,太陽閃耀。

而時間繼續,甚至在一無所剩的時候。

那感受的成了記憶,

那記憶,成了感受。

這些詩歌,哪首最能打動你心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