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什麼在朝廷詔舉時,大臣們都爭相舉薦顧炎武,但他卻堅決推辭?

2022-01-01由 使用者135964730331403 發表于 歷史

本文系作者使用者135964730331403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學者尊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是明末清初之際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他的青年時代正是明末宦官魏忠賢專權,大肆殘害忠良,政治最為黑暗的年代。他的父親黃尊素原是明朝的御史,只因不滿宦官魏忠賢的所作所為,上書彈劾他,就被魏忠賢迫害致死。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黃宗羲到京都為父親鳴冤。當時魏忠賢已被處死,黃宗羲就上書請求誅殺魏忠賢的同黨曹欽程、李實二人。在朝廷審訊魏忠賢的另外兩個同黨許顯純、崔應元時,黃宗羲與他們當面對質。氣憤之下,他拔出袖中藏著的錐子刺向許顯純,扎得許顯純渾身淌血。

為什麼在朝廷詔舉時,大臣們都爭相舉薦顧炎武,但他卻堅決推辭?

黃宗羲繪圖

接著,他又毆打崔應元,了崔應元的鬍鬚放在父親的神位前祭奠亡靈。後來,他還追殺了殺害父親的牢卒葉諮、顏文仲等人。魏忠賢的同黨李實曾暗中送黃宗羲黃金三千,意思是請他不要再究了黃宗馬上上書朱由檢李實現在還在賄賠公行,他的解怎麼能信呢?和李實對質時,黃宗羲又拿錐子刺他。案子結後,黃宗帶領家中子弟在獄門前設祭,哭聲震天,一直傳到禁宮裡朱由檢感嘆地說:

“忠臣孤子,甚側朕懷。”

黃宗羲歸家之後,潛心研究學術。他憎恨科舉制度束縛人,覺得應改變它。他把家中的藏書全讀完了還不覺得滿足,就去抄錄同裡世學樓鈕氏、生堂祁氏等人的藏書。

為什麼在朝廷詔舉時,大臣們都爭相舉薦顧炎武,但他卻堅決推辭?

魏忠賢劇照

黃宗羲還專門在南雷建了續堂,約自己的同學六十多人創立獨立的學說。黃宗羲的弟弟黃宗炎黃宗會都有異才,世稱

“東浙三黃”

明朝滅亡後,黃宗羲參與了南朝政權的抗清鬥爭,失敗後便回鄉全身心投入到讀書寫作中康熙年間,朝廷詔徵博學鴻儒掌院學士葉方藹以詩寓他,敦促他上路,他再三推辭。不久,葉方藹奉詔和掌院學士徐元文監修明史,要徵黃宗羲當顧問,督撫以禮聘他,他又推辭了,朝廷只好讓人抄下他所著的關於史事的書送入京師,讓他的兒子黃百家參與史局事。清聖祖玄燁向侍講學士徐乾學詢問有無遺漏的人才,徐乾學舉出黃宗羲回答說:

“他曾經臣弟徐元文上書推薦,可惜年老不能來。”

為什麼在朝廷詔舉時,大臣們都爭相舉薦顧炎武,但他卻堅決推辭?

魏忠賢劇照

玄燁說

:“可召到京師,朕不授給他職位,如果想回去時,可派官員送他。”

徐乾學回答說,黃宗羲只想養老,沒有來京的意思。玄燁嘆息不已,認為得到人才太難了黃宗羲雖不願被徵召做官,可史局重大的決議必定去諮詢他歷志部分寫出後,總裁便千里寄信,讓黃宗羲審訂後才定稿。黃宗羲八十六歲時去世。黃宗羲一生的學問誠意慎獨,填密平實,他撰寫了《易學象數論》《孟子師說》、《明儒學案》等大量著作,對後世影響極大。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人,出身於江南大族之家,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他與同時代的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被合稱為清初三先生。顧炎武出生時雙目就生得十分奇特,讀書時能一目十行。

為什麼在朝廷詔舉時,大臣們都爭相舉薦顧炎武,但他卻堅決推辭?

魏忠賢劇照

明朝滅亡以後,清軍南下,江南各地紛紛掀起了抗清的鬥爭。當時侍奉母親王氏在常熟躲避兵亂的顧炎武,聽從崑山縣縣令揚永言的召喚,積極參加義兵抗清。後來,清軍兵破常熟,他的母親絕食而死,臨死時告誡顧炎武不能為清朝效力。母親去世後,顧炎武自負有經世之才,只是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於是離開了家鄉。他先後在長白山下墾過田,在雁門北邊、五臺東邊放過牧,這期間積累了千金家產。隨後,顧炎武遊歷北方偏僻的關塞,多次南下拜謁明孝陵和思陵,在大江南北來回奔波,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勢和風土人情,堅持學術研究。

為什麼在朝廷詔舉時,大臣們都爭相舉薦顧炎武,但他卻堅決推辭?

玄燁繪圖

到了晚年,他到達陝西華陰,他認為:這裡的人仰慕經學,重視處士,喜歡清議,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的;而且華陰地處關河的要衝,雖足不出戶也能見天下之人,聞天下之事,如有志四方,一出關門就有高屋建瓴之便,於是他在那裡定居下來。顧炎武生平精力過人,從小到老從未離開過書籍。在遊走四方時,他總帶著兩匹馬、兩匹騾馱著書。路過邊塞險要的地方時,他總是虛心地向一些老兵詢問有關知識。遇上與平時書本上不一樣的事情時,他就及時查書勘對。在平原曠野上行走,他也不閒著,總是在馬鞍上默誦各種經書。

為什麼在朝廷詔舉時,大臣們都爭相舉薦顧炎武,但他卻堅決推辭?

玄燁劇照

他身體力行,把書本知識與實地調查相結合,先後撰寫了《天下郡國利病書》等許多富有價值的著作。他這種腳踏實地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康熙年間,朝廷詔舉顧炎武為博學鴻儒,修寫《明史》,大臣們都爭相舉薦他,但他堅決推辭,當時他已六十來歲。公元1682年,顧炎武去世,享年七十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