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閒話大清朝的宰相2——陳廷敬:“幾近完人”的大清名相

2022-01-01由 歷史很好玩兒 發表于 歷史

之前一段時間,《一代名相陳廷敬》正在熱播。

不得不說,在清朝的歷史上,陳廷敬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員。陳廷敬是康熙皇帝在位中期的名臣,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長期信任。那麼,陳廷敬到底有什麼功勞呢。

父子兄弟皆翰林的文化巨族

陳廷敬(1638年-1712年),原名陳敬,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山人,山西澤州直隸州(今晉城市陽城縣)皇城村人。順治十五年進士。擔任過禮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學士、左都御史、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重要官職。他曾主持編纂《康熙字典》,政績頗多。

關於陳廷敬的祖輩,他的高祖陳修,隱居鄉間以耕種為生,以多餘的糧食捐助貧苦的鄉民。曾祖陳三樂也過著隱居的生活,不倦的做善事。祖父陳經濟也是重孝義的人,在一方很有德望。凡是鄉人有爭訟,他以幾句話就能調解,使相爭的雙方都十分信服。在當時有“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的美譽。

陳廷敬的這幾位祖輩雖然都沒有做官,但是在地方都是很奉行道義的人。一直都在做地方上賑濟貧困、調解糾紛、和睦親族的好事。到陳廷敬的父親陳昌期時,治家勤儉,但是卻經常以自家有餘的錢財或糧食賙濟鄉人。有一年,陳家捐出大量穀物,並焚燬窮苦人所欠的債券。鄉人感激陳家的恩德,上訪巡撫(一省最高軍政長官),請求表彰陳家。陳廷敬的父親知道後,急忙將那些鄉民追回,抑制此事。過了幾天,鄉民更加感激踴躍。停下手裡的農活或小生意,爭相寫文書給郡縣的長官,請求表彰建祠。從縣裡到省裡,各級的官員都感嘆敬佩不已,竟然要將這件事向上通報給朝廷禮部。陳昌期聽說此事後大驚,親自寫文書請求不要向京城通報此事。

陳家因為累積幾代人積德修善。明清兩代,先後有九人考中進士,六人入翰林,三十八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個中國做官。陳氏子弟大多政績顯著,百姓讚譽。出現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況,堪稱清代北方文化巨族。

今天,山西陽城縣著名皇城相府就是陳廷敬的故宅。皇城因康熙皇帝兩次下榻這裡而得名,相府是指陳廷敬的府第。後來,乾隆皇帝親書“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楹聯賜予陳家。這“德積”二字,正是道出了陳氏家族興旺的根源。“德積”之家,怎麼會沒有好的報應呢?

被康熙帝評價為“幾近完人”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孫嘉誠上書雍正皇帝,講述銀貴銅賤的弊端。在真實的歷史中,這件事其實是陳廷敬做的。按照清朝的規定,一兩銀子能夠換2000文銅錢,這是朝廷的官價。但是在民間,一兩銀子只能兌換800文銅錢。百姓們沒有銀子,繳納賦稅還必須用銀子。百姓們只能按照2000文一兩銀子的高價繳納賦稅,而官員和姦商們則反覆洗錢,將40%的錢交給朝廷就可以了。其餘的錢落入了自己的腰包,銀貴銅賤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陳廷敬看出了問題的嚴重性,陳廷敬認為從根上解決問題。在陳廷敬的主持下,朝廷大規模降低的銅稅的標準,同時擴大的銅礦的產量。這樣一來,銅的價值越來越多,官員和姦商們的小算盤也終結了。當然,在整個清朝歷史上,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徹底解決。因為清朝依靠白銀為儲備金,在清朝末期,大量的白銀被西方列強搜刮殆盡。銅錢的購買力大大降低,為了挽救統治,清朝才出臺了銀元和銀幣。

陳廷敬在康熙朝擔任了吏部尚書,主抓人事選拔和任免。這是最大的肥缺,吏部尚書被稱為天官老爺。擔任這個官職以後,肯定會有很多人來巴結送禮。可是在陳廷敬擔任吏部尚書期間,官員們發愁了,因為陳老爺子不收禮。正是陳廷敬有自己的操守,康熙皇帝才會信任陳廷敬。當然,清朝的吏部尚書在權力上已經大大縮小,明朝的吏部尚書才是空前強大,能夠與內閣大學士叫板。陳廷敬的能力和態度,這是康熙皇帝最欣賞的。

在康熙在位的中後期,明珠集團和索額圖集團的鬥爭已經愈演愈烈。很多官員都參與其中,陳廷敬則沒有介入這個問題。當時,皇子們的鬥爭也非常明顯。很多朝廷重臣都不得不暗中站隊,在這方面,陳廷敬不結交任何皇子。這是陳廷敬的高明之處,自己不介入黨爭和皇位鬥爭,使用這樣的官員很放心。順便說一句,著名的康熙字典就是陳廷敬負責編撰的。在康熙皇帝在位時期,陳廷敬一直是雷打不動。

陳廷敬在康熙朝一直做到內閣大學士的職位,直到康熙五十一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康熙親自為他增諡號“ 文貞”。“ 文貞”是清朝最高階的諡號之一,僅次“文正”,這也是對陳廷敬一生最好的蓋棺評價。

康熙皇帝對陳廷敬的評價是八個字:“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認真的說,後起之秀張廷玉吸取了老前輩陳廷敬的經驗。在老八胤祀、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的較量中,張廷玉沒有倒向任何皇子。按照張廷玉的邏輯,自己的業務能力強,無論哪個皇子登基,都必須重用自己。張廷玉橫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是唯一能夠死後進入太廟的漢族官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