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如果你是宋高宗,手下有這樣一個不聽話的岳飛,你殺不殺他 ?

2021-12-31由 藍色音樂盒2019 發表于 歷史

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殺掉抗金英雄岳飛呢?這與岳飛反對議和、堅持抗金有一定關係,但不是首要原因,其實,真正的問題首先出在岳飛身上,歸結起來就是八個字:擁兵自重,藐視皇權。

如果你是宋高宗,手下有這樣一個不聽話的岳飛,你殺不殺他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1140年六月,司農少卿李若虛奉趙構之命,前往鄂州傳達旨意,要求岳飛切勿輕易出動,儘快班師回朝。可是岳飛不予理睬,公然違抗皇命,繼續率軍前進準備北伐。岳飛這種傲慢的態度讓李若虛無奈又尷尬。

同年七月,岳飛在北伐中取得了一些區域性勝利,已進軍到朱仙鎮,進逼開封。但這並沒有對金軍造成致命打擊,還不是宋軍發起大決戰的好時機。岳飛自己卻被這些小勝衝昏頭腦,妄想直搗黃龍與君痛飲。

岳飛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已孤軍深入敵軍重地。其時金軍主力部隊主動與張俊、王德的部隊脫離接觸,打算圍殲岳飛。危急關頭,趙構勒令岳飛火速退兵,不料岳飛不但不從命,還要求朝廷另發援軍齊協同進攻,認為這樣能夠一舉挫敵,收復失地。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岳飛才被迫服從。

當時,張、韓、嶽各將帥之間也有重重矛盾,張、韓等都非常厭惡岳飛。如果趙構令張、韓等部協同岳飛作戰,其效果也可能要大打折扣。即便張、韓等人不唱對臺戲,但他們從沒有協同作戰,能否達到圍殲金軍的目的並沒有充分把握。

如果你是宋高宗,手下有這樣一個不聽話的岳飛,你殺不殺他 ?

誰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長久以來,對趙構的評價幾乎是一邊倒,認為他是昏君,然而這一次,或許他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岳飛當局者迷,而趙構可能是站在了更高的層面上,根據全域性形勢綜合考量後,才下達“措置班師”的指令。退一步來說,拋開這個決策是否正確不說,至少當他知道岳飛在接到十二道金牌之後,才勉強服從命令,心裡肯定是很不舒服也很擔心的:下一次讓你岳飛乾點啥,你還會聽話嗎?

更何況在這個關鍵時刻,命令岳飛班師並非毫無道理。

1142年2月,金兀朮統領十萬大軍進逼淮西,前鋒部隊已到達含山、拓皋一帶。南宋朝野震動,趙構曾對大臣們說,現在全國人民都很擔心金軍的攻勢。殊不知今天的形勢,與建炎年間(指1127-1130年)不同。那時候,我軍全部退保江南一線,杜充這個紙上談兵的書生,只派遣手下的偏將與金軍草率作戰,結果讓敵人得手,越來越猖獗。現在韓世忠、劉錡、岳飛分別駐紮在淮東、淮西、上流,張俊也正從建康領兵進發。金軍意圖跨江而過,那麼我軍可以尋找機會攻擊其後方。現在放空鎮江一帶,就算髮挑戰書慫恿敵人渡江來戰,諒他們也不敢來。

沒想到,金軍果真準備渡江,這正中宋軍下懷。趙構認為,這正是一舉殲滅金軍主力的好時機,於是迅速調集張俊、韓世忠、劉錡、岳飛等精銳部隊到達淮西地區,命張俊、劉錡所部發動正面攻擊,韓世忠和岳飛則分別從東西兩面進擊金軍側後,目標是將十萬金軍聚殲於淮西。如果計劃順利,那麼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就有望不戰而復。

按理說,這個算盤還是打得不錯的,可是計劃剛剛啟動,岳飛就率先拆臺、不服調令。趙構只得先後發出十五道手札,催促岳飛連夜出發趕到江州,並且再三叮囑他“中興勳業,在此一舉”。岳飛怎麼迴應的呢?偏偏搬出種種理由,拒不執行趙構的計劃,而且一再要求由他“搗敵之虛”,直接攻克開封,後來又提出,打算親自到蘄州、黃岡一帶進行考察,再議定進攻還是退兵。

儘管岳飛最終還是率部向舒州進發,但等他們磨蹭到了那裡,正面戰場的戰事早已結束。張俊、劉錡按照趙構的計劃,在正面挫敗了金軍,但也僅是擊潰之功,戰果有限,未能把握住這次光復故土的良機。岳飛的貽誤戰機,所造成的損失是不可否認的。

種種跡象表明,那時的岳飛越來越像是一位擁兵自重的軍閥,已經把南宋王朝組建的軍隊,在實質上變成了其私人武裝。作為抗金力量中的一支,他總是想讓全域性服從其區域性、服從其個人意志。這無疑為他後來被殺種下了禍根。

如果你是宋高宗,手下有這樣一個不聽話的岳飛,你殺不殺他 ?

新“杯酒釋兵權”

淮西事件是岳飛與趙構之間矛盾爆發的直接導火索。1141年4月,也就是在岳飛被12道金牌召回的一年多以後,趙構授意秦檜,在西湖設宴招待張俊、韓世忠、岳飛三人,名為慶祝拓皋大捷,實為收回三帥的兵權。張、韓二帥按時赴約,而岳飛再三拖延,直到約定之期過了六、七天後才到達,這次祝捷之宴因此被迫多次改期。擁兵自傲使得岳飛敢於目無上司,也為他惹來了殺身之禍。

那麼,趙構這種“杯酒釋兵權”的做法,果然是自毀長城之舉嗎?

解除三帥兵權,並非趙構一個人的想法,而是當時朝野普遍認同的。無論是張浚、趙鼎、王庶等“主戰”派,還是秦檜、王次翕、範同等“主和”派,都曾有收奪將帥兵權,加強中央控制能力的建議。根本原因就是各種將帥擁兵自重,越來越驕矜跋扈,既不願服從徵調,又無法相互協同作戰,甚至於威脅到了皇權。

趙構為加強朝廷對軍隊的控制,在西湖大宴之後,將張俊、韓世忠、岳飛三人原有職務均予解除,另行策命張、韓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其後又撤消三帥原任的宣撫使之職,所率各部自成一軍,並在軍隊名稱前冠以“御前”二字,意為直屬皇帝統一轄制。

皇帝的大忌犯不得

為了讓張、韓、嶽三帥順利交權,趙構還特意召見他們,站在抗金全域性利益的角度給他們做思想工作。這一系列安排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肯定,張俊沒過多久就主動交出兵權,受到趙構褒獎。韓世忠緊隨其後,只有岳飛到最後才不情不願地採取行動。

在此之前,趙構曾以“若特兵權之重而輕視朝廷有命不即稟,非特子孫不飽福,身亦有不測之禍,卿宜戒之”之類的話,告誡各路將帥交出兵權。在他給張俊的詔書中,也以唐朝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交出與不交兵權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來表彰張俊的主動釋權。同時,也明確表達出對所有將帥的兩點要求:一是要服從命令,二是不要貪戀兵權。究其實質,這兩層意思的矛頭都是指向岳飛的。在這兩個問題上,自以為是的岳飛偏偏觸犯了皇帝最大的忌諱,從而招致趙構的深深猜疑,最終不幸被誅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