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滅六國之戰及其啟示

2021-12-30由 浩然文史 發表于 歷史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滅六國之戰及其啟示

西周滅商,實行封建體制,分封宗室子弟、異姓功臣、聖賢后裔等為諸侯王,建立數百個諸侯國。經過春秋近三百年弱肉強食的兼併戰爭,至戰國初,存世的諸侯國僅有十餘個,齊、楚、燕、韓、趙、魏、秦是其中強國,後人稱之“戰國七雄”。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滅六國之戰及其啟示

秦國自商鞅推行變法,迅速國富民強,逐漸在七國角力中,佔據上風。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滅六國之戰及其啟示

《大秦帝國之崛起》劇照

關東六國雖多次合縱抗秦,但外因秦國強盛,內因內部勾心鬥角,遂被實行“連橫”、“遠交近攻”政策的秦國各個擊破。“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大戰”,趙國慘敗,僅被秦坑殺的趙國降軍就高達四十萬。此役,將關東六國中,唯一可與秦抗衡的趙國徹底打殘。

自公元前230年起,在以秦王嬴政為首的秦國統治集團策劃下,秦國用十年的時間,逐一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古風·秦王掃六合》對此讚歎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滅六國之戰及其啟示

一、秦滅韓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滅六國之戰及其啟示

其時六國中,韓國最弱;亦與秦相距最近,因此成為秦發動統一戰爭的首選打擊物件。公元前233年,在秦脅迫下,韓王安被迫向秦王稱臣。公元前231年,韓將南陽地獻給秦國,以求苟存。秦以內史騰為南陽假守。次年,內史騰攻韓,俘獲韓王安,滅亡韓國,以韓地置穎川郡。

二、秦滅趙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滅六國之戰及其啟示

長平大戰,趙國精銳主力喪失殆盡。秦軍圍攻趙都邯鄲,趙國危如累卵。幸賴內有趙國軍民極力死守,外有魏、楚等國極力援救,秦軍始退。此後,趙國與燕國、魏國、齊國卻目光短淺,不顧秦國虎視眈眈,多次混戰。在秦攻趙的幾次戰役中,趙國名將李牧多次獲勝,成為趙國抵抗秦國的中流砥柱。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滅六國之戰及其啟示

李牧劇照

公元前229年,秦使王翦、楊端和率軍攻趙,被李牧、司馬尚擊敗。趙王遷的寵臣郭開收受秦國賄賂,讒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中計,殺李牧。

次年,王翦大敗趙軍,攻入邯鄲,俘虜趙王遷。

趙公子嘉率宗族數百人奔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自立為代王。六年後,公元前222年,秦滅代國。趙國至此徹底亡國。

三、秦滅魏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滅六國之戰及其啟示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秦軍引黃河水灌魏人堅守的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三個月後,大梁城壞,魏王假出降。魏國滅亡。

四、秦滅楚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滅六國之戰及其啟示

秦攻楚前,選擇統軍主將時,秦王嬴政徵求二位最合適的統帥人選王翦、李信的意見。李信信誓旦旦地說:二十萬兵足矣。王翦則要求六十萬軍。嬴政嘲笑王翦道:“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派李信、蒙恬等率軍攻楚。

秦軍最初雖獲得幾次勝利,但後來楚軍在名將項燕指揮下,發動突襲反擊。“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秦軍敗退。嬴政無奈,只好親自向王翦謝罪,並允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出征。

秦軍出征時,嬴政親自率眾臣至灞上送行。臨行前,王翦趁機請嬴政賜予自己多處美田宅園池。嬴政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恬不知恥”地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嬴政大笑,允其所請。

王翦率軍出關時,還五次派遣使者還京,請嬴政賜予自己美田良地。眾將不解且鄙視之。有人勸諫王翦勿得寸進尺,觸怒秦王。王翦嘆息道:你們懂啥啊?秦王素來疑心重,此次不得己,將全國之兵交付予我。我不做出貪戀財物的樣子,讓秦王安心。難道還要讓他時時刻刻地懷疑我有異心嗎?

王翦故意做出懈怠的樣子,迷惑楚軍。後趁楚軍不備,發動突襲,大破楚軍於蘄(今安徽宿縣東南),項燕被迫自殺。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俘楚王負芻。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楚江南地,降服越君,置會稽郡,楚亡。

五、秦滅燕國

隨著秦軍步伐的臨近,曾在秦國為人質,深諳秦國虎狼野心的燕國太子丹深感憂慮,於是派遣刺客荊軻假意降秦,伺機刺殺嬴政,卻未成功。只給後人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近乎完美的刺殺功敗垂成的嘆息,和無數影視小品的創作源泉。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滅六國之戰及其啟示

公元前227年,秦派王翦等攻燕。燕、代兩國聯軍抵抗於易水以西,大敗。次年,秦攻克燕都薊城。燕王喜被迫遷都遼東郡。秦將李信率軍窮追不捨,燕王喜只好殺太子丹,向秦求和。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遼東,虜燕王喜、代王嘉,燕國滅亡。

六、秦滅齊國

齊國雖為東方大國,但當秦滅韓、趙、魏、燕、楚五國時,齊相後勝因收受秦國賄賂,勸齊王“去從(縱)朝秦,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五國先後滅亡後,齊國自然孤立無援。公元前221年,秦軍兵臨齊都臨淄城下,齊人無敢抵抗者,齊王建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文史君曰

秦國之所以能從“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完成統一全國的歷史使命,是由國內、國外諸多主、客觀因素綜合促成的。

就秦國國內因素而言,素有“四塞之國”美譽的險峻的關中地理優勢,使秦國得以在春秋戰國長期戰亂中,多次避免兵燹禍及:“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豐饒的關中平原,及素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巴蜀之地,為秦國提供了雄厚的財源;秦人崇尚陽剛武勇的民族習性,及軍功爵制的刺激,使秦軍始終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商鞅變法諸多富國強兵政策的實施和延續;商鞅、張儀、範睢等在他國不得志,甚至備受凌辱的優秀人才,卻在秦國被不拘一格的拔擢重用;“連橫”、“遠交近攻”、“毋獨得其地而得其人”等戰略的正確運用;自秦孝公以下歷代秦王多精明有為者等,使得秦國始終保持著碾壓關東六國的超強實力。

就國外因素而言,飽受長期戰亂之苦的各國民眾,尤其是關東六國民眾,不願再罹受“刳腹折頤,首身分離,暴骨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於老弱系虜,相隨於路”,“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戰國策·秦策四》)的無窮禍難,渴望和平和安寧;關東六國統治者多目光短淺,無戰略遠見,即便罹受秦國攻擊或威脅,仍不思聯合抗秦,卻相互攻伐不已;對正遭受秦國攻擊的他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求明哲保身,卻不曉唇亡齒寒的道理;如齊國,坐視五國陸續被滅,甚至拒絕他國求援,自圖苟且偷安,幸災樂禍。待到秦軍大兵壓境,孤立無援,束手無策,只好投降!後世馬丁·尼莫拉《懺悔詩》所述,與此如出一轍。歷史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滅六國之戰及其啟示

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 馬丁·尼莫拉《懺悔詩》

有的統治者甚或割地於秦,自以為卑躬屈膝,即可取媚容身,卻不知此舉如同割肉飼虎,“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或昏聵無能,不辨忠奸賢愚,甚至誅殺、驅逐國之干城;或貪圖秦之賄賂,利令智昏。……六國不亡,天理難容!

參考文獻

1。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林劍鳴:《秦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4。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