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千古名相、人臣楷模”,為何諸葛亮有此殊榮?

2021-12-30由 敏事而慎言 發表于 歷史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鬂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是陸游《書憤》中的詩句,寫的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

在大多數人歷史印象中看來,諸葛亮是集智慧忠誠廉潔為一體的賢臣代表。他為報答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嘔心瀝血,披肝瀝膽。從二十七歲出山輔佐劉備到五十四歲病死五丈原,他一生的表現為後代世人所稱頌,尤其是後代帝王都以能有和諸葛亮一樣的臣子為榮幸。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有這樣的殊榮呢?理論上講有三點:才華出眾做事有擔當;品德高尚,有合時宜的價值觀;人格魅力突出影響力強。下面我就詳細給大家講一下這幾個觀點。

有才華會做事,才能成就一方事業

首先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是亂世,東漢末年時局動盪,天下紛爭,在這個烽煙四起,群雄逐鹿的大環境下,想要有一方作為,成就一方事業名垂青史沒有傲視天下的才華是肯定不行的。

諸葛亮出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地在今天的山東青島琅琊鎮,他的祖先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年做過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東漢末年做過郡丞。諸葛亮還是幾歲小毛孩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之後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生活,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一直隱居在隆中,因是官宦人家、書香門第,諸葛亮自幼飽讀詩書,天文地理、百家學說一一熟記在心。

在隱居隆中的那段時光裡,諸葛亮四處求學,廣交名人賢士,表面上說是隱居山野,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關注天下大事,時勢民生。

“千古名相、人臣楷模”,為何諸葛亮有此殊榮?

(諸葛亮隱居之處)

諸葛亮的才華除了自身聰穎好學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訪遍名師求學心切,他師從司馬徽學習縱橫術,師從岳父黃承彥學習陣圖兵法,師從廖九公(廖化爺爺)學習處理各種緊急計策,還有跟自己的妻子黃月英學習器械發明創造(如木牛牛馬,諸葛連弩),總的來說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軍事、政治、文學、書法、科技發明等一系列領域的集大成者。

例如文學方面他的散文

《出師表》

《誡子書》

流傳於後世。在書法方面能寫各種字型: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在音樂藝術方面他精通音律,善操琴 聲樂吟唱,還寫過一本音樂理論專著

《琴經》

。在管理方面諸葛亮治國的水平聞名於三國,他利用漢中得天獨厚的物產條件實行勸農軍屯耕戰,解決了伐魏的糧草資源問題。他的才華體現在多個方面,是一個綜合素質非常好的難得人才。

“千古名相、人臣楷模”,為何諸葛亮有此殊榮?

(《出師表》片段)

想一想當年,蜀主劉備顛沛流離、屢戰屢敗,寄人籬下於荊州劉表之處,在彈丸之地新野委曲求存。劉備此刻心裡如久旱盼甘露一樣希望有一個濟世之才能夠輔佐自己興復漢室,完成一輩子的大願。

於是有了三顧茅廬有了聞名於天下的

《隆中對》

,在劉備窮困潦倒,兵敗如山,要人沒人,要地沒地的情況下諸葛亮硬是托起重擔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的慢慢積累起了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江山。

“千古名相、人臣楷模”,為何諸葛亮有此殊榮?

(諸葛亮《隆中對》)

要知道魏、蜀、吳三國,蜀國的起點是最低的,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劉備死後,後主劉禪昏庸無能,加上前面的夷陵之戰兵敗蜀國元氣大傷,留給諸葛亮的是一個爛的不能再爛的爛攤子。即便是這樣諸葛亮還是以一己之力苦苦撐下了所有,他六出祁山,以攻為守,興兵伐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份才華與擔當也就奠定了諸葛亮在三國在歷史上的位置。

從另一方面來說諸葛亮也是很會擇主的,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會選擇適合的平臺。如果他選擇了實力強大的魏國或吳國,那給他發揮的空間可能就沒有這麼大了。

有符合大文化背景的德行價值觀很重要

再說品德思想與價值觀,有句古語叫做:

“竹可焚不可毀其節,玉可碎不可改其白”。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一個人的德行與思想價值觀是比其才華更重要的品質,能力大、德行好、價值觀方向對就是賢哲,能力大、德行差、價值觀方向錯那就是惡魔與奸賊。

對於諸葛亮來說他的德行、價值觀、思想是比他的才華還要光輝的。在講究

“忠孝節義”

的古代文化背景下,諸葛亮為官清白廉潔、忠貞無二,為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身為一國之丞相手攬大權本可以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尤其是先主劉備逝世,後主劉禪對他是言聽計從,以相父待之。但諸葛亮從來沒有引以為傲,一直是矜矜業業,如履薄冰,杖責三十以上必親問之。

“千古名相、人臣楷模”,為何諸葛亮有此殊榮?

(摘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

位高權重的他對自己的個人生活卻是要求非常低調,他曾上書後主劉禪,如實申報個人財產,書中說到自己家裡有桑樹薄田,足夠一家人溫飽,自己在外做事的衣食住行有朝廷提供,不會再做其他營生,沒有多餘的私人財產,死後如果發現有多餘私財,那就是對不起國家,如此誠心,天日可鑑。

為人臣子做到這個份上,夫復何求。諸葛亮曾在

《誡子書》

裡寫到:

“夫君子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他的品行與操守不止在於他一個人,他的後代子孫更是遵循這一家風,滿門忠烈。也正因為這樣後世之君才會對他推崇備至,在選擇提拔人才的標準時都以他為參考,他的為人品質才受到後人敬仰,這也同時成為他有如此歷史地位的條件所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優秀的人格魅力會影響人心

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大事留美名的人,那一定都是有出色的人格魅力的。因為這樣才會有影響力,漢高祖劉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才會開創四百年大漢基業。包龍圖包拯“鐵面無私、剛正不阿”才能美名遠揚受世人敬仰。

我們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同樣也是有屬於自己的優秀人格魅力,他不僅僅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化身,更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尤其是士大夫知識分子的人格代表,德才兼備品行合一。

“千古名相、人臣楷模”,為何諸葛亮有此殊榮?

(諸葛亮《兵要》片段)

諸葛亮做人做事常常都是以身作則,事必躬親,尤其是到了蜀漢後主時期,諸葛亮成了實際上的一國之主,大小事務一概由他說了算,可他還是處處小心謹慎,無私無畏,不敢有絲毫懈怠。

這一時期蜀漢人才凋零,國力大不如前,他能用的人和物都是捉襟見肘比較有限的,趙雲年過七十歲古稀之年還要親自上戰場,可想而知。但他靠著自己長期歷練出來的品格和做事風格團結上下,集聚人心,讓蜀國在強敵環繞的環境下得以生存。

在用人方面諸葛亮任人唯賢,清正廉明,

《出師表》

中諸葛亮一語見地的指出: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此語字字珠璣,讓人欽佩萬分。諸葛亮不僅是這樣寫也是這樣做的,他的徒弟姜維,本是魏國降將,但諸葛亮看他才華出眾品行端正,便收他為徒,傾其所有將自己的衣缽傳授給他。還有蔣琬、費禕等都是清廉忠義之士。還有託孤大臣李嚴因為運送糧草失誤被諸葛亮貶為庶民,但對他的兒子仍然信任並委以重用,諸葛亮死時李嚴竟因此悲痛生病而死。

“千古名相、人臣楷模”,為何諸葛亮有此殊榮?

(杜甫《蜀相》)

對於志向追求,諸葛亮一直以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負,但現實卻是非常殘酷的,蜀國的國力在諸葛亮當政時期已經是最弱小的一個,而諸葛亮要克服中原征伐的物件:魏國,它可是綜合國力比蜀國和吳國加起來還要強大,在後世的眼裡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即便這樣,在諸葛亮有生之年蜀國都是壓著魏國在打的,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這種為了理想明知天命不可違還要逆天而行的精神,讓許多人為之折服與敬佩。

成都“武侯祠”有一個對聯總結的非常好:“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諸葛亮被後世推崇從晉朝到明清,大部分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影響了他在人民心中尤其是蜀漢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所以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名氣和聲譽跟他的人格魅力是息息相關的。

總結

古人云: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在慢慢地歷史長河裡,能讓人們銘記在心的人不多,武侯諸葛亮就是其中璀璨的一個,杜甫的那句: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就是諸葛亮最貼切的寫照。

諸葛亮之所以能成為後世忠臣楷模,受後人千古傳頌就是因為他一身具有三大特質:

“才華出眾,做事有當擔;品德高尚,有合時宜的價值觀;人格魅力突出,影響力強”

,這些讓千百年以後的我們,一旦提起,就不自然的想到了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智慧虔誠的忠臣:諸葛亮!

參考文獻

《出師表》

《誡子書》

《三國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