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2021-12-29由 說文說事 發表于 歷史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由於《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人們對東漢末的歷史情節和歷史人物都會或多或少有一些瞭解。但也正是因為《三國演義》太過於深入人心,很多人對其中的人物理解就是基於演義小說,使得大家對歷史的理解過於膚淺和主觀。如曹操、袁紹、諸葛亮、關羽等很多家喻戶曉的人物就沒有得到公正的看待。

就袁紹而言,很多人對他印象深刻的主要是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對他的評價:“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三國演義》基本上把袁紹渲染成了一個“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表裡不一的無能之輩了。但事實上,袁紹真的有這麼不堪嗎?

我們都知道東漢的分崩離析是從大將軍何進和宦官十常侍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開始的,最後被董卓進京把控朝局,進而天下大亂。那麼這個幕後導演是誰呢?誰有能力、有氣魄攪渾這麼一大攤子水呢?沒錯,正是袁紹!明白了這一點,我們還能說袁紹是一個志大才疏的庸才嗎?他只是沒有取得最後的成功,所以被以成敗論英雄的人們給極度低估了而已。而在演義小說裡,作者為了突出主角光環,也是有意地黑化袁紹來形成反差。今天,我們就從東漢末年那段步步驚心的歷史中,來看看袁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袁紹的家族有多牛?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人們一提起袁紹家,幾乎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那個不明覺厲的詞

“四世三公”

。“四世三公”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袁紹家已經連著四輩,有人做官做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的位置。要是我們現在有一個家族,連續四代都有人做到國級幹部,大家這個家裡的人能不牛嗎?

有些朋友可能會覺得,東漢末年,朝廷的那些士族出身的文官,基本上就是一個空架子,沒什麼實權。因為國家機器執行的主要權力——政事決策和軍事任命,這兩條大動脈基本上在皇權、外戚和宦官手裡來回控制,士族集團挨不到邊。所以袁紹家的“四世三公”其實也就是徒有其表、外表光鮮而已。

但是,一個國家的運轉和一個人的生命執行一樣,雖然主要的幾條大動脈可以直接決定生死,但是其他的毛細血管網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些毛細血管就是底層邏輯和政治基礎,它們都是掌握在士族集團手裡的,因為士族集團根深蒂固、枝繁葉茂,他們植根於社會基本面,一步一步打下的基礎是很難被動搖的。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而且,在政治中,還有一個東西是很重要但又很容易被人忽視的,那就是威望。有實力、有地位有時候並不等於有威望,威望這個東西得靠積累,得讓別人心甘情願地服你或者怕你。它很多時候比實力更好使。

袁紹家“四世三公”就是一種無可比擬的威望。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袁紹家有地位、有資源、有威望,牛,是必然的。那麼,他們家究竟牛到什麼程度了呢?

在東漢,外戚一旦上位,因為自己就是個“暴發戶”,所以首先就會把最簡單粗暴的軍權控制在手裡,比如禁軍虎賁中郎將這樣的關鍵崗位決定是非自己人不可。宦官集團也是如此,他們也明白自己就是個“寄生蟲”,所以他們一般是依託皇權控制政權,比如內朝的尚書令、中常侍一般都是他們的人。

但是,公元189年時的虎賁中郎將是袁術,之前的虎賁中郎將是袁紹。此時袁紹的職位是西園八校尉(外戰禁軍)的二把手——中軍校尉。袁紹、袁術這兩個袁家青年才俊都在禁軍中擔任重要崗位,而他們的叔叔

袁隗則是太傅參錄尚書事,官員系統二把手。

大家能看出袁紹家在當時的政界紮根之深了嗎?政界、軍界都有人,連大將軍何進都要主動示好,希望他們能成為外戚集團的人。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當然,這些還只是明面上的東西,更恐怖的是袁家巨大威望的號召力和數代經營所積累的關係網。絕大多數計程車族都以袁家為榜樣,絕大多數的官員都是袁家的故舊、門生,總之有一定社會地位、和政治能力的人都能拐點彎就和袁家扯上關係。

這種人脈關係和威望在政治中的殺傷力有多大,我就不贅述了,大家想一想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的門閥政治就知道了。

總之,袁紹的身份就是這麼牛,牛到當年,同樣是高官之後的曹操,只能給他當個小跟班。而且,當了這麼多年小跟班後,袁紹說不帶曹操玩了,就不帶曹操玩了,曹操熱臉貼了冷屁股,還不敢吱聲。

袁家本身是士族集團的代言人,但人家又同時和外戚與宦官全都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絡。外戚和宦官集團都想打壓士族集團,但是袁家幾次關鍵的大沖突之中都安然無恙。如東漢末年著名的“黨錮之禍”,諸多世家大族、清流名士被掀翻在地,但老袁家卻穩坐釣魚臺。

袁家就像漢初的“商山四皓”那樣的大佬,人家不能也不願直接干預你老劉家的事,但是人家要是真出面了,立太子這樣大事你也得掂量掂量他們的話語分量。外戚和宦官雖然忌憚他們,但又不得不拉攏他們。這就是袁紹家超牛的地方。

袁紹的能力有多牛?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很多人認為袁紹的家族這麼牛,所以袁紹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靠的都是家族的關係和底蘊,所以看不出袁紹本人有什麼厲害的地方!

首先,袁紹能夠聲名鵲起,確實是依靠了他的家世,但是袁紹如果是爛泥扶不上牆,那麼袁紹也不可能站到那麼高的位置的。

因為老袁家枝繁葉茂,不缺人。袁紹和袁術都是袁逢(位列三公)的兒子,袁逢已故,如果這兩人都是庸才,是不可能在大家族中成為新一代的代表的。這其中還有一點很關鍵,袁術是嫡子,袁紹是庶子,袁術的輝煌或許是理所當然的,但袁紹的逆轉卻並不容易,因為在封建社會,庶子和嫡子的待遇是截然不同的,具體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紅樓夢》裡賈寶玉和賈環的待遇。

丫鬟所生的袁紹比嫡出袁術一直名聲要好、威望要高,並不是因為他是哥哥,而是因為他長時間表現得很高光,讓世人不得不服地拋開對他出身上的成見。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當然,如果不是袁紹他大爺袁成生不出兒子,袁紹也很難和袁術相提並論,甚至在聲望上反超。因為袁成沒有兒子,袁紹被過繼給袁成當兒子,這給他身世上的硬傷進行了一次有效的修補,相當於袁紹也成了名義上的袁家嫡子了。

但袁紹的出身硬傷在那個時代,只能被遮掩,無法被消除。一些“敵人”到了利益衝突時,便會拿這個說事,比如公孫瓚、曹操以及他的親兄弟袁術就沒少拿這個事抹黑、埋汰過袁紹。要是袁紹能力不強,哪能在那個亂世出頭呢?

大多數史書說袁紹能混出來是因為他天賦異稟、儀表堂堂、廣交朋友、有領袖之風。這是比較中肯的,因為那個時候其實就是“子憑母貴”,沒過人的能力,你媽要是個丫鬟,你也基本上只能在家吃口安樂飯了。

袁紹在過繼給袁成當兒子之後,便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新身份和袁家的資源,憑藉自己的能力去擴大自己的名聲和實力。比如

袁紹在黨錮之禍後參與了不少次的營救與秘密集會,積極參與階級行動就是袁紹擴大影響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袁家的勢力強到可以左右歷史的走向了,但是他們卻一直沒有走到歷史前臺,就是因為前文所說的兩條政治大動脈一直被外戚和宦官控制著。年輕有膽氣、聰明有實力的袁紹決定要完成這個家族、階級使命,這也是袁紹能力和膽識的一種體現。

袁紹的思路很清晰,方法也很得當。先是廣交才俊,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把自己打造成了袁家下一代的發言人。袁紹做得很成功,那些排隊到袁家送禮的人,很多都是衝著袁紹去的,後來因為人太多,甚至到了

“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的

地步。這就說明袁紹的咖位已經出來了。

袁紹的咖位一出來,很多事情就好辦多了,就得有人要招募他了。所以袁紹就順勢進入大將軍何進的幕府,開始靠近權力核心了。何進出身屠戶,屬於東漢有史來最寒微的外戚,他需要袁紹的聲望加成,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袁紹他靠近何進是想幹什麼呢?別急,繼續往下看。

袁紹的謀劃有多牛?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很多人都說袁紹就是一個善於搞社交的人,所以他能夠順利翻身!但是他在政治上一直缺乏遠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袁紹是怎麼憑藉一己之力讓東漢末年翻天覆地的,看看袁紹究竟在政治上有沒有遠見、懂不懂謀劃、善不善經營。

搭上何進這架梯子之後,袁紹和袁術都順利地爬到了禁軍實力將領的關鍵位置,袁紹開始有了他謀劃天下的基礎。

話說,189年4月,靈帝病重,臨死之前,他下定決心要廢長立幼,一舉給東漢多少年的“戚宦之爭”再次拉開閘門了。當然,漢靈帝要改立太子的原因是複雜的,這裡不多解釋了。先介紹一下漢靈帝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劉辯是何進妹妹所生,小兒子劉協是王美人所生。王美人因深受漢靈帝的寵愛,所以在後宮爭鬥中被弄死了。漢靈帝為了保護他和王美人的骨肉劉協,就把劉協交給母親董太后帶大。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劉協比劉辯招人喜歡,但劉辯比劉協有實力。漢靈帝想要廢掉劉辯,肯定會遭到何家的反抗。所以他選擇了一個人,他就是大太監蹇碩,把劉協託孤給了他。因為蹇碩是西園軍首領宦官,手裡有一部分軍權,而且這個蹇碩一直和何進不對付。要是他能聯合董太后那部分力量,理論上還是有機會幹掉何進的。

漢靈帝逝世後,蹇碩果然就準備對何進下手了,他準備借邀請何進進宮商量漢靈帝的喪事,然後設好埋伏,一舉擊殺何進,然後強行把劉協推上皇位。但何進命不該絕,有人給何進一個勁地使眼色,所以何進沒有走進蹇碩的埋伏圈。然後,第二天何進直接把外甥劉辯推上了皇位,尊妹妹為何太后,舉袁紹的叔叔

袁隗為太傅、參錄尚書事和自己共同輔政。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然後,接下來的主角徹底變成了袁紹。袁紹也是派人勸說何進要痛打落水狗,趁機把宦官集團消滅乾淨。至於袁紹為什麼要這麼做?主要有幾個方面的想法:1、徹底搞垮宦官集團,他們袁家剛剛到手的政事決定權才安全;2、士族集團和外戚、集團本就是多年的政敵。3、何進只有徹底消滅宦官集團,才能把事搞大,最好兩敗俱傷,士族集團才更有機會就此崛起。

袁紹因進親客張津,勸進悉誅諸宦官

但是何進也不完全是個傻子,他也明白其實外戚和宦官都是依託於皇權的唇齒相依的利益集團,相生相殺,但非要徹底弄死誰,皇權受損,士族集團必然崛起,到時候又有新的對手。而且,徹底清除宦官集團必定是兩敗俱傷的結果,即便自己勝利了也不能完全消化勝利成果,歸根到底還是便宜了士族集團。所以,何進只想誅殺首惡蹇碩等人就可以了。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何進只是不蠢,但奈何袁紹太聰明,一邊使勁勸,另一邊使勁挖坑。總之,他就是要逼何進早點對宦官集團動手。

袁紹讓人暗示蹇碩,何進要動手了 ,要他團結宮中的其他宦官勢力如“十常侍”,共同來對付何進。這樣既能把宦官集團全部捲進來,又能逼何進早點動手。結果蹇碩是上道了,但“十常侍”並沒配合,反而把蹇碩的計劃透露給了何進。因為“十常侍”清楚地知道主動權現在在誰手裡,他們這些宦官都是要靠著皇帝吃飯,現在這情況下劉辯的皇位挺穩,自己沒必要犯傻。其次,很多宦官本身和何太后、何家關係就挺好,比如張讓,就是何家的恩人,多次幫過何進兄妹,何進的另一個妹妹就嫁給了張讓做兒媳婦。

何進得到訊息後,決定不願意再忍了。直接串通宮中的黃門令,讓蹇碩領盒飯了。隨後,何進收了蹇碩手中的兵權。另外,何進又連帶收拾了董太后的勢力,沒辦法,都是外戚,但你我不是一條心,只能讓你受委屈了,何況你老董家還有一部分軍權呢。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事情到了這個份上,何進的目的是基本實現了,他真正成了獨掌權柄的外戚。但是袁紹的目的並沒有,兩大敵人依然完好無損。所以故事還得繼續。

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納號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

袁紹每天挑撥何進,說宦官集團存在始終是個禍害,還搬出了前朝的竇家做例子。你不弄死他們,他們遲早會弄死你。(弄死了宦官集團,我們老袁家才能徹底掌握政事上的拍板權)。何進本來就沒什麼見識,哪經得起這麼挑撥,於是就開始有動搖了。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何進心想,我不殺他們,但是我防範他們、削弱他們總沒有錯吧!所以他開始找各種理由透過自己的妹妹打壓“十常侍”。比如要撤換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們的職務。何太后比他哥腦子清醒些,她說:“宦官統領禁省是祖制,不可輕易廢除。而且把宦官都弄跑了,我一個寡婦現在監國,難道就每天直接對著那幫大男人?”

實際上當時的宦官集團已經認慫了,比如經常給老何家送點禮,表明態度。所以何進對宦官集團也沒有必殺之心,再說張讓等人還是他的恩人和親戚呢!但是,何進也不想和袁紹背後計程車族集團徹底決裂,所以不停用

“太后不允許”

“實力不允許”

來搪塞袁紹。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於是,袁紹終於提出了那個改變歷史的建議了:

引董卓進京。何進終於無法拒絕了。

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

後面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袁紹一邊利用何進對自己的信任,不斷假傳命令(因為何進給了他假節【代發命令】的權力),透過不停製造何進要將宦官集團一網打盡的假像,逼得本已妥協的宦官集團狗急跳牆。而何進本身對宦官集團並沒有殺心,只是想驅散、削弱他們,結果反而因為沒有防範,被“十常侍”給暗算了。

而一直伺機而動的袁紹和袁術憑藉他們手裡的軍權開始收拾殘局,逐漸掌握局面,差一點就成了第二個王莽。

只是他沒有想到董卓根本不會理會他的“一番苦心”,簡單粗暴地率軍進入長安,奪了袁紹的勝利果實,而袁紹也果斷地潛回河北,振臂一呼,開始了天下共討董卓的亂世。

袁紹為什麼被低估?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從上述的介紹來看,袁紹有勇有謀有手段、敢打敢拼敢佈局,他實際上是東漢末年第一個登上歷史舞臺的梟雄,說他是志大才疏確實不夠客觀。

而且,我們可以從袁紹的行事作風看出,袁紹的心思十分縝密、思慮十分長遠、佈局十分精妙,是一個十分高明的政治高手。

所以,我們在面對歷史的時候,不能被一些人云亦云的演義傳奇給矇蔽了。

袁紹其實一直都挺有能耐的,能夠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地讓盤踞東漢朝堂上百年的政治集團灰飛煙滅,可以自導自演一部烽煙四起的天下大劇,能當著董卓的面斥問:“難道我的寶劍不鋒利嗎?”,能讓別人把冀州拱手相讓,能一搖旗幟就成為諸侯領袖,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是一個庸才呢?

事實上,袁紹的政治嗅覺是十分敏銳和正確的。

比如他在董卓進京後,果斷放棄勞動成果,回河北另起爐灶。比如最先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袁紹想到的。又比如他擊敗幽州的公孫瓚,簡直就是縮減版的“官渡之戰”。但是,袁紹很不幸,總是差那麼一點點運氣,董卓這個莽夫壞了他的好事。當然這是次要的,他完全有能力趕走董卓。更不幸的是他那個從小看不上眼的小跟班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排得進前十的英雄,成了他無法逾越的大山。

這是另一個版本的“既生瑜何生亮”

袁紹真的是志大才疏的庸才?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袁紹最後敗給了曹操,連曹操都在歷史上屢屢被黑,何況袁紹?

但東漢末年的政治格局,可以說是袁紹一手導演的。後來的三國鼎立、司馬家統一,其實都是沿著袁紹的政治邏輯在推進。先說說東漢崩潰的本質吧,它其實在根本上是士族集團在長期被打壓的前提下,一次絕地反擊,而且是一次漂亮的反擊。再說說,三國形成的政治邏輯吧,劉備是借用“皇權和正統”之名的草根崛起,孫權是地方軍閥的偏安自立,曹操是拉攏寒門的與世為敵,前面失敗的袁紹和後面成功的司馬懿和他們所代表計程車族集團才是這場鬥爭的真正主角。

袁紹沒有被推到歷史前臺,沒有得到人們正確的認識,也和大多數人的歷史觀有關係,他們只看現象和結果,只喜歡英雄和美女,只在乎酣暢淋漓的快感和蕩氣迴腸的刺激,而忽略很多潛在的邏輯和脈絡,所以也慢慢地,漸行漸遠漸無書,與歷史的真相、本質和意義,越來越遠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