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大公無私”:既是最高貴的品德,又是生活的大智慧

2021-12-29由 學思觀 發表于 歷史

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大公無私”:既是最高貴的品德,又是生活的大智慧

漢語成語的“大公無私”,現在已成為要求領導者和管理者必備的道德素質和職業操守。人我兼顧,擴然無私,是之謂公。蔽於私我,不能大公,是之謂私。

只有大公無私,方能天下為公,公而忘私;只有大公無私,方能公是公非,公事公辦;只有大公無私,方能克己為公,而廉潔奉公。

這一漢語成語,出自漢代馬融所著的《忠經·天地神明》,原文為:“忠者中也,至公無私。”

“至公”,就是大公。“公”之為義,一是公平,亦即是對人一視同仁,均平普遍;一是公正,亦即是堅持原則,公正不阿。公與私相對而言,公則無私,無私則公。

人生價值觀

上言,大公無私,既是人生修為上的大格局、大氣魄,又是人生自得的高品位、高素養,還是人生道術的大手筆、大智慧。

人生方法論

上言,只有大公無私,方能有盡己性命的自得其所,參贊化育;只有大公無私,方能有尊德樂義的忠誠於己,待人如親;只有大公無私,方能有得人多助的事半功倍,功成名遂。

大公無私,體現了人生修為的大格局、大氣魄。

在中華古代文化的語境中,大公無私之道德,既以大道或天地的至大存在者為人格效法的德性,又以聖人的偉大品德作為人倫之極致。前者為人性的大格局,後者為人生的大氣魄。

在《老子》中,絕對存在者“大道”,具有“容乃公,公乃全”的質性,對待萬物一視同仁。大道之性,蘊藏在天地化育萬物上,是降甘露自均平。大公無私者,以天下人之功為功,而不貪功其功。

在儒家思想中,“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天之博大,在於“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大公無私,就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心性廓然大公,故能裁成輔相天下而各得其所。

在早期法家思想中,認為

“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

(《管子·形勢解

公平無私,則賢不肖莫不用。參於天地之無私,故能

德善

無棄人。

“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至公無私與、無私罰,故人雖受其災害而莫怨之。此在政治上就是依法為治的大公無私。

從人性大格局上言,是仁者與萬物為一體,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在效法大道和天地大公無私之道德中,就有了蒞臨天下之博大胸襟和仁愛情懷,內聖而外王。聖人“與天地參”(《中庸》),參贊萬物之化育。聖人法天合德,覆載萬民而兼有之,燭臨萬族而事使之。

從人生大氣魄上言,是有志於道者,以天下為己任,以宇宙內事為己分內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尚書·洪範》)大公無私,必然公平而無遺棄,公正而不偏倚,就能無遺善隱奸,而刑賞信必公正。

“大公無私”:既是最高貴的品德,又是生活的大智慧

大公無私,體現了人生自得的高品位、高素養。

無私之品德,乃為克己之私。私出自情慾、情感,公則出自本性、道德。大公者,方能無私慾而通天下之慾,無私情而情順天下之情。

大公無私之德,在於體認天地之大德,而成為自己內心的人格高品位、道德高素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禮記·仲尼閒居》)聖人有“三無私”,就能“參於天地”,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

無私而善利之,

以勞天下。

大公無私之德,在道家的價值中是人格高品位的德真、道德高素質的公正。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 (《莊子·大宗師》)天地無私覆載,則無私富人,也無私貧人,公平均普。

大公無私之德,在法家的價值中是人格高品位的公道中正、道德高素質的正直無私。聖人之所以“法天合德,象地無親”(《管子·版法解》),就在於天覆而無外,其德無不施;地載而無棄,故莫不生殖。“

法天合德”,兼覆之而天下受命;“象地無親”,兼載之則諸生皆養。“參於日月”,就在於無私而兼照之,則美惡不隱

大公無私的人格高品位、道德高素質,在雜家的價值中是: “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呂氏春秋·去私》)天人合一,則人格效法天道之品格。

大公無私,在政治中乃為可貴之品德,也是施行政治必備的職業素質。在上者不公,則在下者不忠。領導者外賢而偏舉,則員工必爭職而妒賢。管理者心胸寬廣,不恤親疏,無論貴賤,公正無私,則大家信服,而奉公無怨無悔。

對於領導者和管理者來說,就要有公心而無私求,有公與而無私惠,有公怒而無私怨,有公用而無私費,有公差而無私使。反之,有私求則傷清廉,有私惠則傷公正,有私費則傷制度,有私怨則傷德行,有私使則傷正義。

管理的大公無私,就在於命令非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而在於循事物之性而為義。古人“廓然大公,物來順應”的思想,就在於因物以應物,而無不當其理則。聖人之喜怒,是“在物不在己”。“在物”,則喜怒當其理;“在己”,則喜怒任意放肆。

“大公無私”:既是最高貴的品德,又是生活的大智慧

大公無私,體現了人生道術的大手筆、大智慧。

大公無私,既然人格的高貴修養、道德可貴品質,又是安身立命、明哲保身的大手筆、大智慧。從謀生的大手筆上言,己在天下中,謀求天下安方能己安;從存身的大智慧上言,非有大公無私則無以得人、遠怨、免患。

至公者,有大我而無私我。修養至公之德,非是否定小我的合理之私。在一視同仁中,自能兼顧自己合理之慾求。做事出於公心,就會正確看待集體的利益,而不假公濟私、損公肥私,真正做到大公無私、公而忘私。

大公無私,則仁。待人出於公心,就會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正當欲求,不強人所難、損人利己,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見利思義,既求己之正當利益,又思人之合理利益,在互利中合作,在兼利中各得其所。

見得思義,是己欲得則思人之得,追求公平之利益。自己當得的,也希望別人當得。在共贏中合作,在雙贏中各得其所。仁者愛人,愛人而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人一旦有了大公無私之心,則心地寬而站位高,胸襟廣而思慮全,待人誠而處事公,原則立而威信生。以此管理人,則人信服,不令而行;以之幹事業,則人才聚,功成名遂。

大公無私之品德,還是領導者和管理者樹立權威、確立威信所必備的職業素質要求。猶如“天不言而信,神不怒而威”一樣,領導者和管理者真誠故能信,無私故能威。

“大公無私”:既是最高貴的品德,又是生活的大智慧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