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科舉制度的歷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2021-12-26由 我說白話 發表于 歷史

中國的科舉制度開始於公元605年,在隋煬帝時期正式確立,一直到1905年9月2日,由慈禧下詔廢止,而正式廢除,歷時共1300年。在這1300年間一共產生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舉人。

雖然直到隋煬帝時期才正式的確立了科舉的制度,但是早在先秦就已經有了鄉舉裡選制度來推舉人才。

在《禮記・王制》中有記載:“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任事然後滑之,位定然後祿之。”

《禮記・王制》中記載:“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徵於鄉,升於學者不徵於司徒,曰造士。”

科舉制度的歷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而到了兩漢時期,有了察舉制度。

西漢舉賢良(或稱“秀才”)為盛,東漢舉孝廉為盛。被薦人經皇帝“策問”後授官。

這樣僅靠個人品行以及官僚貴族的推薦的制度自然是存在許多的弊端,無法公平公正的推舉出人才。

但是漢代的這些制度也為後來科舉制度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科舉制度的歷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在隋代,公元605年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隋唐以進士、明經兩科取士,進士科重文辭,明經科重經術。

進士科的考試主要是考察考生對詩詞歌賦的創作能力,而明經科主要考試內容包括帖經和墨義。帖經就像現在的中學生考試中的古詩詞填空,而墨義都是一些與經文有關的問答。古語云:“三十明經老明經,五十進士少進士”

科舉制度的歷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唐代取士由地方舉送中央考試,稱鄉貢,被貢舉的人稱舉人,參加進士科考試者稱進士。唐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頭或狀元,進士及第尚未授官的稱前進士,參加吏部考選取中之後方可授官。

到了武則天時代開始,設立了武舉考試,來挑選武官。她還創殿試,由皇帝親自選拔人才。

科舉制度的歷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在中國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對中國的發展既有其積極的作用,又有其顯著的弊端。

用這樣的方式為國家選拔人才提供了一種相對公正的方法和程式,也為平民向更高的階級流動開通了一條有吸引力的道路,也就是有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說法。

而科舉制度卻又在另一方面強化了封建皇權的專制統治,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及“官本位”思想在中國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阻礙了科學思想的發展,使得中國在近現代科技進步中貽誤了發展的良機。

你學會了嗎?

歡迎點贊,關注,收藏,轉發,在評論區裡留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