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他,曾是曹縣最閃亮的男人

2021-07-05由 歷史上的照片 發表于 歷史

文/楊大遠

他,曾是曹縣最閃亮的男人

825年秋天,唐朝河南道曹州冤句縣的一戶人家,正在自家的小院子裡賞菊花。

這戶人家的老翁與兒子對飲菊花酒,佩著茱萸的5歲小孫子在桌上碟子裡抓茱萸餅吃。

兒子以菊花連句,老翁思索很久沒有連上。

坐在老翁身旁的孫子不做菊外人,應口即答:

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

孩子的父親怪孩子多嘴,舉手就要一巴掌。

老翁忙制止說:“孫子雖然不知輕重,但能吟詩,可以讓他再作一首!”

孩子眨了眨巴眼睛,嘟嘴而出: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首《題菊花》是說,滿院的菊花在西風中,帶著陣陣寒意和幽幽冷香,沒有蝴蝶來欣賞她的嬌蕊芳香。他年我要是當了百花之神,我一定讓她和桃花一起在春天盛開。

詩中的菊花象徵著底層寒門勞苦人家,蝴蝶是表示成功的標誌,青帝是達到成功的力量,桃花是美好生活的體現。

這首詩展示了孩子一視同仁的平等思想和改變命運的偉大抱負,具有輝煌燦爛的浪漫主義情懷和天真無邪的人性主義光輝。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滿滿的屌絲逆襲的雞湯自信、妥妥的打工人碾壓996的雞凍自豪、爽爽的土豬拱白菜的冰雪自甜。

老翁大驚,趕忙把孩子抱在懷裡,盛讚孩子不是非凡之人,乃是五方天帝之一的青龍帝下凡,是掌管天下東方的春神和百花神:

生如螻蟻,當有鴻鵠之志。 命如紙薄,應有不屈之心。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有朝一日,必將飛黃騰達。

這個孩子就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沖天大將軍、率土大將軍、大齊開國皇帝黃巢。

黃巢,820年出生在冤句縣(今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一個世代販鹽的鹽商家庭,俗稱鹽販子。

黃巢出生這一年是唐憲宗元和十五年。

這年正月取得“元和中興”,被劍橋中國史稱為“晚唐最強有力的皇帝”唐憲宗,在大明宮中和殿吃金丹修仙暴死。

02

黃巢家很富裕。

據歐陽修主編的《新唐書》記載:

世鬻鹽,富於貲。

但富並不意味著貴,按照古代社會士農工商的排序,黃巢家的社會地位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寒門。

而且,隨著晚唐鹽法政策的變化,黃巢家隨時面臨收入下滑的危險和來自官府的打擊。

據唐朝史學家、宰相杜佑(詩人杜牧的爺爺)的《通典》記載,唐初到唐玄宗天寶年間,唐朝對鹽業實行鹽稅政策,即向鹽商們收稅,其他不管。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財政難以為繼。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第五琦出任鹽鐵使。為增加財政收入,第五琦借鑑顏真卿的鹽業專賣法,實行榷鹽法。

簡單來說就是老百姓製鹽、官府收鹽運鹽賣鹽。

製鹽的老百姓單獨立戶,稱為亭戶,隸屬於鹽鐵使。鹽鐵使直接管理食鹽的生產、運輸、銷售。

該鹽法規定,每鬥鹽加價100文。鹽價由原來的每鬥10文,變為每鬥110文。

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唐朝財政收入,但10文的私鹽沒有了,只有110文的官鹽,而老百姓又不能不吃鹽。

這個政策變化,很可能使黃巢家,由相對自由的私鹽商人,變為只能生產鹽而不能賣鹽的亭戶,而且還受到鹽鐵使的嚴格監管,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了枷鎖,失去了自由”。

唐代宗寶應二年(762),著名經濟學家劉晏接替第五琦出任度支鹽鐵轉運使。

劉晏將官運官銷改為商運商銷,商人從官府批發食鹽運往全國各地銷售。

同時,精簡鹽政機關,減少鹽業運營成本;嚴厲打擊私鹽,創立常平鹽法。

劉晏鹽法,不僅使鹽業收入達到了財政收入的一半,“天下之賦,鹽利居半”,也有利於減輕老百姓負擔,並使鹽商獲得一定的利潤空間。

黃巢家迴歸鹽商的本業。

顯然,劉晏鹽法比第五琦榷鹽法更加合理成熟。

劉晏擔任鹽鐵使的18年應該是唐朝鹽業發展的黃金年代,對於代宗朝的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過德宗皇帝比較昏聵,是個跑偏的傢伙。他聽信讒言,於建中元年(780)罷免並殺害了劉晏,唐代鹽政從此由盛轉衰。

唐德宗喜歡瞎折騰,因為亂搞,建中二年(781)爆發了幽州節度使朱滔、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納、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聯合起兵的“四鎮之亂”。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載,德宗皇帝為了籌措平叛經費,在建中三年悍然下詔:

鹽每鬥價,皆增百錢。

執行了22年的110文鹽價,增加到210文。

建中四年,德宗又下令每鬥增加160文,鹽價變為370文。

唐順宗、唐憲宗時期,鹽價降到250文,後來又漲到300文。

然而弔詭的是,德宗提高鹽價,並沒有增加官府收入,反而使私鹽商大獲暴利,私鹽也更貴,老百姓更加吃不起鹽。

家家乾乾淨淨,個個窮困不堪,也就開始怨恨官府。

從德宗朝到憲宗朝,黃巢家應該是處於財富不斷積累的黑金時期,同時也是官私鹽鬥爭最激烈的時代。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李巽出任度支鹽鐵轉運使。這位經濟學家採取降低鹽價、恢復常平的方式,增加官府鹽業收入。一年之內就超過了劉晏鹽法的收入,兩年之內達到180萬緡(1緡=1000文),出色地解決了當時唐朝的財政困難。

那麼,對老百姓來說,是否就意味著李巽比劉晏更好?

南宋歷史學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鑑音注》犀利地指出:

然則李巽勝劉晏乎?曰:不如也,晏猶有遺利在民,巽則盡取之也。

胡三省一語就撕掉了李巽的花內褲:一個留有餘地,一個拿得精光。

此外,第五琦鹽法時禁止私鹽,鹽價相對合理,即使販賣,處罰也相對較輕;

劉晏抓私鹽販子抓得比較有效,大體上遏制了私鹽買賣。

但自唐德宗建中年間以來,私鹽瘋狂發展:

亭戶冒法,私鬻不絕。巡捕之卒,遍於州縣。

面對私鹽氾濫成災,唐朝嚴厲處罰私鹽販子。

處罰雖然殘酷無比,但效果不佳。私鹽問題反而越罰越嚴重,官私鬥爭愈演愈烈。

貓爪日趨鋒利,老鼠也日益狡詐。

最後老鼠主動進攻,驚心動魄的貓鼠遊戲開始了:貓,你輸的是什麼液;鼠,我輸的是想你的夜。

由於唐朝官私鹽矛盾尖銳到臨界點,終於爆發了代表“私鹽販子和唐朝官府”終極決戰的王仙芝、黃巢起義。

貓鼠你死我活的決鬥,藩鎮之亂接踵而來,意味著晚唐社會內卷的絕望化。

沒有一天不折騰,沒有一刻不鬥爭。

不僅唐朝朝廷應接不暇,面對藩鎮之禍此伏彼起,官鹽私鹽爭鬥不息,就連吃瓜群眾也累得喘不過氣來。

他,曾是曹縣最閃亮的男人

03

發了財的黃巢家深感出身寒門被人看不起,不願意躺平在家裡,於是開始雞娃黃巢,讓他讀書,希望他透過科舉考試做官,打破階層固化,實現階層上升。

按說5歲就能寫出那麼好的詩來,黃巢絕不是一個學渣,《新唐書》就誇他:

善擊劍騎射,稍通書記。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黃巢文武雙全,真正的學霸。

若干年後,黃巢學得差不多,滿懷家人的期望,興沖沖地趕到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試。

考試時,黃巢不害怕不緊張,輕輕鬆鬆做完交卷。

發榜之日,黃巢早早看榜,從第一名看到倒數第一名,也沒有看到黃巢的大名。

本以為金榜題名,沒想到第一次就名落孫山。

雖然心情壞到想閉嘴,但黃巢決定先呆在長安,明年再考。

反正黃巢家裡不差錢,住宿生活費還是出得起的。

第二年,黃巢再次走進考場,用心寫了詩賦,認真做了試題。

放榜之日,黃巢也不像上次那麼早來看榜,而是最後一個來。

結果不出我們所料,依然榜上無名,黃巢大失所望。

那時候正是長安的深秋之天,黃巢落寞憂傷。

看著滿地霜,菊花殘,黃巢吟出了他那首充滿殺氣的《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詩的字裡行間透著黃巢,對李唐王朝的不滿和仇恨。

從小就想當花神青帝的他,要讓“我的花開後,百花都殺掉”。身懷利器,殺心自起。他想在重陽節之前,血洗長安。

平心而論,黃巢不能全怪唐朝沒錄取他,要怪也怪他選了個水很深的進士科來考。

唐朝的科舉考試,進士科水最深。

一是進士科要考三門:經學、時務策、詩賦。

明經科只考前兩門,進士科要加試詩賦。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的進士科更加重視詩賦科,要求考生寫一首詩,一篇賦。

詩賦寫得不好,很容易落榜。

明擺著的理,明經易,進士難。

當時的諺語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詩人孟郊三次參加科舉考試,才在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考中進士,46歲的孟郊興奮地寫了一首《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二是進士科錄取人數少得可憐。

唐朝仍是門閥社會,門閥貴族不僅可以透過門蔭出仕(俗稱接班),還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本來進士科錄取的人數就少,門閥貴族還佔了名額,錄取寒門讀書人就更少了。

白居易在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後寫詩說: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這一年的進士科,全國只錄取了17個人。

這是個什麼概念?

鳳毛麟角的玩意兒,黃巢考不上,實屬正常情況。

三是進士科考試前都要拜訪一下主考官。

白居易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先以詩文拜訪了當時的主考官之一顧況。

另一個離黃巢比較近的例子,就是詩人朱慶餘在唐敬宗寶曆二年(826)中進士之前,寫了《近試上張水部》,拜訪主考官之一張籍: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時任水部郎中的張籍,看了很是喜歡,提筆回道: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後經張籍推薦宣傳,朱慶餘一舉考中進士。

朱慶餘這種做法,叫做行卷通榜,在唐朝是允許的。

黃巢比較單純,哪裡知道還有聯絡感情,搞定關係,提高知名度這種套路。

其實,他與其待在客棧死讀書,不如帶著自己的菊花詩,去拜訪一下主考官,說不定就考中了。

唐朝也就多了一個進士,少了一個造反的傢伙。

但耿直的黃巢心想:太特麼坑爹,不帶這樣玩的。俺堂堂寫菊花詩的老司機,還要去阿諛奉承吹牛拍馬你們這些老油條官僚,沒一個好東西。

他離開長安,回到老家冤句縣,放棄科舉,重操舊業,販起無聊的私鹽。

一直販到唐僖宗乾符元年(874)。

04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這年,河南道大旱,百姓嚴重饑荒,唐朝朝廷卻依舊橫徵暴斂。

這年,私鹽販子王仙芝起兵,自稱均平天補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率領起義軍搞翻曹州。

乾符二年(875)六月,55歲的黃巢在冤句縣響應王仙芝起義,會師曹州,加入草軍。

乾符五年(878),王仙芝戰死,黃巢成為草軍領袖,改年號為“王霸”。

王霸二年(879),黃巢圍攻廣州,破城,殺人如麻。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又一個庚子鼠年。

十一月十七日,黃巢攻陷洛陽。

不久,黃巢的平唐大將軍尚讓、外甥林言打破潼關,朝長安殺來。

奔跑吧,唐朝皇帝。

十二月三日,唐僖宗跑得比兔子還快,開城門逃出長安。

十二月初五,黃巢拿下長安,從春明門進入太極殿,終於“沖天香陣透長安”。

此時的黃巢,已經不再是幾十年前落魄的落榜考生,而是讓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起義軍首領,被數千宮女迎拜稱呼為“黃王”。

這才是人生的巔峰,這才是王者的榮耀。

黃巢大喜,把自己一路搶到的金帛錢財,分給宮女和窮人。

同時,他開啟了長安淘寶模式。

據歐陽修的《新唐書》:

甫數日,因大掠,縛棰居人索財,號“淘物”。富家皆跣而驅,賊酋閱甲第以處,爭取人妻女亂之,捕得官吏悉斬之,火廬舍不可貲,宗室侯王屠之無類矣。

十二月十三日,黃巢在大明宮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年號金統,成為大齊開國皇帝。

黃巢掏出符命說:

“唐帝知朕起義,改元廣明,以文字言之,唐已無天分矣。‘唐”去‘醜’‘口’ 而安‘黃’,天意令黃在唐下,乃黃家日月也。土德生金,予以金王,宜改年為金統。”

黃巢的手下給他上了一個皇號:承天應運啟聖睿文宣武皇帝。

黃巢接著對不願投降的唐朝宗室門閥大開殺戒,殺戮像暴風驟雨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打爆了門閥貴族的豬頭。

他殺死唐朝宰相崔沆、豆盧瓚、豪傑張直方及大臣劉鄴、裴諗、趙濛、李溥、李湯、鄭綦、鄭系、駙馬都尉於琮、廣德公主等數百人,族滅朝貴官僚。

當時因應舉慘遭羈留長安,親眼目睹黃巢大齊和李唐王朝在京城殘酷殊死搏鬥兩年的著名花間派詩人韋莊,在中和三年(883)寫的詩歌《秦婦吟》說:

四面從茲多厄束,一斗黃金一斗粟。 尚讓廚中食木皮,黃巢機上刲人肉。 東南斷絕無糧道,溝壑漸平人漸少。 六軍門外倚殭屍,七架營中填餓殍。 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 採樵斫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 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 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後來,黃巢大將、成為唐朝權臣的朱溫,在唐天祐元年(904)八月刺殺唐昭宗,天祐二年(905年)二月勒死酒酣中的德王李裕、棣王李祤、虔王李禊、沂王李禋、遂王李禕、景王李秘、祁王李祺、雅王李禛、瓊王李祥等9王,投屍九曲池。

朱溫又在同年六月初一,在滑州白馬驛,矯詔逼殺唐朝尚書左僕射裴樞、靜海軍節度使獨孤損、右僕射崔遠、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守太保致仕趙崇、兵部侍郎王贊等“衣冠清流”30餘人,投屍黃河,史稱“白馬驛之禍”。

他,曾是曹縣最閃亮的男人

05

據《資治通鑑》記載:

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於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

朱溫的謀士、人稱“貓頭鷹”的李振,在唐朝鹹通乾符(860—879)年間的20年裡,多次考進士沒中。

他也認為是門閥官僚搞的鬼,於是就怪在他們身上。

李振的想法,代表了當時很多寒門讀書人科場不順的絕望心態,在唐末社會比較普遍。

事實上,晚唐牛李黨爭十分激烈。

代表門閥貴族官僚的李德裕黨和代表寒門科舉官員的牛僧孺黨互相傾軋,互相排擠,互相打擊,雙方黨同伐異,排除異己,幾十年鬥得整個朝廷和地方烏煙瘴氣,不可開交。

以至於當時人都說:“去河北賊易,去心中賊難!”

確實,唐朝門閥官僚很雞賊,不僅把沒關係沒背景的窮苦讀書人整慘了,而且變著法兒,打著各種正義旗號,表面是為國家消除禍患,實則是搜刮民脂民膏,把民間老百姓都整窮了,搞得家家乾淨,遍地民不聊生。

因此,李振對朱溫說:“這些官僚自命不凡,常常說自己是清流。其實應該投到黃河去,讓他們成為濁流。”

朱溫聽了大笑,於是就把這些門閥貴族全部投了黃河餵了魚。

黃巢,特別是朱溫的濫殺亂砍,過於殘暴,有傷蒼天好生之德。

不過,自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和門第觀念被徹底掃除。

從這個角度,黃巢起義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當然,門閥貴族勢力作為一種歷史現象,雖然消滅了,但門閥政治不會自動消失,甚至門閥觀念還可能存在於人們的言行中。

他,曾是曹縣最閃亮的男人

黃巢兵敗後,有說被殺,有說出家。

傳說,晚年的黃巢還寫了一首《自題畫像》詩: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PS:京劇《珠簾寨》一句唱詞:家住曹州並曹縣,姓黃名巢字舉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