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人們常說點翰林,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2022-01-12由 歷史作家郭寶平 發表于 歷史

明朝特重翰林,沒有翰林院經歷的,就沒有資格入閣拜相。所謂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點翰林後,就成為“儲相”——內閣大臣的後備人選。

點翰林是通俗的說法,正式的說法是從新科進士裡甄拔庶吉士,又稱館選。

館選比較簡單,但是也不能說容易。只有新科進士才有資格報名;凡報名者,先提供自己過去寫的文章5篇,然後參加面試。

科舉考試是全憑筆試成績,而館選,屬於面試性質。

這就不那麼好把握了。筆試大體上還算公平,只要一加入主觀因素,比如面試之類的,就有貓膩了。

館選能不能成功,取決於許多因素:房師舉薦、中進士的名次、年齡、地域、外表。除了這些顯規則亦即慣例以外,按照一個流行的術語,還有潛規則呢!

首先,房師要舉薦。那時候科舉考試的主考官謂之座主或座師,因為殿試寫策論的科目不同(自選四書五經之中一種),又分房(比如張居正科舉考試就分在禮房),“房”的閱卷管就是房師。房師舉薦,是前提,房師不舉薦就不能報名。

其次,中進士的名次。名詞靠前者,有優勢。

再次,年齡。按說,既然是內閣大臣的後備人選,年齡應該適當大點才好。但是,當時卻不是這樣,大概是考慮到後備的時間相當長吧,越年輕越好。

第四,地域。選拔內閣大臣的後備幹部,講究地域平衡,進士多的省份,競爭就激烈。

第五,外貌。俊朗儒雅,沉穩老成者有優勢。

但是,知情人說了:“庶吉士之選,請託居其半。也有人概括為兩要素:“有聲有援”。

所謂聲,就是有些名氣。比如出過文集,寫過什麼有影響力的作品等;也可能是家世顯赫,自幼被譽為神通,廣為人知等等。也可能做過什麼見義勇為的事等等。總是有些名氣就容易納入視野。

所謂有援,就是有靠山,有人脈。

簡言之,人脈,是相當重要的。你要有門路找到有影響力的人。當然你還要放得下身段,說討好之類的話。

比如明朝文壇領袖王世貞(我寫過《明朝大書生》這本書,就是寫他的,我認為他就是《金瓶梅》的作者》),本來在朝廷人脈廣連,可他就是就放不下身段,不願意去求人,所以沒有參加館選。這導致他終生都不能釋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