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乾縣人的“小年”記憶:灶板糖、漫牆

2021-12-26由 心繫乾縣 發表于 歷史

今天是農曆的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年味兒是從臘月初八就開始的。關於年俗乾縣當地有民謠:碎娃碎娃(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踢裡誇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買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 ,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乾縣人的“小年”記憶:灶板糖、漫牆

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祭灶和漫牆。

傳說小年這一天,是灶王爺去天庭給玉皇大帝彙報人間情況的日子。人們為了讓灶王爺多多美言幾句,便會在這一天給灶王爺供奉形如笏板的糖,以期來年得到上天更多的福澤。所以灶王爺神像前的對聯一般都是“上天言好事,下凡(回宮)降吉祥”。

乾縣人的“小年”記憶:灶板糖、漫牆

而這種糖,很多地方叫“灶糖”,但是乾縣當地人叫它“灶板糖”。其得名的來歷有兩種,一種說法是灶板糖的樣子就像是古代文臣手裡拿的笏板一樣,所以叫做灶板糖。另一種說法是,灶糖是供奉在灶王爺神像前的灶板上的糖,所以叫灶板糖。(以前乾縣人供奉灶王爺的方式是先用漿糊把神像糊在牆上,然後在神像下方釘兩根木厥,搭一塊木板以供上香點蠟,這塊木板就叫灶板)。

乾縣人的“小年”記憶:灶板糖、漫牆

乾縣的小孩最喜歡小年的原因當然還是能吃到甜甜的灶板糖。和灶板糖一同售賣的還有乾縣的特色小吃“芝麻滾子”。這都是小時候最渴望的零食。

吃完了了甜甜的灶板糖,就有活幹了。倘若這一天天氣還好,家裡的老人就會打掃屋子。而最具關中特色的當屬“漫牆”這個習俗了。

乾縣人的“小年”記憶:灶板糖、漫牆

80年代以前,乾縣當地的房子大多是“土木結構”。院牆是土打牆,房子牆是用胡基壘成的,然後搭椽、支檁、駕梁。家庭情況好點的,也頂多是用青磚砌個樑柱。因為那時候蓋房材料幾乎全是“水、泥”,而非水泥。

胡基牆壘好,表面凹凸不平,乾縣人會用黃泥加上麥草把牆面抹平。再用“白土”和成稀泥粉刷表面,這個粉刷的過程就叫“漫牆”。

漫牆當然離不開“白土”,“白土”實際上就是黃土,之所以叫“白土”,只不過是因為它土質細膩沒有雜質看起來比黃土色淡一點而已。

乾縣人的“小年”記憶:灶板糖、漫牆

白土一般就在城壕、崖(乾縣話lái)邊、溝底就地取材。挖好的白土,用溫水泡在大鐵盆裡。等白土和水混成稀泥,便用刷子開始粉刷。屋裡屋外粉刷一新,天氣若好,半天就幹了,也不會裂紋掉皮。然後把換洗的炕圍子釘好,漫牆工作就正式結束了。

吃完灶板糖,漫好牆。乾縣人的開年大幕正式拉開,小年過後,蒸小饅頭、煮肉、炒醬辣子、裝碗子……年就這樣來了!

後記:灶板糖、漫牆這些是八十年代及以前農村小孩的共同回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年俗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而所謂的年味也在年俗越來越遠中變的越來越淡。最後,只留在我們的回憶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