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流血的革命,為何清末時期的暗殺格外多?

2021-12-25由 沐陽說 發表于 歷史

流血的革命,為何清末時期的暗殺格外多?

非隆隆炸彈,不足以驚其入夢之遊魂。

非霍霍刀光,不足以刮其沁心之銅臭!

1902年,中國留日學生楊毓麟,在《新湖南》雜誌中振臂高呼,呼籲國人,對清朝反動官吏,採取激烈的肉體消滅手段。

起義,暗殺,實現革命最粗暴而血腥的方式,在清末很是平常。

在老一批同盟會,把暴動和暗殺,列為革命必備的兩種方法。

那些耳熟能詳的革命者,蔡元培、吳樾、宋教仁,包括孫中山無不如此,就連黃興這樣的首腦級人物,也幾次想親自去施行暗殺。

他們一致認為,當時的人民,尚未覺醒,革命黨對清政府,心欲去之而力不足,只能用暗殺加暴動,雙管齊下。而炸彈、手槍、匕首,種種強力而導致的對清朝達官巨吏的暗殺,第一容易成功,第二暗殺者本人可享“光榮名譽”,第三能促成下層民眾覺醒,第四可促進社會“進化”。

更進一步,暗殺過後,清政府必然大行壓制,如此會愈加引起人民更強烈的反抗。

所以,暗殺是為引,播撒革命火種才是正道,一舉多得的手段,廣受革命者們推崇。

流血的革命,為何清末時期的暗殺格外多?

秋瑾

秋瑾的兩句詩,更激勵過無數仁人志士慷慨赴死:

摶沙有願興亡楚,博浪無錐擊暴秦。

當時全國各地,有數不清的“暗殺團”,掀起一陣陣暗殺風潮。

最知名大概有七八個,包括黃興所屬的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蔡元培光復會等所屬的上海暗殺團、以吳樾為代表的北京暗殺團、以及方君瑛所屬的同盟會東京總部暗殺團,汪精衛所在的京津同盟會等等。

在辛亥革命前後的一段時間內,從1900年史堅如謀炸兩廣總督德壽開始,到1912年彭家珍炸死良弼止,付諸行動的暗殺,共50多起。雖然成功的次數不是很多,但影響十分巨大。

有人說,當時的暗殺活動實則是武裝起義失敗後的情緒發洩,或者是革命“捷徑”的僥倖心理。

但,歷史並不能簡單化,單靠一群人搖旗呼喊大力鼓吹便真可煽動如此大規模的暗殺潮嗎?而暗殺,真的只是一種情緒宣洩嗎?

流血的革命,為何清末時期的暗殺格外多?

若要細究其淵源,則需要認真地追溯和回望,在一些旁枝末節的片段中,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爬羅剔抉,或許能幫助我們驅散所有的迷惑,進而一片粲然。

清末,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中西思想碰撞激烈,隨之人民思想漸次覺醒,封建階級地位岌岌可危,暗殺,在那個年代,並不僅僅是一種“恐怖主義”,它背後的成分,格外複雜。

彼時的暗殺主義,似乎結合了中國古代刺客精神以及西方革命暗殺活動兩種元素。

西方尤其是俄國,不少的民間黨派一直幻想著透過幹掉沙皇這樣的一次性行動取得勝利,所以,暗殺是他們的唯一手段,他們自稱是英雄,並相信少數英豪血淋淋的人頭,可作廣大群眾的指路明燈,引導後來人源源不斷的持續這項事業。

而中國的革命者們似乎與之相通,但又更加清醒,暗殺只是作為一種革命手段。

中國革命者們的暗殺,具有鮮明的歷史烙印,在更早時候,實施暗殺的人叫做刺客,有如豫讓、荊軻、聶政等人,成為了革命者們的精神寄託,但他們又摒棄了“士為知己者死”的私恩,他們所進行的暗殺,目的是為了“種族之恩,祖國之恩”,是“為民請命”。

在承繼了古代中國俠客敢於犧牲,不畏強暴,一往無前的精神之外,革命黨人發揚光大,力倡勇敢之風,力提矢志不渝之氣,其目的,就在於澆鑄中華新民族之魂。

這樣的口號,最先受鼓舞的當然是熱血沸騰的讀書人,所以不難發現,革命者中的刺客,很少有專業出身的“行家裡手”,大多都是出身良家的大好青年。

而實施暗殺的革命者,對自己的結局都一清二楚,成或不成,都難逃一死,不是宰割凌遲,就是梟首挖心。

流血的革命,為何清末時期的暗殺格外多?

所以,舉凡是暗殺行動,行刺者均抱著“捨生忘死,玉石俱焚”的信念,這當然是因為革命理想的加持,但此外,或許還因為另一種思想的深刻影響。

章太炎在鼓吹革命之時,實則灌輸了一種佛學虛無主義思想,他主張用宗教催發人民信心,增進國民道德,二宗之學,講的就是“普渡眾生”。

何謂“普渡眾生”?即一緣既絕,萬念俱消,頭目腦髓,均可施捨予人。

如此至高無上的信仰成為了精神原動力,革命者自可勇猛無畏,蹈死不顧。

如文前所說,以鮮血和生命為籌碼的暗殺,就算不是情緒的宣洩,但當真有作用嗎?

毫無疑問,答案是肯定的。

長夢千年何日醒,睡鄉誰遣警鐘鳴!

炸彈、匕首、子彈,驚雷貫耳,不斷驚醒沉睡的國人。

流血的革命,為何清末時期的暗殺格外多?

當一個又一個革命者以身殉國,慘死於清朝廷的屠刀之下,在那些革命人士連篇累牘的宣傳之下,冷漠,麻木,終還是被驅散了,國人對清朝王朝虛偽立憲的迷夢逐漸被打碎。

大小官員,悍酋大吏,無不是談虎色變,他們開始忌憚,開始害怕,不得不三拘其身,不敢妄自作為,甚至為了保命,大把大把的送銀子。

這,就是革命者們不惜生命大搞刺殺的目的。

當然,大興暗殺也並非全是益處,也有欠考慮的一面,革命並非是除掉幾個大臣就能成功,推翻封建統治更不是幾次暗殺就能搞定的,加之暗殺團體山頭林立,羽毛未豐卻又各行其事,不敢驚擾地方,也不敢惹來外國人,只能小打小鬧,很難一舉成事。

而最關鍵的是,暗殺也有消極的一面,貼身行刺也就罷了,很多時候,暗殺卻是採用炸彈,比如,史堅如行刺,他在地下埋烈性炸彈,結果德壽本人只被炸下床,毫髮無損。而附近的房舍卻被炸得面目全非,壓死壓傷很多平民。如此,暗殺不成反倒給了清朝廷以口實,藉以煽惑群眾,誣衊革命。

流血的革命,為何清末時期的暗殺格外多?

無論如何,在那個革命的年代,暗殺都不可避免,也不可或缺,它既是革命黨一向的革命方針,也是喚醒國人迷夢、清除元兇巨憝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而對於那些已經超越時代侷限的革命者個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以身殉志,以命酬國,此般英雄作為,真真是讓後人崇敬倍至,扼腕稱歎。

那堅韌不屈,百死不撓的革命精神,也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