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家”的嬗變史

2021-12-23由 文史日更 發表于 歷史

在漢字中,“家”的本意是“下面養豬的屋子”,後來才演變為“住了許多人的一間屋子”。

“家”的嬗變史

“家”字上面的“宀”是指房屋,下面的“豕”,是豬的象形。

對現代人來說,家是人成長和生活的地方。

世上本來沒有家,是歷史的發展,造就了“家”。恩格斯曾對此有過系統研究,還寫過專門的論述。

“家”的嬗變史

今天“家庭”的前身,是中世紀的“家族”,而“家族”的前身,是更古老的“宗族”,和史前時代的“氏族”。

所謂氏族,其實就是按照天然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族群。最初是母系氏族,母親生下來的孩子們聚在一起,組成這種以同一個母親為核心的血緣氏族。上古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描述的就是這種最早的“家”,女媧造人,煉石補天的神話反映了這一時期女性在社會生活的主導地位。

最早的“家”,是母親的,父親是附庸。

“家”的嬗變史

後來部落戰爭升級,男性作為軍事首領,地位崛起,從女性手中奪取了氏族的主導權,這就過渡到了父系氏族形態。權力,知識和財富開始按照父系順序來傳遞,於是女性主導的氏族演變成了父權制的“宗族”,宗法制成為社會基本制度。

“家”的嬗變史

宗法制是在承認父權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兄權,女性被排除在外

這時的“家”,是以同一個男性長輩(祖)為核心的大宗族。隨著氏族主導權由女性轉移到男性,“姓”這種子女編號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由母系繼承變為父系繼承。“同姓”以前意味著“有同一個母親”,現在則變成了“擁有同一個父親”。

這時的“家”,是父親的,母親成了附庸,一夫多妻是常態。

“家”的嬗變史

進入小農經濟時代後,這種父系的大宗族,仍舊是漫長中世紀社會結構的基本形態。這時的農業生產普遍需要大規模地組織勞動力,於是男性勞動力自然要按照父系秩序組織起來,聚族而居,家庭成員幾世同堂,等級森嚴,什麼事都是族長說了算。

“家”的嬗變史

近代史,工業社會開始後,大工廠制度之下,單個的自由勞動成為主流,於是原先的父系大宗族也就拆散開來,變成了小家庭。但這時的女性地位仍舊很低,仍舊是男性的附庸。

再往後,隨著女性在工業生產中的作用日漸凸顯,女工階層壯大,女性經濟收入的增加,帶來了家庭地位的上升,現代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才最終定型。

氏族——宗族——家族——家庭,這就是“家”的嬗變史,從中可以看出,作為孕育新生命的單位,家變得越來越小了,其背後的原理在於生產力發展,單位勞動力所能提供的收入越來越高,養育孩子越來越靈活。

這是好事。

現代社會,小家庭是常態,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那種“幾世同堂”的大家族就消亡了。在現在資本運轉規則下,傳統的父系大家族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所謂現代“豪門”就這麼出現了。

現在的“豪門”與古代的地主宗族不一樣,它本質上是一個偽裝成家族的財團,家庭成員既是親人也是股東同事,親情倫理關係與經濟利益商場爭鬥糾纏不清,這才有了那麼多辣眼睛的狗血故事。身在豪門,很難體驗到普通小家庭的溫馨與親情,因為你無時不刻都在開董事會。

豪門,是家的一種畸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