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法國航空工業的結晶,坎坷的身世,最終成功的“陣風”戰鬥機

2021-12-22由 英雄光 發表于 歷史

原創不易,請認可價值,本文為“今日頭條 英雄光”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0-5-23

法國航空工業的結晶,坎坷的身世,最終成功的“陣風”戰鬥機

陣風戰機

看標題應該都知道,我們這章講的是法國達索公司生產的陣風戰鬥機,陣風戰鬥機的名頭大多數軍迷應該是早就有所耳聞的,其與EF-2000“颱風”戰機,JAS-39“鷹獅”戰機,並稱為“歐三鴨”,開玩笑的,應該是“歐洲三雄”,這三架戰機都有著不俗的效能,是歐洲目前能拿得出手的最先進的現役戰機。

(PS:歐三鴨意味歐洲三架自研自產的鴨翼戰機。)

法國航空工業的結晶,坎坷的身世,最終成功的“陣風”戰鬥機

颱風戰機

當然除了效能優良,它們三個也有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貴,就算是最便宜的鷹獅,也在巴西賣出了36架45億美元的價格,更別說陣風在在印度賣出了36架88億美元的天價。

(PS:當然兩者都不是隻賣空機,巴西不僅購買了鷹獅,還有武器,人員訓練等,還分攤了部分研發費用。印度的陣風也是一樣的,88億美元也拿到了技術。)

除此以外,陣風戰鬥機是多功能戰機,這裡的多功能指的不是簡單的“對地+對空”,而是兼顧對空,對地,對海,而且陣風還能作為艦載機使用。這其實就有點類似於F-35戰機,F-35就是典型的全能戰機,基本上所有的活它都能幹,當然F-35在任務選擇性的廣度上還是要比陣風更強一些的,但即便如此,能夠做到海,空軍通用的陣風也是極其了不起的了。

法國航空工業的結晶,坎坷的身世,最終成功的“陣風”戰鬥機

鷹獅戰機

不順暢的研發經歷

正如題目所說,陣風戰鬥機在研發時的確是歷經坎坷,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 製造時為法國達索公司單獨承擔;2. 賣的時候不好賣。

冷戰時期,華約和北約的軍備競賽一直沒有停止,兩者一直在新武器和反制的道路上奔跑,而戰鬥機的競爭是重點中的重點。在上世紀60~70年代左右,對空軍需求較大的各國都開始研究下一代戰機。

關於戰鬥機的研發,

整個北約大致構成了兩種模式:1. 與美國共同研發,分擔經費,共享成功;

典型的例子就是比利時,丹麥,荷蘭,挪威四國為了尋找替換F-104G的戰機和美國空軍聯手研發新戰機,ACF(空戰戰鬥機)的直接結果就是幫助F-16誕生,所以這四個國家用的都是早期的F-16A。老實講的話,如果機會合適,小國家同美國合作研製戰鬥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研發戰鬥機的時間很長成本很高,而自身的需要又很小,消化不了產量,雖然積累了技術,但很可能會讓本國的航空公司賠的底褲朝天。而且,小國家沒有必要積累自身的技術,只要透過用錢去買一部分戰機,能夠負擔最基本的防空任務就可以了。

法國航空工業的結晶,坎坷的身世,最終成功的“陣風”戰鬥機

F-16

第二個方式就是:自研

;颱風戰鬥機就是典型的例子,颱風戰機是義大利,德國(當時還是西德),英國,西班牙一起參與研發的,因為各國的航空公司要積累戰鬥機製造技術,所以儘管可以購買美國的戰機,但是這樣很容易讓本國的航空公司衰落下去,畢竟研發和製造戰鬥機可是要花費很長時間的,長時間經歷空窗期,技術可能還會退化。

在1975年左右,法國空軍為了替換下一代戰機提出了ACT計劃(戰術作戰飛機),法國海軍也提出了ACM計劃(海軍作戰飛機),法國為了節省成本乾脆將兩者結合到了一起,提出了ACX計劃(試驗作戰飛機),決定研製一款既能在空軍使用又可以當艦載機使用的海空兩用戰機。

而就在這時,英國和德國決定一起研製下一代戰機,於是ECF(歐洲聯合戰鬥機)計劃於1979年9月成立了。達索公司在1979年10月加入了ECF的研發,由於參與的企業很多,大家都想用自己的方案,都在開發自己的原型機,於是就談崩了,法國堅持自己的想法,乾脆出來單幹,這也為後來陣風慘淡的銷量埋下了伏筆。

法國航空工業的結晶,坎坷的身世,最終成功的“陣風”戰鬥機

陣風戰機

(PS:ECF計劃中,英國提倡多用途和外場部署能力,而德國想要一款空優戰機,法國則想要一款能夠海空通用的輕型戰機。三國根據自身的情況有不同的需求,西德是直面蘇聯的第一道防線,在蘇聯驚人戰鬥力面前最需要準備的永遠是防禦,所以西德需要空優戰機。而英國,在擁有了狂風戰鬥機這樣效能優良戰機,當然想更進一步糅合出一款多功能戰機。法國不僅考慮到了海軍還想要適配航母的輕型戰機,當初就是因為F-4“鬼怪”體型太大,法國海軍選擇了F-8E。而且法國在堅持自身想法的同時還要求在ECF計劃中佔據主導位置,最終談判破裂。而西德和英國相互妥協,這和以前有過良好的合作經歷有關,也和它們的要求能夠比較好的結合有關係。)

於是在1985年法國達索公司又退出了ECF計劃,決定堅持自己的想法,所幸經歷一波三折ACX的研發進度沒有因此受到拖累,但法國兩次變卦決定自研,很多情況都要重新考慮,而且自研的難度無疑要比合作大多了,不過法國此時已有幻影-2000的研製經驗,這為後來的陣風戰機掃清了很多障礙,陣風戰機的很多技術也用在了幻影-2000後續的改進型號上。

法國航空工業的結晶,坎坷的身世,最終成功的“陣風”戰鬥機

幻影-2000戰機正在起飛

(PS:不過法國變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早在1965年英法合作研製TSR2變後掠翼戰機時,英國堅持對地攻擊為主,法國堅持截擊為主,於是兩者的合作就破裂了,英國隨後與西德,義大利三國研製了狂風變後掠翼戰機,法國則走向了幻影-2000的道路。其實兩國都沒錯,所處位置和戰略重心不一樣,戰術需求會有很大不同。)

陣風戰機一共有四種型號,陣風-A是初始的試驗機,陣風-B是法國空軍的雙座教練機,陣風-C是法空軍使用的單座機型,陣風-M是法國海軍使用的單座艦載機。最早服役的陣風戰機型號,於2001年5月服役,原因是法國海軍急需一批新的艦載機,從1965年F-8E交付完畢到2001年陣風入役,老一輩的F-8E已經用了37年了,美國早都用上F-14了。

法國航空工業的結晶,坎坷的身世,最終成功的“陣風”戰鬥機

陣風-M戰機

不順暢的銷售經歷

陣風雖然以優異的效能平穩下線,但其的坎坷人生還有第二段,那就是賣不出去。原因很簡單,世界各國大的小的訂單大多是由美國和俄羅斯承包的,其餘的每一筆訂單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他國家研發自己戰機很可能就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費了半天勁,花了大筆錢,積累了技術,卻沒有買家,只能內部消化。相比之下,颱風戰鬥機由於是四國共同研發,每個國家都能分攤一部分訂單,自給自足。而陣風則沒有這麼好的福氣,在內部需求滿足不了自身需求時,只能選擇去和其他優秀機型競爭訂單。

而陣風就完全不一樣了,陣風是法國獨立研製,雖然有法國空軍和海軍購買,但總數還是太少了。於是,達索公司一直在尋求其他國家的訂單,而且為了彌補自身提高價格,達索公司還可以出售生產線。法國政府也一直在幫忙,埃及就是在法國政府的幫助下才完成了24架訂單。除此以外也就只有印度和卡達選擇了陣風戰鬥機,不管哪個都是天價。

法國航空工業的結晶,坎坷的身世,最終成功的“陣風”戰鬥機

F-35B

(PS:更尷尬的是,法國空軍和海軍的採購計劃也遠低於預期標準,這對達索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達索公司也從未停止自己推銷陣風的腳步,瑞士,巴西,科威特等國家試過,但最終不是放棄推遲了採購計劃,就是把對陣風戰機的意向換成了鷹獅戰鬥機或者颱風戰鬥機。儘管未來的幾年,還有一些國家會採購一些先進戰機,但隨著F-35的成熟和F/A-18E/F blockIII的出現,相同型別的優秀戰機會擠佔剩餘的訂單,陣風的外銷之路毫無疑問會更加艱難。

法國航空工業的結晶,坎坷的身世,最終成功的“陣風”戰鬥機

陣風-M戰機

參考文獻:

《“陣風”戰鬥機》 馮瓊 【J】《國際電子戰》 2003(2)25~31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