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荊楚?湘楚?細說楚文化的來龍去脈

2021-12-17由 藤樹先生 發表于 歷史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這是屈原對楚國百姓的哀憂。說到楚國,不得不提到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以屈原為代表的楚文化,是中國古代地域文化中一塊璀璨奪目的瑰寶。與楚文化相同時代還有很多其他地域文化,例如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等等,這些地域文化共同組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華夏文化或者漢文化。楚文化是荊楚文化的源頭跟主幹,楚人博採眾長,積極與周邊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展開文化交流,在開放的基礎上,塑造出屬於自己的特色文化,在不斷融合的過程中不斷激發文化活力。

荊楚?湘楚?細說楚文化的來龍去脈

遊客正在參觀曾侯乙編鐘

楚國留給了我們很多珍寶,中國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留下的光耀千古的《楚辭》;湖北隨州出土的戰國古樂器

曾侯乙編鐘

,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世界樂器史上絕無僅有;享有“天下第一劍”美譽、在地下沉睡兩千多年而不鏽的

越王勾踐劍

;以及迄今中國儲存最好、品種最全、織繡工藝最精湛、被專家學者譽為世界“絲綢寶庫”的馬山戰國絲織品;被盜二十多次

熊家冢墓

,仍然出土了捲雲紋玉璧、 透雕蟠螭紋玉璧、雙龍玉璧、變形龍紋璧、變形龍紋珩、谷紋珩、透雕龍鳳虺紋珩、雙龍首谷紋珩、龍形佩等等大量的楚國玉器;填補史書記載空白、被譽為地下書庫的楚漢簡牘;色澤絢麗、工藝精湛,佔全國總數五分之三的楚秦漢漆木器;特別是一九七五年六月八日荊州鳳凰山出土的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獨具型別的

西漢古屍

……

荊楚?湘楚?細說楚文化的來龍去脈

楚人舞蹈

楚文化是春秋戰國時期以楚國為代表的、是高度發達且風格獨特的南方區域文化。楚文化是楚人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所創造的優秀歷史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體展現。

壯美的建築、綺麗的歌舞、精湛的技藝、博大的典籍……那是楚文化的前世。無與倫比的青銅器、絲織和刺繡品、漆器、美術和樂舞……這些精彩絕豔的工藝與樂舞,與老莊哲學和屈莊文學一起,構成了楚文化的六大支柱。這是楚文化的今生。它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充滿質感、色彩和溫度的楚國,也訴說著中國文明的另一種可能:一種充滿了濃厚自由空氣的可能。

所謂楚文化通常有兩種含義:一是歷史文化概念意義上的楚文化,主要是指先秦楚國、楚族所創造的文化;二是區域文化意義上的楚文化,是指從古到今楚地的文化。而這裡主要所講的是古代楚文化。

楚文化的起源:

篳路藍縷

楚文化發源地說法不一,有五種之多,但是楚文化起源於中原華夏一脈的商周文化是一定的。楚公族為祝融八姓中季連一支。《楚居》中詳細記載了季連一族的詳細遷移路線,初居住在河南新密一帶的具茨山,繁衍生息以後,楚人往南部遷移到了河南湖北一帶。

“季連初降於山,抵於空窮,前出於喬山,宅處爰波。逆上洲水。見盤庚之子,處於方山,女曰妣隹(音zhui)……季連聞其有聘,從及之盤(泮),爰生伯、遠仲。遊徜徉,先處於京宗。”

荊楚?湘楚?細說楚文化的來龍去脈

《史記.五帝本紀》、《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也有所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 之子也。可以看出楚文化的發展與楚國的崛起是同步的。

荊楚?湘楚?細說楚文化的來龍去脈

春秋楚國範圍

如今的湖北大部、河南西南部和南部為早期楚文化的源頭;江蘇、浙江和安徽的北部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成為春秋中期以後楚文化的中心;貴州、雲南、廣東和山東等地的部分地區和甚至朝鮮半島都受到了楚文化的影響。

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佈在商都國都朝歌的南方。

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後曰鬻熊,學識淵博,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遂成“熊”姓。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這一記載表明祝融的後裔自中原進入湖北境內後,熊繹及其後代便成為長江和漢水流域最早的拓荒者,並正式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以致最後發展壯大成為“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一。

《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從熊渠立其三子為王,到楚武王自立為王,楚文王建都於郢,再到楚莊王稱霸中原的近三百年間,楚國就從偏居南隅的“蕞爾小邦,透過艱苦開發,南征北戰,變成“地方五千裡”的戰國時代泱泱大國。楚國曆時800年,即使被秦所滅,依舊不可小覷,其後的楚流一派成為亡秦的重要支柱。

荊楚?湘楚?細說楚文化的來龍去脈

鼎盛時期的楚國,面積涵蓋了整個中國南部,人口曾達到五百萬,是戰國時期中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這裡先後湧現出了道家老子、農學家許珩、天文學家唐昧、陰陽學家南公、教育家荀子,還有音樂家鍾子期等等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八百年曆史的楚文化也隨之逐步形成。

楚文化的發展:相容幷包

楚人寬容仁厚的態度和海納百川的胸懷,也是楚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獲得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原因。楚人進入江漢平原以後,將多種文化熔鑄於一爐,再加以轉化,成就了燦爛的楚文化。

荊楚?湘楚?細說楚文化的來龍去脈

楚國貨幣

楚國兼併了眾多的國家,縱橫跨越今天的十一個省(市),而且每征服一個地方,楚人都善於學習該地的優良文化。最出名的莫過於現如今名揚海內外的曾侯乙編鐘,曾國善音律青銅製造,文化程度優於楚國,楚人征服曾國以後,迅速吸收當地文化,讓楚國的文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據考證:“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爭中從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 過大量俘馘的記錄。”

對於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於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容忍度、開放性和凝聚力。在對中原地區的征服中,楚國大量推行楚文化,另一方面又收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吸取華夏精髓。楚人十分重視教育,大量的楚國貴族熟讀經典。

荊楚?湘楚?細說楚文化的來龍去脈

《春秋》

《國語·楚語》記載:“ 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不僅古籍中有所記載楚國皇族重視文化的教導,現今出土的文物也可以看出。楚國墓中擁有大量的諸子百家的著作,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了三個抄本的《老子》、道家典籍《太一生水》、儒家著作《魯穆公問子思》等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有儒家著作、道家著作等共80餘種。清華簡整理出儒家著作《尚書》、佚詩《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等,另有筮佔類書籍《筮法》、數學類《算表》等。可以看出楚國對華夏文化的學習是全方位的。

荊楚?湘楚?細說楚文化的來龍去脈

越王勾踐劍

楚人不僅北上吸收中原文化,在東進的過程中,也跟吳越文化有了摩擦。吳越兩國善武,產於吳地的吳越劍是著名的冷兵器。吳越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一大批名劍。干將、莫邪、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一批千古名劍都來源於吳越地區。楚國的強大有一大部分是因為吳越兵器的影響。而對於吳越而言,大量的楚人也開始來到吳越,幫助吳國越國。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伍子胥。伍子胥等人的到來對吳國的稱霸中原至關重要。楚人范蠡也將優秀楚文化帶到了越國,越人滅吳,臥薪嚐膽的故事流傳至今。 戰國時期,吳越被楚國所滅,吳越故地盡屬於楚,在楚文化的強勢覆蓋下,吳越故地開始楚化,戰國晚期時,在吳越地區,楚文化已經完全替代了越文化。

荊楚?湘楚?細說楚文化的來龍去脈

屈原

楚國還逐漸向南發展,春秋早中期到達湘江下游,春秋晚期進入湘中,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到達湘南,吳起變法後,楚國開始攻佔南方,南平百越,疆界及於南嶺。楚文化與百越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楚辭體受到《越人歌》的影響;湘南地區楚人墓、越人墓分佈錯雜;越人的金屬採礦冶鑄技術對楚人產生重大影響。楚、越文化互相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因不喜山居,故楚人較少向西發展。西周晚期,楚熊渠之後熊摯,因有疾不得為嗣,自竄於夔,趕走原先國君,代為夔君,建立了羋姓夔國。楚國為了鞏固後方基地,楚成王時楚國滅夔國,楚莊王時楚國滅庸國,楚國開始進入三峽流域。從三峽考古發現的楚人遺址和墓葬來看,楚人從春秋早期開始進入三峽秭歸一帶,春秋中期時到達巫山一帶,春秋晚期楚國勢力向西急劇擴張,抵達奉節、雲陽等地。戰國中期是楚人西進的又一高潮,到達今忠縣一帶。據文獻記載,楚人還在三峽一帶設定巫郡、黔中郡。

荊楚?湘楚?細說楚文化的來龍去脈

楚國青銅——問鼎

在文化方面,秦滅巴、蜀以前,楚文化對巴、蜀文化影響最大,尤其是楚國青銅文明、鐵器文明對巴蜀地區的影響,這一點從巴蜀地區出土大量楚式青銅器和鐵器就可以看出。而楚人從巴人手中獲得了鹽業生產權,學習並掌握了鹽業生產技術。楚人西進三峽,控制了長江交通、鹽業生產和硃砂原料,楚國的經濟實力得以迅速壯大。

荊楚和湘楚:楚文化交相輝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漢時期,楚雖為秦國所滅,但以“道”為核心的楚文化並未隨著楚國的滅亡而消失。秦末,楚人劉邦、項羽又反過來滅秦,並大興楚文化,使楚文化有復甦之勢。

但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自成體系的楚文化便不復存在,而楚文化純真的精神內涵卻與傳統中原文化共同構築形成了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如今最追崇楚文化便是湖南湖北兩省了。

荊楚?湘楚?細說楚文化的來龍去脈

古鄂國所在地

湖北本來有個本地小國——鄂國,楚人南遷以後將其吞併,將楚國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張,進而將整個湖北省納入到了楚國範圍,進而拓寬到周邊的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蘇等地。可以說湖北是楚國的核心地區,楚國正是在湖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年熊紅在鄂地建立鄂國,自稱鄂王。現如今的湖北簡稱也來源於此。不過湖北人對鄂的認同並沒有楚高。如今武漢等地很多民間團體和部門機構都以“楚”自稱,例如大楚網,楚天都市報,楚商等等。湖北是妥妥的楚文化繼承者。

湖南春秋時期本屬於羅國,在楚人不斷地擴張中也被納入到了楚國範圍。雖然湖南並不是楚國的核心區域,但是湖南人的楚文化認同十分強。特別是千年書院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嶽麓書院作為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對於宣傳楚文化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更不說屈原是在湖南汨羅江投江獻國的偉大壯舉。可見現如今的湖南,骨血裡都是楚文化的遺留,並且不斷吸收發展,保持了地方特色。

荊楚?湘楚?細說楚文化的來龍去脈

嶽麓書院

湖南湖北就像兩兄弟,以洞庭湖為界,清朝以前曾經是一體。湖南北部和湖北南部的地域風俗都十分相近,最近網上有兩省相爭楚文化的訊息,其實完全沒必要,兩省近年來的發展水平都很接近,在文化認同上更應相互吸收,保持楚文化的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路,侵權聯絡作者刪除)

參考文獻:

·

《楚辭》

·

《楚居》

·

《史記》

·

《戰國策》

·

《荊楚文化發展歷史》

·

《楚國的擴張》

·

《嶽麓書院史》

·

《博採眾長、後來居上的楚文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