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大唐封常清(千古悲情將軍),感人著作《封常清謝死表聞》

2021-12-17由 古今看客 發表于 歷史

大唐封常清(千古悲情將軍),感人著作《封常清謝死表聞》

封常清

封常清(?—756。1。24),蒲州猗氏人(今山西猗氏縣南二十里),唐朝名將,戰功赫赫。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為官。安史之亂時,因出師不利被處斬。

封常清封常清年過三十後,仍然默默無聞,便投到安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詧的門下。當時將軍高仙芝為都知兵馬使,頗有才能,每次出軍時,身邊的隨從就有三十多人,而且衣服鮮明。封常清也想成為高仙芝的隨從,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書一封,毛遂自薦。但封常清的形象卻非常差,不但身材細瘦,而且還斜眼、腳短跛足。高仙芝見到封常清後,嫌他相貌醜陋,不願接受。第一天失敗後,封常清沒有灰心,於第二天再次投書。高仙芝不勝其煩:“吾奏傔已足,何煩複來!”封常清聽後大怒,說道:“常清慕公高義,願事鞭轡,所以無媒而前,何見拒之深乎?公若方圓取人,則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儘管如此,高仙芝還是沒收留他。從此,封常清就早晚不離高府之門,等他出入,如此數十日。高仙芝迫不得已,只好讓封常清“補為傔”。

仙芝傔人封常清

天寶初年,達奚諸部叛亂,從黑山以北,直到碎葉城(又稱素葉城、索虜城,在今俄羅斯伏龍芝市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闊葉附近,一說在今俄羅斯托克馬克附近),唐玄宗詔令夫蒙靈詧前去平叛。夫蒙靈詧派高仙芝率2000精騎自副城向北,直至綾嶺下邀擊叛軍。達奚部因行軍勞頓,人馬皆疲,盡為唐軍所殺。封常清在帳中私下寫好捷報,捷書中詳細地陳述了他們如何“次舍井泉,遇賊形勢,克獲謀略”。高仙芝想說的,封常清都周到地替他講了,“仙芝大駭異之”。回軍後,夫蒙靈詧設宴犒勞。此時,高仙芝已讓封常清“去奴襪帶刀見”。判官劉眺、獨孤峻等爭問:“前者捷書,誰之所作?副大使幕下何得有如此人。”高仙芝答道:“即仙芝傔人封常清也。”眾人聞後皆驚,便求仙芝請封常清入坐,並互相談話,談得很投機,好像舊相識似的。從此,封常清遂知名。以破達奚之功,授疊州(治合川,今甘肅迭部)地下戍主,仍為判官。此後以軍功累授鎮將、果毅、折衝。

天寶六年(747年),封常清隨高仙芝擊敗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十二月,高仙芝取代夫蒙靈詧出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封常清因從戰有功,高仙芝便奏他為慶王府錄事參軍,充節度判官,賜紫金魚袋。不久,又加朝散大夫,專門負責四鎮的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等事宜。以後高仙芝每次出征,常令封常清為留後使。

大唐封常清(千古悲情將軍),感人著作《封常清謝死表聞》

封常清

安史之亂,兵戰兇危,大宦官監軍邊令誠這位大人卻也想指手畫腳一番。這打仗可不是兒戲,高仙芝自然不能聽這位的話亂來。這宦官翻臉比翻書還快,按史書的說法就是“易怒而難消”,立馬向玄宗皇帝上讒言,把高仙芝、封常清的“敗績”添油加醋地在玄宗面前一一陳講,對於二將的頑強和匆忙召募士兵的低素質卻隻字不提。玄宗“龍顏大怒”,絲毫不念二將固守潼關之功,“遣(邊)令誠賚敕至軍並誅之。”

邊令誠到潼關後,在驛南西街向封常清宣讀敕令。跪聽聖旨後,封常清言道:“我討賊無方,令國家蒙羞,死所甘心。但身死之後,有表章奏與皇上,請公公予以上達天聽。”言畢,隨身取出早已準備好的奏表,遞給邊令誠,然後,跪地伏首,慷慨受刑。

大唐封常清(千古悲情將軍),感人著作《封常清謝死表聞》

封常清將軍

封常清在臨終表章中,先陳述自己東京失陷後之所以敗逃,不是為了苟全性命,並向唐玄宗詳細講解與敵交戰後對安祿山叛軍的軍事分析和重新認識。接著,封常清又如實講述了洛陽敗績的原因和自己忍死敗退的情由。

“中使駱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萬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卻赴陝州,隨高仙芝行營,負斧縲囚,忽焉解縛,敗軍之將,更許增修。臣常清誠歡誠喜,頓首頓首。臣自城陷已來,前後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對。臣之此來,非求苟活,實欲陳社稷之計,破虎狼之謀。冀拜首闕庭,吐心陛下,論逆胡之兵勢,陳討捍之別謀。酬萬死之恩,以報一生之寵。豈料長安日遠,謁見無由;函谷關遙,陳情不暇!臣讀《春秋》,見狼瞫稱未獲死所,臣今獲矣。

昨者與羯胡接戰,自今月七日交兵,至於十三日不已。臣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素未訓習。率周南市人之眾,當漁陽突騎之師,尚猶殺敵塞路,血流滿野。臣欲挺身刃下,死節軍前,恐長逆胡之威,以挫王師之勢。是以馳御就日,將命歸天。一期陛下斬臣于都市之下,以誡諸將;二期陛下問臣以逆賊之勢,將誡諸軍;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許臣竭露。臣今將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後,誑妄為辭;陛下或以臣欲盡所忠,肝膽見察。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願畢矣。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為尸諫之臣,死作聖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迴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聖代悲戀之至。”

這篇名傳千古的《封常清謝死表聞》今天讀起來依然催人淚下,可謂是千載之下,可悲可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