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成王敗寇悍將史思明的一生

2021-11-26由 艄箕壩 發表于 歷史

(703~761) 59歲

703年 出生

史思明簡介:

史思明,男,曾用名(亦名):史窣[sū]幹、安榮國

成王敗寇悍將史思明的一生

出生:

703年1月21日,出生於營州都督府羈縻州-寧夷州的突厥部落/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

背景:

家族背景:昭武九姓

漢初,匈奴破月氏,迫其西遷,以河西昭武(昭武即王城,今甘肅臨澤昭武,張掖附近)為故地的月氏部落遂向西逃亡,進入中亞粟特地域,征服當地土著,形成若干城邦。

後中亞形成九個沙漠綠洲國家城邦,以康國為首的諸粟特,其中有安、曹、石、米、何、史、穆、畢等國,統稱“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國,處在古絲綢之路上,世代善於經商。唐中葉平定西突厥後,這九個國家便臣服於大唐王朝,隨後開始了與中原漢人的融合,曹、石、米、何、康、安諸姓為唐朝立下的軍功和擔任的軍政職務。

粟特人:

粟特人以善經商聞名,諳熟各種語言,多豪商大賈,操印歐語系東伊朗語,其主要商業活動內容是從中原購買絲綢,而從西域運進體積小,價值高的珍寶,如瑟瑟、美玉、瑪瑙、珍珠等。此外還販賣奴隸(包括拐賣兒童婦女),控制了絲路貿易的命脈。

父子計利:

粟特人“父子計利”,不存在大家族制度,而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度,一方面非常重視父系家世,粟特人皆冠以某某是某某的兒子,父名至關重要,祖父以上就不計了。另一方面,男子成年後就須脫離家庭,自去經商謀生,須獨立生活。開始與父母、兄弟別離分居,兄弟之間如發生利益糾紛,不恥訴於官府。兄弟、鄰居之間財產分得清清楚楚。

704年 2歲

史思明比安祿山早出生幾天,兩人又同鄉,自少時便成為夥伴。

705年 3歲

706年 4歲

707年 5歲

708年 6歲

709年 7歲

710年 8歲

711年 9歲

712年 10歲

713年 11歲

714年 12歲

715年 13歲

716年 14歲

717年 15歲

718年 16歲

719年 17歲 輕騎、互市牙郎

史思明投兵(具體年代不詳):

成年後,史思明投入營州都督烏知義帳下,成為一名輕騎,每次被派出打探敵情,史思明都有所斬獲。

史思明通曉六蕃語言,因此升為互市牙郎,負責邊境貿易的中介事務。

720年 18歲

721年 19歲

722年 20歲

723年 21歲

724年 22歲

725年 23歲

726年 24歲

727年 25歲

728年 26歲

729年 27歲

730年 28歲

731年 29歲

732年 30歲

史思明出身微賤,,被鄉里看不起。但大豪辛氏女窺見史窣幹(史思明的原名),就對雙親說一定要嫁給史窣幹,且不顧宗族反對嫁給了史思明。

733年 31歲

734年 32歲

735年 33歲

736年 34歲 果毅都尉、捉生將

計騙奚王:

史思明因無力償還官府債款,打算逃亡到奚部,半路被奚人的邏騎發現,邏騎想殺掉他,可史思明炸稱是大唐天子派來的和親使者,以朝拜天子的名義,在平盧(今遼寧朝陽)誘捕奚王帳下大將契丹族瑣高。

加入范陽節度使旗下:

范陽節度使張守珪見奚人首領瑣高被活捉,非常高興,將史思明收入帳下,並表為果毅都尉,與安祿山同為捉生將。史思明和安祿山至此開始升至三鎮節度使之旅。

題外:捉生將

一種低階軍官的名稱,和特種偵察兵類似,主要是從敵佔區抓獲活的敵人。

737年 35歲

738年 36歲

739年 37歲

740年 38歲

741年 39歲

742年 40歲 將軍、知平盧軍事、大將軍、平盧兵馬使

安祿山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漸獲玄宗寵信。史思明也官至將軍、知平盧軍事。

得唐玄宗賜名,史思明平步青雲:

史思明入朝,唐玄宗撫其背勉勵他“你以後將富貴”,提拔為大將軍、平盧兵馬使,並賜名思明。

743年 41歲

744年 42歲

745年 43歲

746年 44歲

747年 45歲

748年 46歲

749年 47歲

750年 48歲

751年 49歲

752年 50歲 平廬節度都知兵馬使

因安祿山推薦,任平廬節度都知兵馬使,與田承嗣同為大將。

753年 51歲

征討契丹

失敗:

八月,史思明隨同安祿山征討契丹,大敗於土護真水。安祿山逃至師州(遼寧朝陽西),史思明則逃入山谷近二十天,收攏了七百名潰散士卒,復歸安祿山部。

契丹隨後前來攻打師州,守捉使劉正臣棄城而逃,安祿山派史思明擊退了來犯之敵。

754年 52歲 北平太守,充盧龍軍使

十二月,安祿山表奏史思明兼任北平(今河北盧龍)太守,充盧龍軍使。

755年 53歲

安史之亂爆發:

唐玄宗統治後期,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寵臣,驕奢腐化,自恃強盛,銳意開發邊疆,邊鎮節度使增至十個,擁兵近五十萬,致使外重內輕,為邊將割據創造了條件。

12月16日(十一月),安祿山十五萬起兵。

十二月,顏杲卿據守常山(今河北正定),發檄文傳告河北各郡抵抗叛軍,並誘使范陽留守賈循反正,不料事洩,安祿山遂以史思明為范陽留守,率麾下三千騎,會同蔡希德急攻常山,八天後城破,顏杲卿被俘。

史思明乘勢進擊饒陽(今河北深州),圍城近一月,河間、景城(今河北滄縣)共派出一萬五千人救援饒陽,被史思明擊敗。

756年 54歲 經略河北

受安祿山命令經略河北:

正月,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令史思明經略河北。

史思明每行軍一處,任由部下剽掠搶奪,殺人取樂,因此士氣亢奮,作戰勇猛。

慘遭李光弼、郭子儀部大敗而歸:

二月,李光弼率蕃漢步騎、太原弩手一萬三千餘人出井陘關,收復常山,史思明聞訊解除饒陽的包圍,率步騎兩萬五千人晝夜行二百里,直趨常山,李光弼出弩手奮擊史思明先鋒騎兵,又出伏兵襲其後軍步兵,迫使史思明退入九門(今河北藁城),兩軍陷入對峙。

四月,郭子儀引兵兩萬與李光弼會師,於九門城南大敗史思明,史思明退入博陵(今河北定州)。

五月,安祿山派遣蔡希德等引步騎三萬來援,郭子儀、李光弼深溝高壘,以逸待勞,於恆陽(今河北曲陽)嘉山大破史思明,斬首四萬級,捕虜千餘人,史思明露髻跣足,再度逃奔博陵,李光弼進圍博陵,幾乎落城。

再度回血,連續攻城略地:

六月,哥舒翰敗於潼關,長安失陷。

七月,唐肅宗急調朔方、河東兵回援,李光弼不得已撤圍回軍,史思明趁機出兵,擊潰平盧節度使劉正臣,殺七千餘人,並收編平盧銳卒,勢力再度恢復。

史思明舉兵復攻常山,至九門,守軍假意請降,設伏於城上,史思明中戟墜城,鹿角傷到左脅,但僥倖不死,不久九門城陷,史思明下令焚燒城中屋舍,屠戮守軍全族。

隨後攻佔常山、趙郡(今河北趙縣),又與尹子奇部會合,擊潰平原(今山東陵城)太守顏真卿部一萬兩千人,迫使其放棄平原,又連下河間、景城、清河、樂安(今山東惠民)、博平(今山東聊城)等郡。

收降烏承恩:

信都(今河北冀州)太守烏承恩,是史思明老上司烏知義之子,其母親妻子均已被叛軍所獲,史思明又俘獲其子烏從則,烏承恩於是舉郡而降。史思明與之把臂飲酒,得馬三千匹,士卒五萬人,遂併力圍攻饒陽。

十月,攻陷饒陽,太守李系自焚殉國,史思明誅殺饒陽太守裨將張興。至此,河北諸郡盡數落入史思明手中

757年 55歲 安慶緒

川郡王、范陽節度使,兼領恆陽軍事,大唐歸義郡王、范陽長史、御史大夫、河北節度使

正月,史思明與蔡希德、高秀巖等合兵十萬進攻太原,企圖由北道進犯靈武,被太原李光弼軍所阻。

安祿山遇刺身亡,安史離心:

1月30日,安祿山嫡次子安慶緒因懷疑自己不是安祿山的繼承人,就唆使嚴莊挑撥宦官契丹人李豬兒,嚴莊持刀和李豬兒進入帳中,安慶緒在帳外,李豬兒用大刀砍中躺在床上的安祿山的肚子,安祿山摸索床頭的刀而不得,很快安祿山就氣絕而亡。

安慶緒自立為帝,史思明麾軍退回博陵,被安慶緒封為媯川郡王、范陽節度使,兼領恆陽軍事,賜名安榮國。

范陽本是安家老窩,安祿山從長安和洛陽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裡存放,已是堆積如山。史思明漸漸地恃富而驕,欲將范陽佔為己有,不想再受安慶緒節制。

史思明勢力壯大,安史加速離心:

十月,安慶緒慘敗於陝郡(今河南三門峽),丟失洛陽,逃往鄴郡(今河南安陽),麾下大將北平王李歸仁藉機率三萬曳落河、同羅、六州胡精兵逃往范陽,途中大肆抄掠。史思明一面重兵防備,一面派使者招撫,李歸仁遂率曳落河、六州胡人歸附史思明。同羅部不服,史思明發兵大敗之,擊殺三千餘人,盡獲其所奪物資,至此史思明勢力大增。

安慶緒退至鄴郡後,拼死一搏擊破唐軍,聲威復振,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人紛紛來投,軍勢達六萬之眾。然安慶緒聽信張通儒讒言,擅殺大將蔡希德,安家軍人心逐漸離散。

降順歸唐:

安慶緒謀除史思明,派阿史那承慶、安守忠、李立節前往河北諸郡徵集兵馬,並密謀除掉史思明。史思明聽信范陽節度判官耿仁智和烏承恩族弟烏承玼,決意歸順李唐政權,於是設計拘禁阿史那承慶,斬殺安守忠、李立節,奉表以所轄十三郡及八萬兵士歸降朝廷,又聯絡河東節度使高秀巖一同投降。

唐肅宗非常高興,封史思明為歸義郡王、范陽長史、御史大夫、河北節度使,其子史朝義等封為列卿,又派烏承恩與宦官李思敬去幽州犒勞史思明,同時監視其言行。

史思明遂派遣史朝義率五千人代理冀州刺史,以瑣高之子張忠志為幽州刺史,以薛萼攝恆州刺史,以令狐彰代理博州刺史,烏承恩在所到之處宣示詔書,河北各州郡除安慶緒所據的相州外,全部歸順唐朝。

758年 56歲

復叛李唐政權:

四月,烏承恩妄度上意,肅宗任命烏承恩為河北節度副大使。

烏承恩竟擅自策反史思明的部下,被史思明所識破,史思明抓捕烏承恩,搜查行囊,得到了策反阿史那承慶的鐵券和李光弼的公文。

史思明將烏承恩父子及黨羽二百餘人亂棍打死,只有烏承玼事先逃走,倖免於難。史思明囚禁了李思敬,並上表朝廷抗議,誓殺李光弼。

不久,三司處置投敵官吏罪狀的文書傳到范陽,史思明對諸將說:“陳希烈等人都是朝廷重臣,上皇棄之不顧,自己逃向蜀中避難,如今天下收復,他們尚且不能免於一死,何況我們這些本就跟隨安祿山反叛的人!史思明正式再度復反李唐政權。

九月,唐肅宗派遣郭子儀等九位節度領步騎二十萬進攻安慶緒。

十月,安慶緒連敗,只得退入鄴城(今河南安陽),嬰城固守。見形勢危急,安慶緒連忙派薛嵩向史思明求救,並以帝位相讓。史思明發范陽兵十三萬前來,卻不敢冒然進軍,只派部將李歸仁率一萬兵馬駐於滏陽(今河北磁縣),與鄴城遙為聲援,觀望形勢。

十一月,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蕭華舉城而降,詔令崔光遠代為刺史。史思明乘機大舉進攻魏州,崔光遠初到城中,輕信叛軍謠言,處死驍將李處崟,自毀軍心。

十二月二十九日,史思明佔領魏州。

759年 57歲 大聖周王、大燕皇帝

2月3日,史思明在魏州城北設壇祭天,自稱大聖周王,任命周贄為行軍司馬。

唐軍圍攻安慶緒鄴城不下,而安慶緒城中糧盡。史思明見狀果斷出兵,距鄴城五十里紮營,挑選精銳騎兵,日夜襲擾城下,又派出死士偽裝官軍,妄殺運糧將士,焚奪糧餉物資,神出鬼沒,聚散無常,致使唐軍糧草匱乏,人心渙散。

三月,史思明率精兵五萬大敗唐九節度使六十萬步騎軍,隨後,史思明以丟失兩京,殺父篡位,天地不容為由,誅殺安慶緒及其四個弟弟,又誅殺其黨羽高尚、孫孝哲、崔乾祐等人。

史思明至此吞併了安慶緒的全部兵馬與地盤,派安太清率兵五千攻取懷州(今河南沁陽),又將史朝義留下鎮守相州,自己率兵返回范陽。

登基稱帝:

四月,改范陽為燕京,自稱”大燕皇帝“、”大聖周皇帝“、”應天皇帝“,改元順天,立其妻辛氏為皇后,封長子史朝義為懷王,以周贄為相。同時改洛陽為周京,長安為秦京。

八月,史思明讓小兒子史朝清留守幽州,以阿史那承慶、張通儒、向貢、高鞫仁等人輔佐。

九月二十七日,史思明奪回洛陽,將自己在洛陽的舊宅大加擴飾,定名為”龍興寺“。

十月,史思明與李光弼於河陽鏖戰。

760年 58歲 大燕皇帝

二月,李光弼進攻懷州,史思明出兵相救,在沁水河上交戰。

四月,史思明再度進攻河陽三城,以解懷州之圍,未成,只得退回洛陽。不久,李光弼收復懷州,安太清投降,田神功又襲破叛軍於鄭州,滑州刺史令狐彰亦脫身投唐,史思明處境愈加窘迫。

題外:劉展之亂爆發160-161

十一月,劉展有名招人妒忌陷害,唐肅宗聽信算命先生謠傳劉展將奪取李唐天下,唐肅宗派出太監邢延恩出任監軍使,為誅殺劉展而奔走於淮西、宮廷及江南之間,結果逼反劉展,後來名將田神功帶領平盧軍南下,擊敗並殺死劉展。但是平盧軍掠劫稍重,生靈塗炭,田神功所部大掠廣陵、楚州,”殺商胡以千數,城中地穿掘略遍“,而沒有得到任何責罰,平亂的地方軍實際上也是公開的強盜。劉展之亂造成當時長江下游地區遭受的唯一一次嚴重戰禍。這場戰爭”令人難以分清敵友“,在這場事件中,從頭到尾都流露出朝廷對地方的權力失控,而地方為爭奪權力不擇手段。

劉展事件和與其相仿的這些變亂在安史之亂中此起彼伏,在很大程度上牽涉了唐王朝平定安史叛軍的精力,客觀上延長了安史之亂的時間。

十一月,史思明乘劉展之亂大舉出擊,遣田承嗣將兵五千轉掠淮西各州,薛萼將兵五千攻曹州(今山東菏澤),王同芝將兵三千人攻陳州(今河南周口),許敬釭將兵二千人攻兗州(今山東濟寧)、鄆州(今山東東平)。

761年 59歲

二月二十三日,唐肅宗令李光弼等人收復東京洛陽,史思明設計詐潰逃,一舉擊敗了老對手李光弼,意氣揚揚,連奪河陽三城,懷州。

史思明想乘勝西進入關,遂以史朝義為前鋒,自北道進擊陝城,史思明親率大軍自福昌(今河南洛寧東)出發,由南道進攻。

三月九日,史朝義行軍至礓子阪,遭到衛伯玉的阻擊,屢戰屢敗,退守永寧,史思明將史朝義、駱悅、蔡文景、許季常等人召來痛斥一頓,並稱要殺掉他們以立軍威。

父子猜忌:

史朝義常隨史思明帶兵,為人謙恭,愛惜士卒,深得眾心,但史思明更偏愛小兒子史朝清,派他留守范陽,時常有殺掉史朝義,立史朝清為太子的念頭。

去世:

史思明駐紮在鹿橋驛(今河南洛寧東北),由心腹曹將軍值宿警衛。

4月18日,史思明長子史朝義秘密連通部將駱悅、蔡文景、曹將軍發動兵變,史思明在洛陽宮玉芝殿勒死,後被用駱駝將其屍體從洛陽馱回范陽(今北京)。

身後:

皇后及其子被害:

史朝義偽造史思明詔書,繼大燕皇帝位,又以史思明的名義,派散騎常侍張通儒等至范陽,殺皇后辛氏、太子太子史朝興(亦名史朝清)、史朝英等數十人。

史思明舊部內亂不斷:

在幽州的阿史那承慶、張通儒、向貢相互攻打數月,內部形勢大亂,最終張通儒、向貢、高鞫仁等數千人被殺,阿史那承慶逃歸史朝義。

762年十月,唐軍借回紇兵之助開始反攻,攻破史朝義首都洛陽,史朝義北逃河北。

763年正月,史朝義眾叛親離,勢單力孤,為部將所迫,自殺而死,至此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徹底結束。

安史四聖:

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等人,死後仍被華北舊部軍人所推重,被奉為神明。安祿山部將田承嗣投降唐室,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予朝廷,唐朝封為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為了安定北方人心,特別為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四人立祠,號為“四聖”。

773年,田承嗣希望得到使相之位,毀了“安史四聖”的祠堂,以媚朝廷,授為同平章事,並封雁門郡王。

大唐亡於藩鎮割據:

史思明與安祿山發動的”安史之亂“沉重的打擊了唐朝的統治,自此興盛一時的李唐王朝,逐步沒落。雖然安祿山、史思明只折騰了七八年,但使中原動盪,千萬生命死於軍亂。與之而來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黨爭之禍,最終把赫赫盛唐推上了萬劫不復之路。

歸宿:

762年五月十八日,史朝義才宣佈史思明遺詔,併為史思明發喪下葬,諡號為”昭武皇帝“。

史思明墓位於北京豐臺區王佐鄉林家墳西約100米處,地面有高大的封土堆,當地稱之為”大疙瘩“。

子嗣:

子7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