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2021-11-25由 心之尋19 發表于 歷史

“三國”(190年~280年)指的是三種不同的政權組織模式,以及附著其上的政治、文化、經濟模式。

蜀 漢

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內部分為三股勢力:

第一股勢力是荊州集團,即劉備入川時帶進去的親信,代表人物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這些人在劉備創業時就跟隨他,他們佔據了蜀漢政權的核心地位;

第二股勢力是東州集團,這些人是劉焉、劉璋的舊部,他們大多也不是益州本土人士。在劉備滅了劉璋之後,他們投降了劉備的蜀漢政權。東州集團在蜀漢的地位也舉足輕重,代表人物有法正、李嚴等;

第三股勢力是益州集團,即益州當地的土著,以黃權、譙周為代表。益州的土著不如江東的土著大家族那樣有實力,但是對外地來的統治他們的劉璋、劉備都不喜歡,不歡迎劉備入蜀,也不配合諸葛亮北伐。

益州集團早在劉焉、劉璋時代就遭到了打擊,劉備時期繼續對他們加以打壓。 劉備入川,奪取了劉璋的政權,使得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的矛盾,變化成三大集團的博弈。

劉備活著的時候,憑藉著自己的威信和能力,還能勉強平衡三方的微妙關係。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和東州集團的李嚴同為託孤大臣,這就是劉備在提前鋪墊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的和平相處。

劉備死後,這三方的關係變得複雜起來。蜀漢以漢朝的正統繼承人自詡,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來作為政權的精神理念,因此勢要收復中原,光復漢室。在這樣的國策之下,蜀漢就不得不實行高度的集權專制,把有限的政治資源、軍事資源、物質資源收歸中央統一調配,用在對外戰爭上。厲行“名法之治”,打擊異己分子,甚至地方上的採礦、釀酒也全由蜀漢政權壟斷。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全國上下同心同德,社會高度同質化,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凝聚起有限的國力,一次又一次地出祁山,一次又一次地北伐中原,給國力雄厚的魏國造成儘量大的創傷。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利用職權多次嚴厲打擊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使得三方的矛盾愈加激烈。尤其是諸葛亮任人唯親,屢次找茬打壓東州集團,諸葛亮跟另一個託孤大臣李嚴決裂,繼而將李嚴處死,東州集團和荊州集團的矛盾越鬧越大。

繼承諸葛亮北伐的姜維,是從曹魏投降過來的,在蜀漢沒有社會關係,不屬於三大集團的任何一方,三大集團也不信任他。諸葛亮死後,益州集團對荊州集團的反抗更加激烈,其代表譙周發表《仇國論》,公開抨擊諸葛亮和他的繼承者姜維不審時勢,窮兵黷武,多次北伐拖垮了蜀漢的經濟,不體恤人民疾苦。隨後不久,益州集團的譙周攛掇劉禪投降。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三國興衰歷程.二(215年-232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