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一鵝之肥幾人瘦:鵝在明代竟是高檔食材

2021-11-20由 長安西北夜讀史 發表于 歷史

長安西北夜讀史/文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鵝是六禽之一,也是餐桌上的無上美味,在中國吃鵝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秋戰國時就已經成為貴族的美食。

但是明代有一個奇怪的規定,就是御史不許吃鵝。為什麼不許吃鵝,而且還單單限定了御史這個群體。說來也是很有趣。因為明代的鵝價格很貴,鵝等於是奢侈飲食,朱元璋認為吃鵝,會在官場造成奢靡之風,所以不鼓勵官員吃鵝,但是不鼓勵,倒也沒有明文禁止。但是御史不一樣了,承擔著糾察官紀官風之職,自身不正,豈能服眾,所以就規定了

“御史不許食鵝”。那麼鵝在明代到底有多貴,我們不妨來看看。

一鵝之肥幾人瘦:鵝在明代竟是高檔食材

高檔宴席,非“鵝”不可

沈榜《宛署雜記》中記載當時的民間宴席分為四等:上席、上中席、中席和下席。這些宴席的等級和用肉量級用肉的品類直接相關。

上席:要用豬肉、牛肉、羊肉各8斤,大鵝1只,魚1尾;上中席:要用豬肉、牛肉、羊肉各5斤,大雞1只,魚1尾;中席:要用豬肉、牛肉、羊肉各3斤,雞1只,魚1尾;下席:要用豬肉、牛肉、羊肉各2斤,雞1只,魚1尾。

我們可以看一下四等宴席用的食材基本一樣,只是用肉量的有所減少,唯一的區別是上席中,用了一隻鵝,而其他三等宴席均用的是雞,足見鵝在明代宴席中地位。之所以加了鵝就能成為上席,

是因為鵝的價格貴,1只大鵝,二錢銀子,1只大雞,五分銀子,1只大鵝的價錢可以買4只大雞。

沈榜是明代隆慶年間的進士,所以這個物價是隆慶年間的物價。

到了明天啟年間,

“鵝一隻,錢500文;鴨一隻,錢200余文;雞一隻,錢200余文;豬肉一斤,錢40余文;羊肉一斤,40余文;牛肉一斤,錢20余文”,一

只鵝可以買2。5只雞或者鴨,或者買12。5斤豬肉或者羊肉,買牛肉的話則可以買25斤,可見雖然鵝價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比其他肉類要貴上不少。

一鵝之肥幾人瘦:鵝在明代竟是高檔食材

所以鵝在明代宴席的地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海參鮑魚吧。宴席上有這麼一味菜,立馬提升了宴席的品味。

王世貞在自己的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很有意思,他的父親曾經是做過御史,後來離官居家,有一次巡按來拜訪他。為了表示尊重,他決定款待一番,要用上貴重的大鵝。但是自己曾經是御史,御史不能吃鵝,怎麼辦呢。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鵝頭和鵝腳去掉,放上雞頭雞爪,誰都知道是鵝,但是卻都心照不宣,這樣就達到了既能吃鵝,又不違規的妙用。

正因為鵝是很貴重的菜,所以吃鵝也成了某些土豪炫富的工具,根據《菽園雜記》記載常熟有一個姓陳的富豪,家境富足,生活奢靡,經常性的沒事就炫富。吃鵝就成了他炫富的手段之一,他宴請別人,每餐必有鵝,這樣還顯不出他的富有,他給每一位客人都專供一隻鵝,盤子裡面必有一個鵝頭和一對鵝腳,以表示確實是一人一隻鵝,這種土豪的表示實在是令人無語。

一鵝之肥幾人瘦:鵝在明代竟是高檔食材

皇上口味,以鵝為貴

鵝在民間是高檔飲食,在皇家也不例外,按照明朝宮中的規定皇上每天吃飯,可以用掉羊3只鵝8只,到了弘治皇帝,厲行節約,裁剪開支,減少為羊1只鵝3只,可見鵝在皇家食譜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明代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對鵝也是情有獨鍾,崇禎皇帝和她的皇后每月要齋戒10天,齋戒之後,口中寡淡,吃啥都沒味。本來都是常規做的菜,明明前幾天還可以吃,現在皇上又嫌棄沒有味道,崇禎也是夠難伺候的了。御廚無奈,於是想了個辦法,就是把鵝洗淨腿毛,去掉內臟,把蔬菜放進鵝的肚子裡,煮一沸,拿出來用就洗乾淨,再把鵝用麻油烹製一番,進獻給崇禎,崇禎一吃果然鮮美絕倫,大為讚賞,這種菜也就成為了崇禎的必備菜。

“上與後每月持十齋,嫌膳無 味,尚膳因將生鵝退(通褪)毛,從後穴去腸穢,納蔬菜於中。煮一沸,取出,酒洗淨,另用麻油烹煮成饌以進,遂甘之也。”

一鵝之肥幾人瘦:鵝在明代竟是高檔食材

因為皇家愛吃鵝,所以鵝也成了準備最多的動物,根據史料記載專門供應大內副食的

林苑:養鵝

8470只, 鴨2624只,雞5540只。

而專門供應皇室宗親的

光祿寺供應鵝18000只,鴨8000只,雞5000只,線雞20只。從數字來看,養鵝和供應鵝的數字遠遠大於雞鴨,從皇室宗親和皇宮大內的消耗量來看,顯然是喜歡吃鵝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為皇上愛吃鵝,所以各地紛紛進獻鵝給皇上。其中湖北麻城專門養了一種進獻給皇上的貢鵝,這種麻城鵝與眾不同,肉色紅鮮、口味醇美,人間極品,因為這種鵝的飼養與眾不同,用料十分講究,只能用高粱和綠豆來餵養,專供京城,價格不菲,陶允宜專門做了一首《麻城鵝》的詩,詩云:

麻城鵝品光州右, 祖以高粱兼綠豆。肉色紅鮮滋味厚,取之為鮮進元后。近年黃州失耕褥,一鵝之肥幾人瘦

。因為土地受災,糧食不足,人都沒啥吃,卻給鵝吃的高粱綠豆,鵝肥人瘦,滿滿的諷刺。

為何明代鵝價如此之高

首先,

中國從春秋戰國到明代,鵝價一直居高不下,倒不是明代的鵝價與眾不同。東晉時王羲之用一部自己手抄的《道德經》才換了幾隻鵝,唐代兩隻鵝可以換一頭驢,宋代鵝價3000錢,1只鵝可以買4只野鴨子。鵝到了明代已經算是降價了,但是與其它的肉類比起來還是貴。

其次,

皇家愛吃鵝,無形中影響了飲食的風尚。“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吳王好劍客,國人多瘡疤”,達官貴族向皇室學習,也把鵝視為上等食材,價格豈能不貴。

一鵝之肥幾人瘦:鵝在明代竟是高檔食材

再次,

我覺得很有一個原因,明代的養殖技術不如現在。而鵝的養殖需要一定的環境,雖然不是很苛刻,但是相對而言南方比北方要好養。但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在北方,達官貴族聚集在北方,他們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導致供求關係發生變。也就是北方養的鵝不足以供應需求,南方養的鵝吃不完。這樣的話鵝價自然也會抬高。

總而言之,因為各種原因鵝在明代是一種高檔食材,上至皇室宗親,下到黎民百姓都有一種吃鵝情節。有意思的是明代的鵝到了清代突然價格大降,吃者寥寥,也是讓人無限感慨。

參考資料:《棗林雜俎》《菽園雜記》《菽園雜記》《略說古人食鵝》《明人的率性生活》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