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在選繼承人的問題上,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為何屢屢翻車?

2021-11-17由 MY聊歷史 發表于 歷史

在我國封建歷史長河中,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絕大多數都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但是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卻屢屢翻車。

例如,

“千古一帝”秦始皇

本意傳位於長子扶蘇,卻沒有進行提前安排,因而病逝沙丘後被趙高誘導胡亥篡位,最終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在選繼承人的問題上,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為何屢屢翻車?

秦始皇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

選擇嫡長子劉盈繼位,卻不料劉盈仁弱,呂后卻極為強勢,劉邦死前已經意識到呂后的問題,卻沒為兒子掃清障礙,若不是陳平、周勃等功臣集團聯合劉肥的兒子們誅滅呂氏,西漢王朝差點葬於呂氏之手,後來才有的漢文帝劉恆繼位。

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

選擇低能兒司馬衷繼位,直接導致了西晉八王之亂,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

勵精圖治,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后之言,廢黜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

沒有處理好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權利鬥爭,最終爆發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後李淵被迫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在繼承人的選擇上也出現大問題,本有兩個成年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卻發生了“燭影斧聲”,由弟弟趙光義繼位,並導致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早逝,自己開創的王朝被弟弟一脈佔了便宜,不過南宋高宗趙構又將皇位還於太祖一脈,也算是一種補償吧。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獨寵長子朱標,早早的立他為太子,並在培養他接班的過程中嘔心瀝血,不料朱標早逝,年僅37歲,令朱元璋心痛不已。朱標死後,朱元璋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並順利接班,不料朱允炆在削藩過程中激怒四叔朱棣,在靖難之役後丟了皇位並下落不明。朱元璋為孫子的接班做足了準備,但親兒子竟然造反,這也確實是朱元璋沒有預料到的。

在選繼承人的問題上,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為何屢屢翻車?

朱元璋畫像

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

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更是失敗,經歷褚英、代善兩次立儲失敗後,對繼承人舉棋不定,晚年不得不採取八王議政的辦法來治理國事,至死也沒選出個繼承人來,最終由皇太極搶到了皇位,他所疼愛的多爾袞最終也與皇位無緣了。

開國皇帝們那麼英明神武,為何就選不好繼承人呢?分析下來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戰亂、建國初期政治模式向常規、穩定時期政治模式的轉變。

開國皇帝起家打天下的過程一般都是戰火紛紛、武力統一的過程,因而他們的政治模式有很強的軍事性質,會有一批靠軍功起家的功臣集團或者宗室貴族,這些人在建立政權後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往往可以左右繼承人的選擇,諸如西漢文帝繼位、唐朝李世民奪權、宋朝趙光義繼位、清朝皇太極繼位都是這種情況。

二、開國皇帝選擇的繼承人過於文弱,被同姓宗室奪了皇位。

開國皇帝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使大亂的天下重新歸於一統,亟需改變執政策略,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因而傾向於選擇能夠施行仁政的繼承人,但卻沒有真正為他們的繼位掃清障礙,因而出現了皇位的動盪。如西漢惠帝劉盈之後被呂氏奪了權、明朝建文帝被朱棣奪了權就是這種情況。

三、開國皇帝識人不淑,錯選了繼承人。

開國皇帝選擇繼承人也會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也可能當局者迷,選錯了繼承人,例如晉武帝司馬炎因種種因素選了司馬衷繼位,直接導致了西晉八王之亂,隋文帝楊堅選擇了隋煬帝楊廣接班,結果他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四、開國皇帝沒來得及選繼承人。

秦始皇生前未立太子,因而沙丘暴斃後被趙高矯旨賜死長子扶蘇,胡亥篡位,改變了王朝走向;努爾哈赤經歷兩次立儲失敗,乾脆不再選擇繼承人,獨創了八王議政體制,由後輩中的強者自由搶奪繼承權。

總而言之,開國皇帝選擇繼承人縷縷翻車,並非全是因為他們個人眼光或選擇的問題,而往往受到他們所處的政治大局、特殊需要或眼界侷限性所影響,我們以後世的眼光去分析他們當時的選擇,能大體看出孰對孰錯、孰優孰劣,但在他們當時的具體情況來說,又如何簡單的用對錯來進行定性呢?

而這些王朝有的順利度過了開國皇帝之後的二代危機,開創了盛世王朝,如漢、唐、明、清;而如果沒能度過這個二代危機,王朝則會很快走向覆滅,如秦、晉、隋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