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保護生態環境,如此先進的想法為何會在宋朝?他們又是如何做的?

2021-11-16由 娜姐筆記 發表于 歷史

引言

說起宋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在我國曆史上,人們對宋朝的評論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它的開國皇帝是趙匡胤,在他的統治之下,宋朝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方面,其綜合國力一度超越了盛唐時期,是名副其實的大國。但是在宋朝時,積貧積弱現象表現的也是非常明顯,因此對於宋朝的評價一直飽受爭議。雖然宋朝存在爭議,但是它的一些政策及想法卻十分具有先進性。就像我們先進提出的保護生態環境政策,你一定想不到,其實在距今千年之久的宋朝就已經出現了。那麼宋朝為什麼會提出如此先進的生態保護政策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保護生態環境,如此先進的想法為何會在宋朝?他們又是如何做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生活環境的保護也是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一直是近些年的熱點話題,說起這個,可能大多數人覺得是老生常談了。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距今千年之久的宋朝便一經貨出現這種話題了,在當時沒有現今的裝置,沒有專業的環境測評家,但是他們依舊採取了許多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與政策,這些直至現今來往依然值得我們去借鑑,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瞭解一下吧。

1、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因

在宋朝初期的時候,歷代的統治者到非常務實,特別對於百姓來說,統治者十分體恤百姓。像宋太宗時期,它允許百姓們對魚類進行捕獵,以滿足他們日常的生活需要,同時如果有人想要拿魚類做買賣,只需要繳納一定的稅收,便可以進行捕撈。後來到了宋真宗的時候,為了進一步保障民眾的利益,還頒佈了《禁豪戶封佔江湖詔》這一條例,將保護落實到國家政策上,但是這也出現了一定的弊端。

保護生態環境,如此先進的想法為何會在宋朝?他們又是如何做的?

由於宋朝統治者對百姓們的任意捕撈不加以限制,因此後期便出現了魚類資源的匱乏。像彭汝礪《土湖記》中記載,在江西鄱陽城北部,有一個湖泊,它的西南處連線著大江,而東北處又依靠大陸,有山有水,因此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因此漁產資源非常豐富,但是由於宋朝初期人民肆意的捕撈,都後期便開始日漸匱乏,而這只是一個代表,因此宋朝便開始出臺政策,對動物等資源加以保護,避免過度捕撈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

其次,宋朝出臺一系列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還是迫於現實社會的壓力。因為宋朝時期,經濟發展比較快,而這得益於宋朝手工業的發展,特別是一些礦產資源的開採,在保障人民經濟穩定的同時,卻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開採礦業難免會對環境有影響,但是為了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打造鐵銅用品,對礦石又有很大的需求,所以採礦是很難終止的。因此,很多大力開採礦石的地區,生態環境都並不好,容易造成各種汙染,對人民的生活水平造成很大的影響。

最後,由於宋朝經濟發展快、人民生活穩定,因此人口數量出現了大幅度增長,而人口的增長,卻引起了對土地資源及林木資源的需求,因此土地資源和林木資源開始日益下降,這也成為宋朝出臺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原因之一。人口多了,對自然資源的使用自然也就更多了,

所以,不僅僅是現在,我國古代很多時期的統治者都有先見之明,知道可持續發展的道理,這也是我國古人的智慧。例如在捕魚的時候將網眼開大一些,這樣就可以讓一些還處於幼苗狀態的小魚漏下去,而不會導致被捕絕,之後也可以有持續性的收穫。如果對於生態環境不進行保護,而是隻為了一時的利益而斷絕未來的利益,只能讓人民和國家受到更大的損失。

2、出臺的相關政策

在保護動物方面,宋太宗在建隆二年二月的時候便開始出臺政策。《禁採捕召》中明確規定,百姓不允許拿網兜對飛鳥走獸以及魚產資源進行捕撈,特別是一些幼鳥及它們的蟲卵等,已經發現,官員必須上報了,違反者嚴厲處罰。因為幼年的野獸不僅不能收穫很多的肉食,過度的捕獵反而會導致物種的稀少,成年的野獸自然也會減少,不利於長遠的利益,國家釋出這一法令,也是為了約束民眾,獲得長遠的未來利益。

保護生態環境,如此先進的想法為何會在宋朝?他們又是如何做的?

到了大中祥符三年的時候,又進一步加重了對動物的保護政策。規定了在每年的春夏交際之時,官員要親自上門對民眾家的捕魚用具、狩獵用具進行沒收,以防止他們對動物資源進行捕撈。因為這時是動物們繁衍下代的時候,而這樣做便可以對動物的繁衍進行人為的干涉,以促進動物的繁衍,增強動物資源的數量。在那個時期,如果國家不進行強制性的舉措,難免有一些貧窮的人不顧未來的利益去進行捕撈,所以使用強制性的手段也是很有必要的舉措。

其次,宋朝由於受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對生命保持著敬畏之心,而在宋真宗時期,這一思想表現的尤為明顯。宋真宗上臺之後,規定農民,如果要焚燒土地中的雜物的時候,必須要在十月期間才可以進行,這是因為十月時間焚燒可以避免對昆蟲及其蟲卵造成傷害,但是保護的到底是益蟲還是害蟲就沒有明確說明了。以此可見,其保護措施還存在一定的弊端,太過於誇張,因此不符合社會現實。雖然程朱理學在現在被批判,尤其是其對於人性的壓抑很不被認同,但是它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思想還是有很大的可取之處的,在當時也影響了很多的人,讓保護生態環境更加深入人心。

宋朝受程朱理學“仁”思想的影響,雖然對動物進行了保護,但是他們在動物與人發出衝突的時候,還是以人為本的。像陳堯佐在《戮鱷魚文》中記載,他在潮州擔任通判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姓張的人家,他的兒子和他的妻子都被鱷魚給生吞了,因此陳堯佐便開始命人對這條鱷魚進行捕殺,逮捕後將其烹飪,然後分給群眾食用。而朱熹也曾在自己的遺書中記載,有一年天下發生了蝗災危害,政府便立即出臺了捕殺政策,將蝗蟲通通剿滅,以此可以看出,宋朝雖然尊敬生命,但是當人仍然是第一位的,如果在人的生命和財產受到損失的時候,動物的生命自然是不值一提的。

保護生態環境,如此先進的想法為何會在宋朝?他們又是如何做的?

古時雖然對於生態環境有一定的保護意識,但是由於生存環境的限制,就連人也難以吃飽並且生存下去,所以很多時候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自然也是聽之任之了。一般只有在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時期,國家才有一定的意識去推行政策保護生態環境。

3、植樹造林與官員政績掛鉤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其最早提出是出現在宋朝時期的。在宋朝建朝之後,由於定居在黃河沿岸,因此每年都要受黃河水患的影響,因此對百姓的定居造成了危害,為了使群眾有穩定的居住環境,宋太宗便提出了在黃河堤岸上建樹造林的想法。官員每年在春季的時候便帶領群眾在堤岸上種植榆樹,待榆樹長大後,群眾飼養的牛群便可以在榆樹下遮陰避涼,而牛群留下的糞便剛好為土地增肥,便可以方便人民在土地上進行耕種,從而形成了穩定的耕作模式,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態環境鏈。

保護生態環境,如此先進的想法為何會在宋朝?他們又是如何做的?

其次,宋代朝廷規定,如果官員在相應的任期內帶領群眾進行樹木栽種,便可以按照栽種的數量提拔官員,種植樹木越多者,官級也會升的越快、越高。《慶元條法事類》中便對這時期官員的晉升原則進行了記載,種植越多者,官級增的便越快;反之,如果樹木明顯減少,也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同時,統治者對砍伐樹木也做了嚴格規定,普通百姓不可以隨意砍伐,甚至是政府用木頭,也需要向有關部門進行報備,申請通過後才可以砍伐。因為毫無節制的砍伐,會導致一些幼年的樹木還沒有長成材就被損壞,不僅沒有辦法使得樹木資源得到更為充分的利用,而且也獲得不了多少的材料,是一種得不償失,沒有遠見的行為。

所以許多在地方任職的官員都有意識的去維持良好的生態,因為這不僅僅是為了人民和國家的利益,更是可以讓自己的政績更好看,獲得更多人的支援,以後升官進爵也變得容易了很多,朝廷的這一政策充分調動了地方官員的積極性,為維護生態環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許多地區的官員也主動植樹造林,帶領地方的人民維護生態環境。因為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使得一些知識分子懂得了植樹造林、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為了各地區乃至整個國家未來的發展,維護生態環境也是一種必要的行為。

結語

透過對以上知識的認識,相信大家對宋朝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措施已經非常明確了,在現今,提起生態保護、環境保護,大多數人可能都習以為常了,認為其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在宋朝,這樣一個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便提出瞭如此先進的政策與想法,實在是令人驚歎。同時其中的一些保護措施在現今依舊值得我們去借鑑,從政策方面對人民進行約束,這樣做效果可能會更明顯。

保護生態環境,如此先進的想法為何會在宋朝?他們又是如何做的?

但是宋朝保護環境方面的措施依舊存在弊端,就像讓百姓焚燒土地只在十月進行來說,這便是一種形式主義,只側重於表面形式,而不考慮其帶來的後果,好、壞害蟲一同保護,對生態環境也是無異於補。同時宋朝之所以保護環境,其根源是因為他們先前無限制的開採與捕殺,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傷害,而後期的措施也是為自己之前的慾望以無限制的開採買單,因此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不要等到環境遭到破壞了才行動,如果保護過遲,便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因此保護生態環境要提前做起,不要亡羊補牢來尋求心理安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