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朱買臣休妻——枕邊人的善與惡,潛藏“舊情”的無形殺機

2021-11-16由 缽缽趣史 發表于 歷史

班固的《漢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武帝時,有一書生朱買臣,四十多了,還一事無成,靠著和妻子崔氏砍柴為生。這人雖然窮酸,卻喜歡讀書,尤其喜歡擔著柴在路上大聲誦讀,常常惹人笑話。每每看得崔氏是又羞又惱,尷尬得腳趾挖洞,一再勸阻。但朱買臣不以為意,反而“愈益疾歌”。丈夫的奇葩舉動,崔氏受夠了,也心累了,於是提出和離。

朱買臣休妻——枕邊人的善與惡,潛藏“舊情”的無形殺機

朱買臣自然不願意的,許諾道:

“我已經四十多了,到了五十歲一定會發達。你跟著我受了這麼多苦,將來富貴了好好報答你。”

可惜空頭支票並不能挽回這段感情,相反朱買臣這種窮還裝蒜,好高騖遠的心態,讓崔氏徹底寒了心,怒道:

“等你富貴了,我早就餓死在溝裡了!”

憤然離開了他,再嫁了一位木匠。

即便如此,後來遇見朱買臣又冷又餓,崔氏念及夫妻一場,還好心和丈夫一起送他食物。

然則白雲蒼狗,世事無常,窮酸不已的朱買臣還真的一語成讖、時來運轉了。透過同鄉嚴助的舉薦,得以被漢武帝賞識,一下飛黃騰達。先為中大夫,後擔任會稽太守,歸鄉上任。

朱買臣休妻——枕邊人的善與惡,潛藏“舊情”的無形殺機

故事發展到這裡,應該就是喜聞樂見的“太守還鄉意氣揚,前妻哭求悔斷腸”橋段了。事實上,京劇曲目《馬前潑水》正是根據此事杜撰而來。這出曲目裡,崔氏被汙化成了一個嫌貧愛富、懶惰勢利的鄉野愚婦,跪在歸鄉路上哭求收留,被朱買臣以“覆水難收,夫妻情斷”所拒絕,最後羞愧自殺。堪稱漢版的“曾經對我愛搭不理,如今你高攀不起”。

這樣的劇情,吃瓜群眾們當然看著大快人心...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還原真正的朱買臣

據《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到會稽之後,當地官員發民除道,百乘相迎,可謂排場非凡。在修整道路的人群中,朱買臣意外發現了前妻崔氏和她工匠丈夫。於是“

買臣駐車,呼令後車載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園中,給食之。居一月,妻自經死,買臣乞其夫錢,令葬。”

這個故事乍一看起來,是朱買臣得勢不忘本,兌現舊諾,只是悲劇收尾罷了。

朱買臣休妻——枕邊人的善與惡,潛藏“舊情”的無形殺機

但細品朱買臣其生平,就會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他先是數十年一無所成,整日不務實際,最終被妻子拋棄,飢冷時再受其接濟。可以說,身為男人的最後一點臉面都不剩了。之後依靠同鄉舉薦,才得以上位,但沒過多久就犯了法被免職。被拜為會稽太守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得破破爛爛,去羞辱嘲弄之前輕視自己的掾吏,可見其人胸襟氣度。一副典型驟然得勢的小人嘴臉,心胸狹隘,有怨報怨。

最後也因為怨恨張湯,糾結王朝、邊通讒言誣告,致其自殺。但沒過多久就東窗事發,自己也被武帝所誅,不得善終。

“耐人尋味”的結局

瞭解了朱買臣這個人,再來細品這個結局,就很耐人尋味了。

按情理來說,朱買臣其實完全可以選擇私下報答。比如贈予點金銀衣物,再給她丈夫安排個好點的差事(韓信返鄉時就是如此,事情辦得很漂亮),能做這些,已經相當仁至義盡了,人人都會為他點贊。但朱買臣沒有,反而大庭廣眾之下把夫妻倆都接回府裡,日日供給吃食,儼然成了一對擺在臺前的“吉祥物”。這樣的迷之操作,實在讓人不解,原因有三:

其一:

崔氏已經改嫁了,夫妻緣分已盡,於情於理,都不應該打擾別人生活。朱買臣讀書數十年,不至於連這點“禮儀”也不知。

其二:

你是發跡了,但崔氏夫妻仍然是平頭百姓,地位相差太大。過度的禮遇、優待,對其反而是種負擔。能讓其安安心心過富足的小日子,就已經是最好的回報。

朱買臣休妻——枕邊人的善與惡,潛藏“舊情”的無形殺機

其三:

也是最致命的一點。將心比心,與崔氏換位思考:自己不看好又拋棄的前任,如今飛黃騰達、身居高位,反觀自己夫妻倆落魄不堪,過著寄人籬下的“半軟禁”生活(此情景,就算想走,怕也不好脫身)。時刻仰望著別人的風光無限,越發凸顯著自己的愚蠢短視,像極了爽文裡的打臉反派。要放在今天,妥妥被人編成段子,噴上熱搜的節奏。在羞恥中煎熬的富貴日子,寧可不要。於是一月之後,羞憤(絕望)自殺。

崔氏的結局,細想之下,實屬情理之中。但凡有點羞恥心的人,都不會覺得這樣的日子過得舒坦,反而是種精神折磨。

況且夫妻數十年,崔氏的性情如何,朱買臣應該十分清楚,卻依舊選擇這麼做,實在引人遐想。

潛藏“舊情”中的卑劣人性

至於動機為何,結合朱買臣其人性情,細想之下,也有三種可能:

1、虛榮心、優越感作祟,就是想向崔氏炫耀。

讓你為當初棄我而去痛哭流涕,別人越表現得難受後悔,他就越是虛榮心爆棚,只可惜崔氏的貞烈出乎他的意料。這種靠踐踏他人尊嚴,來獲得自我滿足的心態,不難理解,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

2、作為一種“養望”的手段,塑造個人形象,便於未來仕途發展。

把崔氏夫妻接到府裡,放在臺前,搞得人盡皆知。間接告訴所有人,我朱某人有情有義,有恩必還。連拋棄我的妻子(和她丈夫),我都能不計前嫌,好生供養。這樣的舉動,不值得讚頌嗎,以此來謀求虛名,跟深夜朋友圈發加班照是一個套路。

朱買臣休妻——枕邊人的善與惡,潛藏“舊情”的無形殺機

3、最令人心寒的:蓄意報復,精心安排的一場“羞殺”。

縱觀朱買其言其行,就是個心胸狹隘,有怨報怨的小人。早先幾十年落魄潦倒,又被妻子拋棄。這種典型的反面教材,背後不知道被人戳了多少次脊樑骨。由此,對崔氏心懷一份怨恨,是極有可能的。後來一朝得勢,自然要想盡辦法報復。但自己如今的身份,事不能辦得太露骨,免得遺人話柄。於是,藉著便“償還舊恩”的名義,精心安排了一場“羞殺”。昔日枕邊人的性情,他自然是瞭如指掌。這樣的日子,崔氏必然受不了。一切合情合理,無人可以置喙。最後崔氏自殺,再假惺惺地出錢安葬,從已故之人身上再撈一筆聲望。想想真的令人不寒而慄。

斯人已逝,不管朱買臣的真實動機究竟為何,但歸根到底是不懷好意的,也是導致崔氏悲劇收尾的直接因素。

小結:

可憐崔氏,只是一個普通女人,渴望踏實安定的過日子,不求丈夫能飛黃騰達,只希望能腳踏實地一點,不要一味好高騖遠,這樣的想法有錯嗎?如果她真的嫌貧愛富,就不會貧賤時,還跟隨朱買臣這麼久,更不會再嫁給一個木匠。即便和離了,還好心接濟朱買臣。

朱買臣休妻——枕邊人的善與惡,潛藏“舊情”的無形殺機

可就是一個這樣善良平凡的女人,在古往今來的諸多戲劇中,如:《朱買臣休妻記》《漁樵記》《爛柯山》等,慘遭汙化,被文人墨客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受盡了鞭撻,以此宣揚女子不要嫌貧愛富,從一而終。

難怪有人說:崔氏被“殺”了兩次,一次朱買臣的羞殺,另一次是我們的文化再次辱殺了她。

參考文獻:《漢書》《史記》

配圖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