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明朝時期十大著名文臣

2021-11-14由 迷茫的憂傷 發表于 歷史

明王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以來,到崇禎帝自縊於煤山,經歷276年,就此亡了。明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人政權,在長達276年的歷史中,湧現出了無數的文臣武將,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光輝事蹟。

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明朝時期十大著名文臣,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注:本排名為非正式的排名,僅供參考,不喜勿噴。

明朝時期十大著名文臣

十、楊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號石齋,漢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今江西吉安)。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學家楊慎之父。歷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

楊廷和年少成名,十二歲時鄉試中舉,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歲時中進士,授官翰林檢討。明孝宗時為皇太子朱厚照(明武宗)講讀。正德二年(1507年),拜東閣大學士,專典誥敕。權宦劉瑾被誅後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

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輔。楊廷和執政時,朱厚照長期不理朝政,實際上是大明中央政府的實際掌權者,武皇穆駿西馳,而天下晏然者,以任相得人也。而後迎立新君,在新君未到之前,總攬朝政一個多月,剷除姜彬等奸佞,改革了武宗時期的諸多弊政。

減免稅賦,緩和階級矛盾,恢復發展農業生產。撥亂反正、平反冤案,裁汰冗官、冗兵,注意選拔人才,以推行新政。這一改革,造就了嘉靖朝初年府庫充盈,政府財政狀況大有好轉,階級矛盾也相對緩和,“天下翕然稱治”,並且對明朝的中衰也起到一定振治作用。

武宗崩後,楊廷和計除平虜伯江彬,立武宗從弟朱厚熜(明世宗)繼位。在朱厚熜未至京師時,總攬朝政共三十七日,革除武宗朝弊政,受朝廷內外稱讚,加左柱國。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事件與世宗意不合,罷歸故里。嘉靖七年(1528年),被削職為民,次年在新都逝世,年七十一。明穆宗時復官,追贈太保,諡號“文忠”。

楊廷和善書,筆法工整。曾參與編修《明憲宗實錄》、《明孝宗實錄》、《明武宗實錄》及《大明會典》,有《楊文忠公三錄》傳世。

明朝時期十大著名文臣

九、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人。明朝中期內閣首輔。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朱載垕為裕王時,任侍講學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階薦,拜文淵閣大學士。隆慶五年(1571年)升任內閣首輔。

明神宗即位後,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禮監之權,還之於內閣。與張居正謀,張居正與馮保交好,馮保進讒太后責高拱專恣,被勒令致仕。萬曆六年(1578年)卒於家中,次年贈復原官。著作有《高文襄公集》。

高拱於嘉靖末年入閣,於隆慶時期,在徐階和李春芳之後,執掌內閣。高拱的主要歷史功績是開啟了隆慶新政。高拱強勢,在隆慶時期,基本就是朝廷的真正掌舵人,高拱善於用人,選用了一批文臣武將,使得隆慶朝吏治煥然一新。

明朝時期十大著名文臣

八、楊士奇(1366。2。3-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編撰。

楊士奇不僅是明初有政治遠見的政治家,而且也是卓有成就的文學家。今存楊士奇的詩作560餘首,著有《三朝聖諭錄》、《奏對錄》、《歷代名臣奏議》、《文淵閣書目》和《東里全集》。《明史》卷百四十八有傳。

楊士奇乃是明初奇才,先後歷經五朝,任內閣輔臣四十餘年,任首輔二十一年,乃是締造大明盛世“仁宣之治”的重要成員,勤政愛民,在仁宣時期,諫言停止對外用兵,與民休息,明代國力在此時期達到了鼎盛。

明朝時期十大著名文臣

七、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他立志做一個不謀取私利,不諂媚權貴,剛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號“剛峰”,取其做人要剛強正直,不畏邪惡的意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寫了一篇《治黎策》,在這篇策論中,海瑞對海南黎患不絕的現狀,提出開通十字道路,設縣所城池,中峙參將府兵備道的獨到見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海瑞進京城參加會試。向朝廷上《平黎策》,再次重申了他的治黎策略,但他的建議並未引起朝廷的重視。

明世宗朱厚熜深居西苑,荒怠朝政,專事玄修,大臣們紛紛投其所好,爭獻祥瑞之物。在大臣楊最、楊爵上疏獲罪以後,沒有人敢說評議時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一日 ,海瑞備好棺材,安頓好家人。向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明世宗讀了海瑞的《治安疏》,十分憤怒,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對左右侍從說:“快把他逮起來,不要讓他跑掉。”在宦官黃錦的勸說下,依然餘怒未消,但世宗對海瑞的批評默然。連讀幾遍,不由嘆息,他把《治安疏》留在宮中數月。曾說:“這個人可與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紂王。”

但朱厚總對海瑞《治安疏》裡指責教訓君父的激烈言辭實在無法忍受,每每想起,恨得咬牙切齒,遂逮捕海瑞關進詔獄,追究主使的人。有閣臣主張對海瑞處以絞刑,海瑞命懸一線。幸賴徐階等人極力斡旋,才得以緩刑。

後來世宗在駕崩前,遺詔赦免了以海瑞為代表的所有諫言諸臣,海瑞遂被釋放出獄,官復原職。

明朝時期十大著名文臣

六、徐階(1503年10月20日-1583年6月7日),字子升,號少湖,一號存齋。漢族,明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明代名臣,在嘉靖朝後期至隆慶朝初年任內閣首輔。

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後因忤張孚敬,被斥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從此謹事上官。後又進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朝廷機要大事。徐階曾密疏揭發咸寧侯仇鸞的罪行,且擅寫青詞為嘉靖帝所信任。和嚴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謹慎以待;又善於迎合帝意,故能久安於位。

嘉靖四十一年,得知嘉靖帝對嚴嵩父子的不法行為已有所聞,於是就命御史鄒應龍參劾,終於使嚴嵩罷官,其子嚴世蕃謫戍。徐階則取代嚴嵩而為首輔。

在任期中,徐階一眼相中張居正,並提拔,而正是因為這次提拔,讓張居正得以施展抱負,成為一代名臣,力挽狂瀾。

萬曆十一年,徐階病卒,贈太師,諡號文貞。徐階著有《世經堂集》、《少湖文集》等。

徐階作為嘉靖末年能臣,其政治水平屬於整個大明的巔峰,徐階主要的歷史功績是繼任首輔之後,革除嚴嵩弊政,大力恢復明朝的政府職能,選拔人才,撥亂反正,把威權和福祉歸還皇帝,把政務歸還政府各部門,把官員的任免與獎懲歸還公眾輿論。使在嚴嵩時期即將沒落的大明王朝恢復了生機,為之後的隆慶萬曆新政做好了準備。

明朝時期十大著名文臣

五、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明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從小聰穎過人,承習家教。6歲入私塾,15歲時考取縣儒學生員,博覽群書,尤其喜讀蘇武、諸葛亮、岳飛、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們的正直氣節。17歲鄉試落第後,閉門讀書,到20歲考取縣學廩生,名列前茅。23歲中舉,次年入京會試,名列第一。

明永樂十九年(1421)中進士,但殿試時因策傷時,只得三甲第92名。任山西道監察御史。二十一年,奉命出巡湖廣,考察官軍功過,又到川貴邊境招撫瑤、壯等少數民族。他微服私訪,詳察民隱,在江西昭雪冤獄數百人,斥革犯法王府官員15人,一時威震府縣。在川貴邊境,他察知邊將胡作非為,“邀功妄殺”,就如實揭發,加以懲處,興利除弊,政譽卓著。

宣德三年(1428),受都察院右都御史顧佐的薦舉,任江西監察御史。兩年後,調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撫山西、河南等地。在任19年間,興修水利、築路鋪道、植樹挖井、貸糧濟貧、施藥救難等等,政績頗大。他屢屢上 書為民-,當時內閣三:學士楊榮、楊溥、楊士奇佐政,政清治正,凡於謙所奏,都一一允准。後宦官王振把持朝政,于謙遭到忌恨和打擊。

正統十一年(1446),于謙上京奏事,薦舉河南、山西參政孫原貞、王來兩人出任巡撫,王振唆使通政使李錫上本彈劾,誣陷於謙因長期不得升遷而心懷怨恨,任意薦人自代,不合體統,而下獄三月。後在河南、山西兩省官民和周、晉兩藩王府的請求下,王振-釋放于謙出獄,降為大理寺少卿。後因迫於民憤,又恢復了河南、山西兩省巡撫(即都察御史)之職。正統十二年,任兵部右侍郎,次年又升為兵部左侍郎,協理軍務。

正統十四年(1449)六月,英宗在王振挾持下,對瓦刺部的侵擾舉棋不定,開始步步退讓,後又輕舉妄動,率兵親征。“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瓦剌也先一部大舉南侵,京城危在旦夕。留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急召朝臣共議對策,當時朝廷上下,一片恐慌,翰林院侍講徐珵等人主張遷都。于謙臨難受命為兵部尚書,主持軍務,堅決駁斥遷都派,厲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他率兵22萬,精心部署,列陣九門,誓死抗敵,並扶郕王即位,追英宗為太上皇,以定民心。經過5天激戰,擊退了瓦剌部的進攻,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以功加官少保。

景泰元年(1450),英宗朱祁鎮回到北京,皇位爭奪趨於激化。在於謙等主張顧全大局的大臣的提議下,代宗朱祁鈺表面上歡迎太上皇回京,暗地廢立英宗皇儲,另立己子為皇太子。不久,代宗皇太子病死,仍不準英宗子恢復皇儲。英宗被軟禁在南宮,圖謀復位。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英宗乘代宗病重之際,糾集舊臣衝進東華門,登奉天殿行即位典禮,復辟成功,史稱“奪門之變”。

英宗復位後,就清除異己,把于謙等大臣下獄,幽殺代宗於西宮。不久,處死了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于謙遺體為都督同知陳逵收殮,次年歸葬杭州西湖三臺山,成化元年(1465),憲宗朱見深即位,為于謙平反冤獄,恢復官位名譽,改於謙北京故居為“節忠祠”,杭州故居為“憐忠祠”。

弘治二年(1489),追贈於為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肅愍,萬曆中改諡忠肅。于謙能詩善文,著有《於肅愍公集》8卷、《少保於公奏議》10卷等。

明朝時期十大著名文臣

四、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三教,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領袖都有不錯的關係。洪武十五年,被明太祖挑選,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朱

棣靖難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且最終獲勝,歷史上絕無僅有。

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劃今日北京城佈局。而後在解縉編書失敗後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尤其是《永樂大典》,這是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少師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漸成頹勢之際,又擔起護教(佛教)之責,整理了反排佛的《道餘錄》,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永樂十六年(1418年),病逝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明朝時期十大著名文臣

三、張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男,漢族,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今湖北省荊州市),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明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隆慶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為內閣首輔,晉中極殿大學士,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的措施。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

整頓吏治,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對於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做到心中有數。改變了以往“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恆藐藐”的拖拉現象,提升了政府辦事效率。

鑄造邊防,北方用譚倫、戚繼光、李成梁等坐鎮,邊境相對安寧,明蒙雙方持續了兩百年戰事漸漸消弭!

萬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若是論及明代首輔的個人能力和歷史功績,張居正絕對都榜上有名,後世學者更是尊其為大明王朝續命五十年。萬曆即位之初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力行改革, 打造了萬曆新政!是為中世紀晚期著名的改革家也!

明朝時期十大著名文臣

二、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

元至順年間,劉基舉進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

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次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只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誣陷而被奪祿。入京謝罪後,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時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為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輔佐朱元璋平天下,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在中國民間,也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擴充套件資料: 明朝建立後,劉基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基一直來主張對民眾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劉基對《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在依法治國方面劉基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劉基認為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證,法律的制定要相對寬鬆,但是在執行時一定要嚴格執法,特別是對執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劉基的法律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對打破中國古代“人治”傳統,並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觀、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

明朝時期十大著名文臣

一、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漢族。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書王華的兒子。

生平簡介: 王守仁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1歲前在祖父王倫培養下成長。後隨父親王華到北京任所,一度熱心騎射,繼又研習兵法。18歲時在回餘姚的途中拜訪程朱派學者婁諒(1422~1491),婁諒向他介紹了朱熹的格物說和聖人可學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啟發。21歲中鄉試,遍讀朱熹著作。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進士,起家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朱宸濠之亂,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憑藉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時年五十七。明穆宗繼位,追贈新建侯,諡號“文成”。萬曆十二年(1584年),從祀於孔廟。

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陽明心學後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哲學思想: 王守仁在許多重要觀點上都與朱熹對立。朱熹將《大學》一書分為經傳,並補寫格物致知傳;王守仁則認為原無經傳可分,更無經傳可補。朱熹重視“格物致知”,把它置於“誠意”之先;王守仁則認為格致本於誠意,以誠意為主。

朱熹將心與理析而為二,把知與行分離開來;王守仁則主張心與理一,知與行合。朱熹以格物為窮理,注重外界一事一物之理,要求對經典的一字一句細心理會;王守仁則認為朱熹這種方法是務外遺內、博而寡要,他以格物為正心,要求發揮良知的作用,以良知為評判事理的標準和解釋經典的根據。

他們雖然都反對佛老的虛玄和管商的功利,但王守仁認為朱熹的思想瑣屑支離,不足以駁倒佛老管商。王守仁的思想與陸九淵接近。他們都在根本觀點上強調心與理一,在方法上要求簡易直截,但王守仁的思想並非直接繼承於陸九淵。他的格物致知說、知行合一說和致良知說,不但與朱熹的思想相對立,也與陸九淵的學說不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