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尋找老呼市——旗縣系列之古云中金陵規模宏大的北魏帝王陵寢

2021-11-09由 青城歷史聊齋 發表于 歷史

原創 青城歷史聊齋 青城歷史聊齋

今天

托克托縣古城鎮政府所在地古城村周邊區域,地處塞上沃野土默特平原的中央地帶,此處坐落著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最古老的城邑——古云中城。古云中城四周土地肥沃,緊依歷史上曾經水勢浩蕩的大黑河;南瞰大黑河注入黃河處的君子津古渡,北眺古陰山的南北交通要衝白道川——蜈蚣壩;乃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是歷史上重要的北方軍事要城。從戰國築城,沿續秦漢直至隋唐,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云中城大都處於塞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的地位。據史書記載,代魏建國二年之後,都城便遷於“雲中之盛樂”——“盛樂城”內的“盛樂宮”。

托克托縣古城鎮政府所在地古城村周邊區域,地處塞上沃野土默特平原的中央地帶,此處坐落著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最古老的城邑——古云中城。古云中城四周土地肥沃,緊依歷史上曾經水勢浩蕩的大黑河;南瞰大黑河注入黃河處的君子津古渡,北眺古陰山的南北交通要衝白道川——蜈蚣壩;乃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是歷史上重要的北方軍事要城。從戰國築城,沿續秦漢直至隋唐,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云中城大都處於塞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的地位。據史書記載,代魏建國二年之後,都城便遷於“雲中之盛樂”——“盛樂城”內的“盛樂宮”。

尋找老呼市——旗縣系列之古云中金陵規模宏大的北魏帝王陵寢

古云中城

我們站立於古云中城北牆殘垣的最高處向西北方向瞭望,坦蕩無垠的原野上兀立著難以記數的大小不同的封土堆。據托克托縣博物館的考古工作人員測定,這些封土堆整體呈三角形分佈,由南至北呈放射狀,可見是一個祖墳在南依次向北埋葬且輩份比較明顯的家族墓。

尋找老呼市——旗縣系列之古云中金陵規模宏大的北魏帝王陵寢

封土堆

墓葬群由南至北層次分明,越往北封土堆越大,更說明築墓者一代更比一代強盛。該墓葬群地處距古云中城北牆約1000米,距二道路村西約500米的位置;南北長度為830米,東西最長部位為1250米,總面積達51870平方米。由於該墓群位於肥沃的農田之中,歷代農民為了耕種田地,將較小的墓堆或剷平或鏟低,故而其數量難以測定。即使是大半生在這塊兒土地上耕耘的老農也難以說清這些封土堆的具體數量,只能道出如此的解答,大的大約五六十座,小的誰也說不清有多少……現殘存的封土堆最大的直徑達80米,最小的直徑也達20米以上。

史籍也有明確的記載,從葬金陵的第一人到最後一人,其間相隔達128年之久。代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自公元338年“即位於繁峙之北”,後於公元340年“移都於雲中之盛樂宮”。《魏書》又明確記載,埋葬於金陵的第一人乃昭成帝什翼犍之母平文皇后。平文皇后死於建國18年(355年),“葬雲中金陵,太祖即位,配太廟”。之後的128年中,《魏書》亦明確記載,葬入金陵的皇帝皇后及皇子皇孫,以及立有大功而賜葬於金陵的文臣武將共達40餘位之多。按墓堆數量之多推測,未載入史書卻亦葬於金陵的皇室成員當數量更多。代魏遷都平城(今大同)之後,雖然距金陵甚遠,卻亦有太祖道武帝等5位皇帝及獻明皇后等10多位皇后歸葬於金陵。同樣,《魏書》亦記載了歸葬金陵的最後一人孝文貞皇后林氏:“得幸於高祖,生皇子,太和七年(483年)後依舊制死,諡日貞皇后,葬金陵。”當時,孝文帝雖然營造了新陵,但仍將貞皇后回葬於金陵。由此可見,金陵在北魏帝王心目中的位置之重要。

尋找老呼市——旗縣系列之古云中金陵規模宏大的北魏帝王陵寢

拓跋珪

黑河水南出陰山,自土默特平原東北部向西南流淌,直達土默特平原中心區域。流經托克托縣境內古云中城近處,在城西北方向5000米左右的位置轉彎南下,直達托克托縣境內的河口古鎮注入黃河。而且,那裡地處黃河古渡君子津的近處,乃黃河中游與上游的分界處。

古大黑河古代曾一度稱作金河,可謂土默特平原的母親河。遙想當年,金河水浩浩蕩蕩,洶湧澎湃;河水中肥魚穿梭,水鳥翱翔;河面上浪濤翻滾,輕舟漂盪;河兩岸野獸飛奔,草天相連。正是由於滔滔金河的無私滋潤與哺育,才使敕勒川因“風吹草低見牛羊”而名揚華夏。北魏帝王因此而看準了金河灣內的風水寶地,才將陵寢選於此處,並理所當然的稱之為金陵。

尋找老呼市——旗縣系列之古云中金陵規模宏大的北魏帝王陵寢

大黑河

關於金陵的具體位置,雖然查閱史籍難以找到確切的記載,然而,我們聯絡古云中城,不難推測其具體位置所在。據《魏書》載,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燾,始光三年(426年)“六月,幸雲中舊宮,謁陵廟。”為了謁陵廟而來到雲中的舊宮,可見其陵廟金陵應在古云中城附近。《魏書》又載,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癸西,車駕至平城,甲戍,謁永固陵。癸未,行幸雲中。三月庚寅,車駕至雲中,辛卯,謁金陵。”孝文帝到達故都所在地的古云中城之後,次日便拜謁金陵,更說明金陵正在古云中城的附近。

其他史籍對此亦有比較確切的記載。《讀史方輿紀要》載,“金陵在盛樂故城西北”。成書於清乾隆九年的《大清一統志》亦載,“後魏金陵在古盛樂城西北”。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兩晉南北朝時期與拓跋家族有關的曾有兩處盛樂,一處為定襄盛樂,一處為雲中盛樂,定襄盛樂為現和林格爾縣土城子,雲中盛樂為現托克托縣古城。《魏書》記載,神元皇帝力微“三十九年,遷於定襄之盛樂”,又載,拓跋力微之孫跋猗盧“居定襄之盛樂故城”。當時,拓跋氏只不過是“控弦上馬二十餘萬的部落首領”,《魏書》書中所謂的皇帝,乃是拓跋氏建立北魏王朝後尊諡及追封先輩的稱謂。況且,在“定襄盛樂”西北並未發現北魏之墓葬,而在“雲中盛樂”西北恰有規模宏大的金陵存在!

尋找老呼市——旗縣系列之古云中金陵規模宏大的北魏帝王陵寢

古云中城

2008年5月,由內蒙古考古研究所主持,試掘了二道路古墓群(金陵)的一座墓葬。雖然該墓被盜掘一空,但所遺留的殘陶屋屋頂頗有考古價值。該屋頂為單簷懸山頂式,前坡較長,後坡較短。屋脊為波浪形,簷頭設定瓦當,瓦當圖案為“十”字紋。無獨有偶,早在2000年4月,山西大同(平城)馬鋪山南、御河東的一座古墓葬便出土了造形風格相同的石槨。而該石槨基本完整,可見此類單簷懸山頂式槨的風貌。經研究確定,該墓葬乃封爵為敦煌公的宋紹祖之墓。宋紹祖乃北魏文成、獻文、孝文三帝的重臣,官至幽州太守。對石槨與陶屋進行對比加以分析判斷,二道路試掘的墓葬亦應該為北魏墓葬。

因北魏所建的盛樂城與盛樂宮都位於古云中城內,故而,金陵、雲中金陵、盛樂金陵應同指一個陵園,這一推斷在《魏書》中更有所印證。如《魏書·帝記》載,太武帝拓跋燾之子景穆太子“戊辰,皇太子死,壬申,葬景穆太子於金陵。”景穆太子死後的次年,其父太武帝亦去世。《魏書》如是記載:“三月甲寅,帝崩於永安宮,時年四十五……三月辛卯,上尊諡日太武皇帝,葬於雲中金陵,廟號世祖。”從上述兩處記載推理,拓跋燾父子時隔不到一年去世,不可能葬於兩處。由此可見,“金陵”與“雲中金陵”應為同一陵園。又據《魏書·帝紀》載,景穆太子的兒子高宗文成帝拓跋睿追尊其父為景帝,景帝去世的次年景穆皇后亦相繼去世。《魏書》原文為,“十有二月,(興安元年)戊申,葬恭皇后於金陵。”而《魏書·皇后列傳》對恭皇后的記載為,“景穆恭皇后鬱久閭氏……世神末年死,高宗即位,追尊諡號,葬雲中金陵,配太廟。”上面的引文中,《魏書·帝紀》與《魏書·皇后列傳》同是記載景穆恭皇后,一說葬“金陵”,一說“葬雲中金陵”,故而無可辨駁的證實金陵與雲中金陵乃同一陵園。

尋找老呼市——旗縣系列之古云中金陵規模宏大的北魏帝王陵寢

古云中城城內

有關金陵,托克托縣博物館專家說:“北魏金陵是我國古籍中有明確記載的古代帝王陵寢,塵封地下1500多年,時至今日沒有人知曉在什麼地方。有些史料對金陵雖有記載,但也只是片語只言,不能確指。還有很多文人墨客、專家學者對金陵也作過有益的探討。多少年來,內蒙古和山西雁北地區的文物工作者艱辛地進行考古調查,但至今仍未找到金陵。金陵究竟在什麼地方?似乎已經成了這一地區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只能深藏心底的一個課題。如能找到金陵,在學術上會解決好多疑點和分歧,推進對代魏歷史的考古研究。”

2001年,內蒙古考古研究所在古云中城內進行了為期月餘的考古發掘,所撰寫的考古發掘報告令人耳目一新。報告告訴我們:“本次發掘出土了大量代魏時期的遺物,這是拓跋鮮卑勢力強大、政治中心西遷陰山一帶土默川平原遺留下來的歷史印跡。公元338年,什翼犍即代王位,正式確立了國家體制,稱建國元年。建國三年(340年)春,移都於雲中之盛樂宮。從此,雲中城與代魏政權結下了不解之緣……代魏時期的統治者曾兩度遷都雲中城,前前後後約50年,而這50年左右的時間裡,也正是拓跋鮮卑由代向魏過渡,從發展走向繁榮的歷史過程。”

金陵,作為內蒙古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家族陵寢,必將引人注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