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萬國覺醒》:漢與羅馬在消耗戰中沒有贏家

2021-11-09由 磨人的小沫沫丶 發表于 歷史

大漢VS羅馬?

很久沒有寫古典時期的東西了,雖然是任務篇,但是這個題目比較好玩一點,就寫一下。

兩個文明對比,在很多認為歷史不能假設的人看來是很荒謬的。另外一些則喜歡搞出一些冷兵器的模擬,來說明羅馬比漢更強云云;支援漢朝的則往往提出匈奴不等式,即漢打敗了匈奴,匈奴的一支匈人又打敗了羅馬,所以羅馬就不如漢。冷兵器時代不存在不對稱的裝備優勢,所以戰爭其實就是比較三要素:訓練、戰略和後勤。而這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各自的政治體制、執行結構相關,所以與其比較相差並無大異的兵器,不如比較政體的永續性、高效性。唯有政體持久、高效,打持久戰時維持運轉的能力。

《萬國覺醒》:漢與羅馬在消耗戰中沒有贏家

與產業經濟不同,古代的實業,或者說帶動經濟宏觀增長的動力是農業。這是由生產的分散性所決定的——諸個體之間並沒有形成聯絡,而相應的,構成城市商業消費的資金,無論是城居弟煮和由此轉化而來的商人,還是財政徵收,本質上都僅僅是財富的一種轉移,並不會帶來收入的普遍增長,也不會帶來需求的普遍增長,所以自由主義經濟學中的經濟增長並不會發生,而且,在這個體系中生產者的收入被透過地租或者稅收的方式降低,所以實際上沒有自發的產業經濟出現之前,商業本身的繁榮就長期而言是一種內耗(以羅馬為例淺談內耗型商業繁榮與產業增值型商業繁榮的本質區別);因此,商業的繁榮在前產業經濟時期並不是什麼好事。從經濟本身的發展上說,內耗的發展,最後必然導致科爾伯式的衰退——透過消耗或損害動力產業來維持繁榮,內卷的受害者是整個經濟體;從政治上來說,這個君主不主要依靠地租,卻依靠商稅過活,只能說明他對於本土的弟煮等實力派根本控制不了,所以才退而求其次的“重商”。經濟上內耗,政治上君權弱小,實質上僅僅是一個傭兵首領。絲綢之路上眾多商業城邦才是維繫中古時期東西方遠端貿易的動力,因為他們的財政不能透過直接徵稅滿足,所以才出現一種“政治重商主義”。

《萬國覺醒》:漢與羅馬在消耗戰中沒有贏家

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沒有透過階層躍升出現生產商品的產業經濟的勃興,就不可能連帶產生子業倒灌母業的情形(羅馬尼亞農村調查第二則:工業、金融對於農村的吸收和改良能力、用自由主義經濟邏輯分析殖民地鐵路為什麼是帝國主義吸血網),也就不可能形成現代經濟增長模式。而這種階層躍升的轉向的前提,就是政治上集權的形成。西歐的絕對君主制和宋制都是這種集權的體現。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出現3世紀危機?蒙元帝國為什麼會被趕回漠北?根本原因是一樣的——都是用一部分農業實業經濟體來供養一個商業傾向濃厚的寄生部分,而當這種供養關係受到前者精英的反對與後者實力衰減的影響時,矛盾重重的兩部分就會解體。羅馬的西部被東部拋棄,蒙元的漠北被漢地拋棄,都是一個道理。

而且被拋棄的部分,內部很快就分崩離析了。寄生經濟的崩潰,就在於此。戰爭對羅馬帝國短期看是有利的,因為他們(軍隊和皇帝)能從中獲得販奴的巨利;但是長期並非好事。因為長期戰爭並不能保障他們必然獲得最終勝利,卻肯定會加大對於糧食等農產的需求,而這一切不僅會對財政產生負擔,而且會加劇社會精英與皇帝之間的矛盾,而軍隊就可以隨時選取最利於己的時機做掉皇帝這個可憐蟲。即便我們不考慮更換王朝的問題,就是將利益主體定位為整個軍隊,也會帶來嚴重的危機。必然加重的東西矛盾與停供奴隸後生產成本急劇升高、甚至斷炊的奴隸經濟,都使得軍隊越來越面臨內外因合一的“下克上”危機,和軍隊整體的財政補給困難。也就是說,羅馬結構最大的敵人不是外部的軍事壓力,而是內部難以穩定的脆弱平衡。

《萬國覺醒》:漢與羅馬在消耗戰中沒有贏家

《萬國覺醒》:漢與羅馬在消耗戰中沒有贏家

漢唐則是一種危機輸出。為什麼這麼說?拜占庭的馬其頓王朝也是小農兵體制。小農兵體制下王朝的弟煮兼併週期律,一般來說大致在70年左右,但是王朝卻維持了近200年才垮掉,為什麼?因為在精英階層躍升的主要模式,沒有從充分集權前的軍事叛亂改變為經濟積累或做官之前,弟煮的積累對於小農兵體制是一種瓦解的因素。小農兵體制對於戰爭動員所消耗的鉅額財富,看似是一種浪費,實際上是抑制兼併威脅的重要辦法。宋制確立起絕對集權後,弟煮再怎麼積累,也難以成功叛亂,才有的“不抑兼併”政策。弟煮積累才從威脅變為產業經濟形成的物質基礎,因此宋之前的兼併才是一種危機。漢唐的運轉雖然比羅馬強一些,但是在週期律中如果沒有處理好,也會逐步地走向衰亡。所以說漢與羅馬,中間沒有恆久的不倒翁贏家,只有去世的先後有所不同。直到拜占庭與宋“對決”,才會有一輸一贏的局面出現,那是後話了。

《萬國覺醒》:漢與羅馬在消耗戰中沒有贏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