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大清都不敢說要廢除英語,講一講國人學習英語的前世今生

2021-11-01由 Misshzy黃臻瑤 發表于 歷史

大清都不敢說要廢除英語,講一講國人學習英語的前世今生

最近筆者在網上看見一個影片深覺有理,於是想要分享給大家。影片中的主人公叫做袁騰飛,為我們講述了一百多年前中國人是如何開始學習英語的艱辛歷程。

開頭說道:每年都有代表提議廢除英語主課地位,但是每年都被否決,儘管如此,還是年年都有人提。

其實中國人學習英語這件事情要追溯到清朝時期,當時的大清自視甚高,不屑於與洋人打交道,可是後來中國的國門被迫向外國開放,學習英語成了一件必須要做的事。

《中英天津條約》明確規定以後中國和外國打交道的正式文書必須由英漢兩種文字書寫,但是中文僅供參考,一切以英文版為準,這就迫使中國政府必須儘快地培養出一批會說英文的學生。

朝廷有學習外語的需求,但是他們不想讓老百姓學。一開始朝廷只挑選一些13歲左右的天資聰穎的八旗子弟進行外語學習,於是一所官辦的外語學校就誕生了——京師同文館。

大清都不敢說要廢除英語,講一講國人學習英語的前世今生

朝廷一開始只打算培養一批夠用的翻譯人才就行,夠了就停辦這所學校,後來發現停不下來了,因為兩國貿易往來密切,反而還要往上再增設地理,歷史,化學等科目。

到了1872年,京師同文館的學制改為八年,頭三年打好英文基礎,後三年,學習外國的歷史地理,最後兩年學習國外的數理化。這樣就相當於是現在的本科畢業了。

但是第一批學生經過測試之後,朝廷發現他們的英文水平不行,只會幾個單詞,連城句子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裡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當時大清還是以科舉制度為主,

八旗子弟覺得學習英文沒有什麼作用,因為他們以後要走上當官的道路還是要依靠科舉制,於是他們不重視英文,把英文當做選修課,沒有人好好聽課。

第二問題就出在老師身上,

一開始的外教都是傳教士,因為他們需要傳教,所以他們的中文和英文都會,但是傳教士的重心在於傳教而非教學,所以朝廷很不滿意。後來朝廷又招收了一批外國冒險家當老師,這些人的外語雖然很厲害,但是不會說中文,只會說:“你好,謝謝”。

大清都不敢說要廢除英語,講一講國人學習英語的前世今生

所以京師同文館一開始沒有培養出什麼像樣的人才,大清又著急要會外語的人,所以京師同文館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擴大招生範圍。

不只是招收八旗子弟。開始老百姓報名的人數不多,因為他們都覺得外語學習沒有什麼用,後來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京師同文館的畢業生很容易找到工作,報名的人才慢慢多了起來。到了1885年,報考人數達到了400多人,考上的有100多人。

二,學以致用,並且給與獎勵。

高年級的學生去翻譯西洋著作,翻譯好了有賞賜,這樣一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京師同文館的學生翻譯了多個領域的著作。

經過改革,京師同文館的教學質量有了好轉,大部分的翻譯人員和外交官都來自於京師同文館。

後來京師同文館併入了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就是北京大學的前身。

這段歷史折射出國人學習英語的發展歷程,京師同文館的誕生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如今的世界是個需要開放和國際合作的世界,學好外語是時代的需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