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大運河看中國歷史

2021-10-26由 Siegfried 發表于 歷史

初識大運河

上初中時,第一次知道了京杭大運河。那個時候大運河在我腦子裡就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沒有太多具體的內容。對大運河開始有感觸,是第一次去杭州的時候。

那是在2003年的夏天,我還在讀大三,學校組織我們前往杭州北部康橋鎮(現在的康橋街道)的一家小公司實習。我原本沒有時間特意去遊覽大運河,因為小鎮離杭州太遠,而杭州的景點又太多,時間根本不夠。可是誰曾想老天卻特意安排了我一個近距離接觸大運河的機會。

記得當時有一天整個小鎮突然停電了,而那年的夏天格外炎熱,在我們去杭州之前就已經連續高溫了半個月,我們在杭州的10天幾乎天天37度以上。所以一旦停電簡直就相當於掉進了18層地獄。我們實習的公司也被迫休息。空調、電扇、電視、網際網路統統用不了,只能待在旅館裡,無聊極了。我當時手裡只有一張杭州市地圖,所以只能看看地圖打發時光。看著看著,我突然發現大運河不但穿杭州城而過,而且還離我們所在的這個小鎮不遠。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沿著小鎮的一條主幹道一直向西便可以直達運河。所以我有了一種想去看看大運河的衝動。到了下午,旅館更悶更熱了,根本坐不住。於是我決定去探探路,試著找找大運河。我估計不會有同學像我這樣有興趣頂著烈焰走那麼遠的路去找一條運河,所以我沒有叫其他的同學跟我一同前往。我沿著小鎮的主幹道一直往西走,頂著炎炎的夏日,不一會兒全身就溼透了。由於是一條從來都沒有走過的路,所以顯得格外漫長,當我開始懷疑我是否走錯路的時候突然聽見一聲汽笛聲,啊!大運河應該就在不遠處了,於是很快來了精神,加快了腳步,果然沒多久我就來到了運河邊。當我坐在河邊的一棵大樹下休息時,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

從大運河看中國歷史

我在湘江邊長大,湘江的航運並不繁忙,而且我認為在當今公路、鐵路如此發達的時代,大運河的航運肯定也忙不到哪去。但當我看見它的時候才發現我的想法完全錯了,京杭大運河非常地繁忙,甚至應該用“勤勞”來形容。最為壯觀的景象是十幾艘大船首尾相連,浩浩蕩蕩地向遠方開去,像一列行駛在運河上的火車,而這樣的“火車”還不少。運河沿岸有不少工廠依河而建,工廠靠著運河的一側都建有小碼頭以便貨物進出。這種運輸方式本質上和一千多年前幾乎沒什麼兩樣。這使我有了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彷彿一千多年前運河邊古人的生活方式就在我的眼前呈現。已有千年歷史的大運河依然是這樣的生機勃勃,這是我感到最震撼的。我突然發現它和別的古蹟不一樣,因為很多古蹟已經“死了”,比如長城、故宮。國家已不需要依靠長城來保證自身的安全,故宮裡也早已沒有了帝王的身影。你去參觀故宮和長城的時候只能去想象它們當年的輝煌。但大運河還活著,它能讓你穿越時空看見它當年的繁華,也能讓你切身地感受到現在的它身上依然充滿著的活力。

運河上的帝國

水運在古代交通中佔據著主導地位,許多城鎮和村落皆依河而建。河流不僅能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水源,還能便利交通。因此,許多古老的文明皆誕生於大江大河之濱。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的河流都是自西向東而流,然後注入太平洋,南北向的河流不多且長度較短。為了解決南北溝通的問題,古人想到了開鑿運河。

春秋末期,定都姑蘇的吳國崛起,為了北上中原爭霸,他們開鑿了邗溝,連通了長江與淮河。揚州、淮安兩座古城也就此“因河而生”。

一百多年後的魏惠王修了一條連通黃河和淮河的運河,即鴻溝,它因楚漢爭霸而被後人所熟知。

從大運河看中國歷史

公元589年,隋朝統一天下。經歷了三百年的戰亂,北方的經濟遭受了巨大的破壞,許多中原人士逃往南方,導致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超過了北方。而北方是國家的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北方的耕地所產的糧食又無法滿足統治者的需要,因此隋煬帝便依託古邗溝,往南北兩個方向進行了拓展性地開鑿。至公元610年,以洛陽為中心,以今北京和杭州為終點的隋朝大運河建成。隋煬帝乾脆就在便於漕運又有險可守的洛陽建起了東都。這樣,大運河便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五大水系,把這五條東西向的河流串了起來,進而形成了一張巨大的水運交通網。南方的糧食和物資便能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以維繫帝國的統治,也承載著帝國的夢想。

從大運河看中國歷史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開封汴河上繁忙的景象

隋朝短祚。唐朝建都長安後,經常面臨糧荒的問題。按照唐朝韓愈的話說是“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於是自唐高宗起,仿效隋煬帝建洛陽為東都,以便在糧荒時遷都洛陽。透過運河將南方的糧食、物資等輸往洛陽。高宗、武則天、玄宗時期都曾多次幸東都,以解決朝廷吃飯的問題。安史之亂後,北方大亂,因無人管理而致運河淤塞,大唐帝國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向衰落。

唐朝之後,中國所有朝代的首都基本上都建在運河邊。北宋的開封位於汴河之濱,汴河就是隋朝大運河的通濟渠段。而南宋首都則定在大運河的終點——杭州。元朝初年,因淮河以北的大運河年久失修、河道淤塞,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重修運河,並將其裁彎取直,放棄已淤塞的河南段,直接從山東進入河北、天津,直達元大都(北京)。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迎來了它生命中最輝煌的歲月。此後的明清兩朝也皆以北京為都城。由此不難看出,中國歷史越往後,國家對運河的依賴性就越大,在某種程度上大運河就是政治中心的延伸線,也堪稱帝國的生命線,中華帝國就是一個建立在運河上的帝國。

從大運河看中國歷史

乾隆年間的《姑蘇繁華圖》描繪了蘇州閶門外運河邊的繁榮

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在蘭考的銅瓦廂決口,致使京杭大運河南北斷流、奄奄一息。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漕運完全廢止,南北交通逐漸被海運和鐵路所取代。

寶刀未老的大運河

如今的大運河可通航的河段為山東濟寧到浙江杭州,因水運的廉價,如今華東地區煤炭、建材的運輸大部分是依靠大運河。許多人仍在大運河上跑著航運,靠著大運河謀生。所以大運河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條母親河,只是現在說起母親河人們很難想到它,但一千多年來它一直默默無聞地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沿岸居民。大運河雖已退居二線,但並沒有退休。當2008年初中國南方因發生大範圍冰災導致公路和鐵路運輸癱瘓時,誰都沒想到大運河在此時站了出來,老當益壯地承載起華東地區大部分的運輸任務,真是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現在,濟寧以北的運河雖不能通航,但也已改造成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引水渠,將長江流域的水輸往京津冀魯。大運河雖歷經千年,依然還在發揮著作用,堪稱寶刀未老!

從大運河看中國歷史

杭州京杭大運河上的拱宸橋

2014年,歷時8年的大運河申遺工程終獲成功,這條世界上長度最長、使用時間最長的大運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也是古代中國的勞動人民留給世界的偉大遺產。

一條大運河,在歷史學家眼裡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是一部流動的厚重史書;在文化學者看來,它是一條文化帶、是遺產長廊;在經濟學者眼中,它是維繫城市乃至國家繁榮的經濟命脈;而在一代代生長在河邊的原住民心裡,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