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眉縣王姓家族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屏風的故事

2021-10-24由 風清韻芳八百里 發表于 歷史

眉縣王姓家族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屏風的故事

道光二十四年屏風的故事

眉縣金渠鎮寧渠村的王姓家族,珍藏著一組本族清朝道光年間的家族屏風。

王姓家族的王老先生今年76歲,視屏風為珍寶,從不輕易示人。他說,要守住先人留下來的恩德與王姓家族的歷史和精神。

屏風為常見的立式座框,由座框與可裝卸內膽兩部分組成。座框雕工古樸、嚴謹,與內膽對應為12框。屏風內膽也是12幅,為雙面精裱,一面為“芳躅序”,赭紅底,上書柳楷蒼勁而清秀,記載並讚頌了王姓先祖的高德之行和家族一直的家德家風;另一面為12個條幅的水墨畫,似為家族故事的模畫。

據王家的老人說,屏風為王姓家族用物,老人們口頭流傳:家族喜事,以“芳躅序”示人,赭紅底色上筆墨清秀祖德昭昭,教化後人;家族白事,即以水墨繪畫示人,水墨黑白,故事列列,諭勵族人。

據老人講,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前,家族內大事時也曾用過。上世紀的動亂時期,王姓家人盡力巧為保護,才使得屏風倖免於毀,流傳下來。

如今,王家族人們視屏風為珍寶,珍愛的正是祖上的善德與家族一直的家德家風。

據屏風上的“芳躅序”記載,王姓在本地為大戶望族,家族一直是樂善好施。早在乾隆年間,因接濟邑困,濟助鄉里而獲有司“惠比東山”金字牌匾褒獎,金字熠熠,褒勉昭昭。

王氏家族發展到道光時期,家族由王寶器、王庭殖兩位堂兄弟打理家族事務。堂兄王寶器“天性樸誠,好恬靜”,家族對外事務全仗堂弟王庭殖“斡濟”;堂弟王庭殖處事果敢、尊長愛幼、心地良善、善於口才,使得家族內外和諧,也使得王氏家族“田園日廣,堂構聿新”,富甲邑里。

道光四年(1824年),“縣立公局兼修橫渠書院諸生”與“衙內差役相處不和,常常於訴”。後由王庭殖主持經理年餘,他處事公道正直、化解矛盾能力強,期間“官民胥安”。

王氏兩位堂兄弟家族內互相尊重,對外樂善好施、濟困解難從無猶豫。

眉縣城隍廟年久圮壞,欲行修繕。可預算下來“費用當過數千”,眾人一籌莫展。王庭殖知道這個情況後,便以自己的名義貸錢,“率眾鳩工”,用了年餘時間終於完成了修繕工作。

王庭殖,為事曠達長遠,經常是“恕則歸己,德則歸兄”。故而堂兄王寶器“眾望悠屬”,被推舉為“鄉飲正賓”。而王庭殖僅以九品銜終。

兩位老人 “雖不同父母”,但卻“如花萼相輝”。後南方兵燹,王庭殖以兄長王寶器之子王大倫名義助資軍餉,使得王大倫“蒙賜八品頂戴”。

每遇大役大務,“邑侯屢邀庭翁”,王庭殖總以身老為由,讓王大倫“更端代理”,使得王大倫得到“四境悅服”的鄉譽。

特別是道光十六年(1836年)因春旱損苗,夏收無幾;秋又蝗災,谷損八九,關中地區出現了饑荒。當時“時價鬥米二千”,眉地大部分家庭“日不舉火”,一天吃不上一頓飯,饑民遍野。

王庭殖看到此景,心憂如焚。他一方面拿出自家存糧接濟鄰里,助度荒年。同時慷慨捐銀300兩,並讓長子王大德以自己名義拜訪眉邑富戶,說服動員他們為災民捐錢濟糧。

因為王家的辛苦奔走和努力,使得大災之年,眉地野無餓孚,度過了饑荒時期,王庭殖老人因此蒙賜九品頂戴。

因為王家的樂善好施,仁義恩德,鄉里提起王家總是交口稱讚。王家也多次獲得鄉鄰及官方的送匾褒揚。在王家,除了乾隆年間有司的“惠比東山”金字牌匾,還有鄉鄰贈送的“義周里黨”匾、有縣令送的“好善樂施”匾、有郡守褒獎的“輔義勵公”匾等。

王寶器、王庭殖兩位老人,相繼於道光丁酉年(1837年)、道光庚子年(1840年)離世,兩位老人的後世子孫繼承祖上樂善好施、仁義尚德的家族之風,毫未懈怠。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季春(三月)上浣(上旬)的一天,王家姻侄、敕授文林郎刑部福建清吏司七品京官楊振鷺在王家的一次親友聚會宴席後,應王家216名眷屬親友之請,將王寶器、王庭殖及祖上“可與風世之事”以及眾人所議所論撰文以志,由例授徵士郎直隸吏部判、庚子舉人、眷屬晚生楊甲寓書寫,眷屬晚生進士王應奎訂校,其他親友家眷在外為官者六人審閱,隨後由王家裝裱製作為屏風世代相傳,即就是我們今天有幸看到的王氏“芳躅序”屏風。

如今,我們看著170年前的屏風,讀著書寫於170年前的“芳躅序”,物美字俊,芳躅昭昭,觀於物而感於心,濟民之賢德,代傳不懈。

這些記載,不僅是寧渠王姓的歷史,更是道光時期中國歷史的一個片段、一個縮影。

王姓兩公時期,正值鴉片戰爭前夕,從“芳躅序”我們可以窺見中國一個普通鄉村的面貌和精神。賢者的愛國、愛鄉、愛村、愛民,和知於社會之艱難、民生之多困而樂善好施、濟困救難的仁德讓我們常常肅然起敬、仰而望之。

王姓老人珍存的,不僅是王姓的歷史更是珍存著村、縣歷史的記憶和精神,讓我們從中可以窺見那段歷史的笑容或是悲傷、或是那淡灰色天空的灰濛。而其中的努力、仁德和知困而濟的精神不論是在那樣灰濛的天空還是現在卻都是那樣的閃亮,讓我們緬懷、敬仰,也更催發後人奮發不懈,追比先賢!( 楊燁瓊 )

眉縣王姓家族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屏風的故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