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什麼偽科學大行其道,揭穿偽科學的卻無人問津?

2021-04-16由 科技袁人袁嵐峰 發表于 歷史

科普經常遇到的一個怪現象,就是偽科學大行其道,揭穿偽科學的卻無人問津。

2014年,我的科大師兄、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姬揚博士在科學網寫了一篇博文《科普困境之窺一斑而知全豹》,舉了一組“黃鐘譭棄瓦釜雷鳴”的例子:

為什麼偽科學大行其道,揭穿偽科學的卻無人問津?

《科普困境之窺一斑而知全豹》

昨天去書店瞎逛,見到一本奇書《被禁止的科學》,趕緊買了下來,不僅因為這是“19位最為讀者推崇的自由科學家的41篇重量級文章,揭示了幾乎所有被正統科學界蓄意隱瞞的超自然技術”,還因為我家裡碰巧還有一本《科學光環下的騙局》,我想比較一下這兩本書的命運。

為什麼偽科學大行其道,揭穿偽科學的卻無人問津?

《被禁止的科學》

為什麼偽科學大行其道,揭穿偽科學的卻無人問津?

《科學光環下的騙局》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略微總結如下:

1、這兩本書都有副標題。《被禁止的科學》的副標題是“從遠古高科技到自由能源的神奇之旅”;《科學光環下的騙局》的副標題是“俄羅斯偽科學透視”。

2、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想向普羅大眾傳遞真相。《被禁止的科學》說的是“被正統科學界蓄意隱瞞的超自然技術”;《科學光環下的騙局》想拆穿“俄羅斯的偽科學”。

3、這兩本書都得到了國內出版社的青睞。《被禁止的科學》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合作伙伴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鳳凰聯動和尚書文化傳媒;《科學光環下的騙局》由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發行。

4、這兩本書的作者都大有來頭:《被禁止的科學》的作者包括一大批神人,他們要麼“挑戰現狀,並顛覆實證科學的現狀”,要麼“寫有大量的文章,內容從遠洋運輸到商場擴建,再到外星人綁架等”,既有“致力於推廣經科學證實的超能力研究和教育”的,也有四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打破程式化的思想”的,既有“長期從事量子躍遷能量系統研究的學者”,也有“非盈利性的新能源基金會的主席”,總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到的;相比之下,《科學光環下的騙局》的作者就微不足道了,他只是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以及俄羅斯科學院反偽科學與科學研究造假委員會主席,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5、這兩本書的翻譯也是各擅勝場。《被禁止的科學》只有一位譯者;《科學光環下的騙局》有四位譯者和兩位校訂者。《被禁止的科學》的翻譯絕對可以算是從心所欲,也就是說,想怎麼翻譯就怎麼翻譯,比如說,cold fusion 在這裡是冷核融合,在那裡就是冷融合,你要說他不知道聚變這個詞吧,在談論聲致發光(sololuminescence)的時候,他又冒出了聲聚變這個詞來。而且還有一些神來之筆,比如說,題目中的free energy實際上就是永動機嘛,可是他就可以翻譯為“自由能源”,至於說把大忽悠稱為自由科學家、把特異功能稱為超自然技術,更是化腐朽為神奇。《科學光環下的騙局》的翻譯就沒有這麼多出彩的地方,只能說是中規中矩而已,連我這個學物理的也挑不出太大毛病。

6、這兩本書的敘事方式倒是有很大不同。《被禁止的科學》絕對啟發你思考,既然“令人吃驚的新證據表明水可以反映思想,甚至其他”,那麼,“它是否隱藏了可以解決當下最麻煩的難題的鑰匙?”既然“新的發現揭示了”古代天文學家掌握了“令人震驚的史前知識”,那麼,“神秘的非洲人的符號是否揭示了理論物理學的知識呢?”相比之下,《科學光環下的騙局》就顯得平庸得可笑,居然只用中學和大學課本上的知識就想拆穿偽科學的騙局,你把問題想得也太簡單了吧?!

7、這兩本書對待著名的科學家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被禁止的科學》提到了好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給出了他們的照片,比如說,約瑟夫森(因為超導體間量子隧穿效應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來就去搞“心靈-物質聯合實驗專案”去了),居里夫婦(因為居里夫人有一次對某位著名的靈媒感了興趣,“我們有一位證人親眼見到並記錄了”居里夫婦參加了一次降神會),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他們享有發明電晶體的榮譽,但是,“也許電晶體並不是由貝爾實驗室發明的,相反,它是在所謂的‘羅斯威爾失事’的殘骸中被發現的,然後再被逆向發明出來”),至於說其他名人就更多了,比如說,著名的通靈師尤里•蓋勒,偉大的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等等。《科學光環下的騙局》做得就不夠好,居然拉不到著名科學家來為自己站場,那麼你就別想指望讀者的認可了。

8、當然,這兩本書也都有不足之處,或者說白璧微瑕。比如說,他們都沒有提到中國的大神們,無論是王大牛的水變油,還是嚴大能的遠端滅火,都壓根兒沒提,甚至連李大師的各種神通也隻字不提,只能讓人感慨:爾等化外蠻夷居然不知我中華上國的種種神奇,見識真是淺薄之至啊!

9、態度決定了一切,這兩本書的宣傳效果自然也就大不相同了。它們都只出了第一版,價錢也差不多,但是,《被禁止的科學》已經印刷了11次,而《科學光環下的騙局》僅僅印刷了一次,而且印數更是隻有區區的600冊。網上反響的差別就更大了:豆瓣上關於前者的評論數達到了200多次,而關於後者的評論不足10次,也許這區區的幾次還是來自於出版社或者銷售商呢!

從這個小小的總結就可以看出,都是講科學,都是講欺詐,可是這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科普何其難也!

當然,這件事的原因倒也簡單,連兩千年前的王充都能夠明確地指出來:“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貴所聞而賤所見。”或者用更平常點兒的話來說就是,“誰都想聽個新鮮事兒!”你要是說得不出彩,他都不稀罕聽你。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也是學物理的,碰巧還有個博士學位,可是我要是給身邊的人分析分析他們聽來的新鮮事兒,他們要麼就是撇撇嘴,要麼就是來上一句“看把你聰明的!”過上兩天,他們又可能把我叫住,“那個誰,我剛才上街,聽見隔壁王老爺子說了……連馬路上發的傳單裡都這麼說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