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樂山大佛曆史上多次“閉眼流淚”,真相如何?

2021-10-15由 鄧海春 發表于 歷史

提到中國西南地區的四川省樂山市,最先出現在大家腦中的必然會是那尊依水靠山開鑿的摩崖石刻造像,它便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也叫凌雲大佛。這尊大佛位於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與凌雲山、烏尤山、巨形睡佛共同組成了樂山大佛景區,自然和文化景觀和諧統一,構成了一幅寫意的山水畫卷。因為其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其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審美價值,在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也是國家5A級景區。

樂山大佛曆史上多次“閉眼流淚”,真相如何?

關於樂山大佛的名氣和地位大致情況就如上述所言,那麼,樂山大佛的來歷以及更多的關於樂山大佛背後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首先,相信大家最為好奇的便是樂山大佛的來歷了吧?這尊通高71米的大佛是由何人所建?又是怎麼儲存下來的?考古學者們在研究關於樂山大佛的史料裡,大多都以唐代韋皋撰寫的《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碑刻為主,根據這份唐代史料以及明代史料《重修凌雲寺記》中描述,樂山大佛是由當時的一位法號為海通的得道高僧主持建設的,自開元初年(713)至貞元十九年(803),修建大佛前後共經歷了九十年,這九十年包括了動議,籌建,開鑿和期間停止修建的整個過程。

樂山大佛曆史上多次“閉眼流淚”,真相如何?

相傳,在如今的四川省樂山地區,古時曾因地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一到雨季,就氾濫成災,尤其是對那些需要航海出行的商隊和漁船來說,更是災難,水勢的兇猛讓整個江面上都不得平靜,風起浪湧,掀翻了航行的船隻,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和人員傷亡,年復一年發生的慘劇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人力在天災面前是那麼的渺小,這也讓樂山百姓們逐漸視水路為猛獸,只能望洋興嘆。

樂山大佛曆史上多次“閉眼流淚”,真相如何?

而樂山百姓們的艱難也都落在了於凌雲山修行的海通和尚眼中,這也是海通和尚最初決定主持修建彌勒佛像的原因,只願能用自己的誠心,主持修建一座前所未有的巨大佛像,來為樂山百姓安瀾鎮濤,護佑蒼生。而佛像的修建過程也是幾經波折,在佛像修建完成了一半的時候,高僧海通和尚就圓寂了,之後佛像修建又接連中斷幾次,在歷經九十年之久的時間後,最終於貞元十九年(803)正式完工,經歷了三四代人的前仆後繼,形成了一個頭高14。7米,髮髻有1021個,耳長6。72米,鼻長5。33米,眼長3。3米的巨型佛像,這也才有瞭如今我們所能觀賞到的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曆史上多次“閉眼流淚”,真相如何?

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樂山大佛身上還出現了“閉眼”和“流淚”的神奇現象,這些現象是因為什麼出現的?真的是佛祖顯靈嗎?這一類的疑問使得樂山大佛再次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而關於樂山大佛的閉眼流淚事件,分別出現在1962年,1963年,1976年,2000年,又因為這幾個年份正好遇上了國家的幾件大變故,在這樣的背景下,無疑給佛像的閉眼和流淚事件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以至於在民間有佛祖顯靈一說。

樂山大佛曆史上多次“閉眼流淚”,真相如何?

但歸根結底,還是得從科學的角度看問題,經科學調查證明,關於大佛“閉眼”的現象,之所以看上去像是閉上了眼睛,是因為常年的風吹雨打和植被侵蝕,佛像最初被畫上的黑色眼珠也就隨之慢慢淡去了,儘管後人修葺時在大佛的頭部和胸部設有保護層,但還是抵擋不住時間的磋磨。而關於大佛“流淚”的真實原因便是空氣汙染形成酸雨的後果,大氣汙染逐年加重,四川盆地因為地形原因空氣溼度很大,導致該地區酸雨沉降更為嚴重,佛像建築自然也受到了酸雨的腐蝕,以至於面部出現了像流淚之後一樣的水痕。

樂山大佛曆史上多次“閉眼流淚”,真相如何?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對於樂山大佛也得到了更多的瞭解,不論是關於它的由來,還是關於它“閉眼”“流淚”的神奇現象,都有了相應的解釋。而如今更為重要的便是關於樂山大佛的保護,這也成為了環境保護和建築學領域的一項重大的科研課題,而究竟如何保護佛像,歸根究底還是要從空氣汙染的問題入手,在空氣汙染愈加嚴重的情況下,遭受損害的自然文化遺產只會更多,由此可見,關於治理空氣汙染的問題,減少汙染的任務刻不容緩,未來的治理之路任重而道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