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司馬光砸缸救了誰?孔融讓梨長大做了什麼?老師為何不告訴你?

2021-04-16由 歷史縫衣針 發表于 歷史

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背後你不知道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救了誰?孔融讓梨長大做了什麼?老師為何不告訴你?

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這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是課本里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事實,可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司馬光砸缸救得是誰?孔融長大了,還是那個謙恭的人嗎?

司馬光砸缸救了誰?孔融讓梨長大做了什麼?老師為何不告訴你?

孔融讓梨

北宋時期,年僅7歲的司馬光,和一群孩子在院子裡玩耍,一個小孩不小心掉入盛滿水的大缸,就在這危險之時,司馬光非常淡定的抱起一塊大石頭,砸爛了水缸,水流了出來,小孩因此得救。這個被救的這個孩子名字叫上官尚光,也是當地的望族,後來上官家一直感恩司馬光救了上官尚光,就提著禮物上門感謝,可是司馬光的父親認為這只是舉手之勞,並不覺得有什麼,也沒有對外面大肆宣揚,最終還是上官家把司馬光的救人行為印刷成小冊子,才使得司馬光的這個英雄事蹟在當地廣為傳播。

司馬光砸缸救了誰?孔融讓梨長大做了什麼?老師為何不告訴你?

司馬光

我們都知道司馬光後來成為了北宋的丞相,編纂了《資治通鑑》,流芳百世,而對於上官尚光知之甚少,其實,上官家作為當地的名門望族,上官尚光走的當然也是科舉之路,更是考上了進士,只不過做官的上官尚光政績並不突出,也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鬱郁不得志的上官尚光最後辭官回鄉,做了個教書先生,但他一直沒有忘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在教書的過程中經常,把小時候的這段經歷拿出來教育學生,更是在當地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感恩亭。後來上官家族後代把這名字又改成了尚光亭,這件事件也被記入了上官家的族譜。這是傾一族之力去感恩司馬光的救命之恩。

司馬光砸缸救了誰?孔融讓梨長大做了什麼?老師為何不告訴你?

感恩亭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因為救人後的司馬家並沒有把這當做什麼偉大的事蹟,最後是上官家感恩司馬光,把這一事蹟廣為宣揚,才得以流傳下來。想想對於司馬光來說,司馬光砸缸不僅被寫入了史書,還成為了司馬光一生的“榮耀”,如果沒有當初這一善舉,他在我們的印象中就一直還是一個頑固的保守派。

司馬光砸缸救了誰?孔融讓梨長大做了什麼?老師為何不告訴你?

司馬光劇照

相比現在的我們還在糾結、討論的“扶不扶”這個現實的社會問題,古人的精神素養比一千年之後的所謂“現代文明”不知道要先進了多少倍。

東漢末年,孔融僅四歲

,卻不是家裡最小的,家裡得來了幾個梨子,家人就讓孔融最先挑梨,孔融卻挑了最小的梨子,家裡人問他,為什麼挑最小的梨子,明明有那麼多大的?孔融非常的謙遜,我的年紀小的當然拿最小的。家裡人又問,那還有七弟,你為什麼不拿稍微大的?孔融回答,我是哥哥,當然要把大的讓給弟弟。因為這個故事,孔融得到了當地人的一致讚賞,再加上孔融作為孔子的二十世孫,不僅是當地,更是全國的名門望族,所以很小的孔融就已經名揚天下了。

司馬光砸缸救了誰?孔融讓梨長大做了什麼?老師為何不告訴你?

孔融13歲時,父親去世,孔融悲傷到站不起來,走路都要別人攙扶,自己悲傷正常不過,可是孔融還要求別人也哭,有個人因為哭的不夠悲傷,被孔融當場殺了,可因為這一行為,孔融甚至成為天下至孝的楷模。

司馬光砸缸救了誰?孔融讓梨長大做了什麼?老師為何不告訴你?

孔融劇照

東漢末年,宦官橫行,很多有識之士參與到了“黨錮之禍”中,一天,家裡來了一個形色匆匆的陌生人,此人自稱張儉,是哥哥孔褒的好朋友,因為在老家犯了事,請求孔褒收留,正好孔褒外出了,孔融認為既然是哥哥的好朋友,就做主收留了,可是依漢律,私藏罪犯,是死罪。而這個張儉更是參與到了第二次“黨錮之禍”中,很快官府就找上門,孔融的哥哥和母親都出來頂罪,說是自己窩藏的,孔融也承認是自己收留的,可是因為張儉又是孔褒的好朋友,一時間,當地官員無法定案,後來這個案件甚至傳到漢靈帝的耳中,漢靈帝考慮到孔融的名聲以及影響力,最終把罪犯定為孔褒,於是有人說是孔融高尚美好的品德救了他。四歲能讓梨,16歲能讓命,孔融從此名聲大噪,那慘死的孔褒又何其無辜?

司馬光砸缸救了誰?孔融讓梨長大做了什麼?老師為何不告訴你?

這個故事被新三字經記載下來“

融四歲,能讓梨,褒十六,還條命

”,可是深究下來,還是因為孔融的不謹慎,給自己的哥哥帶來了殺身之禍,按說,這以後孔融應該吸取教訓,謹慎小心才對,可是這之後的孔融開始了真正的放飛自我。

司馬光砸缸救了誰?孔融讓梨長大做了什麼?老師為何不告訴你?

孔融劇照

漢朝實行的是察舉制推薦人才,其中有一條就是“舉孝廉”只要孝順,透過別人的舉薦就能做官,很快孔融就被舉薦到朝廷做官,孔融開始因為剛正不阿,敢於跟宦官強權鬥爭的名聲受人追捧,可能是因為這樣的方式,官越來越大,似乎對抗越大的官,名聲就越大,獲得的利益也更大,最後,董卓派遣孔融做了北海太守,可是一介文人只知宣揚儒學,生於亂世,不去勤練軍隊,囤積糧草,面對黃巾軍起義,為了維護自己“臨危不懼”的名士形象,選擇了故作淡定,飲酒作詩,最終丟盔棄甲,城池被破,而因為謙遜聞名的孔融無情的丟下妻兒,一人逃走。

司馬光砸缸救了誰?孔融讓梨長大做了什麼?老師為何不告訴你?

曹操劇照

打了敗仗的孔融不知為何名聲沒有受損,反而再次被重用,為了博得不畏權貴的好名聲,孔融一如既往地延續之前的做官風格,可這次,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難對付的權貴—曹操。

不管在公開的還是私下的場合,孔融都不斷地譏諷嘲笑曹操,而且是拐著彎子去,一開始的曹操還沒明白過來,還謙虛地去詢問,等後來慢慢回過味來,就開始默默的尋找時機,終於作為儒家代表的孔融發表了一段言論,直接毀掉了他營造了幾十年的“人設”。

他在一次酒後發表了一段言論,意思就是父母與子女本沒有什麼感情,兩者只是利益的結合,這在當時是大不敬,尤其當時的國家都是以孝治天下的,孔融的言論直接否定了孝道,最終被曹操以“欲圖不軌”的罪名株連全家,一對才幾歲的兒女都沒有放過。孔融以孝聞名天下,又因“不孝”而被殺。

孔融四歲能讓梨,說明“人之初,性本善”。可長大後的孔融,為了名聲,可以濫殺無辜,為了名聲,可以不顧家庭安危,為了名聲,可以丟棄妻兒,為了名聲,不斷地大放厥詞,最終也不過是個偽君子而已。

你知道這些背後的故事嗎?孔融的轉變又說明了什麼?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頂部